《动物饲养学》属于交叉学科,汇集了化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营养学、饲料学、微生物学以及生物学(包括生态学和行为学)、生物统计等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主要研究动物营养原理;养分转化过程与规律;养分间的相互关系;饲料分类、营养价值研究方法及养分生物效价测定;饲料的使用及加工调制;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及其消除;动物营养需要量研究方法及各类畜禽营养需要的确定;畜禽饲养标准及其研究进展以及饲料的配制方法和技术等。 环境决定畜禽的个体表现,同时是选育改良的背境。而饲料所提供的营养是环境的最主要成分,饲料营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畜禽的生产潜力、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动物饲养学》的目的与任务是在揭示饲料(原料)与畜产(成品)间差距的基础上,解决供与求的矛盾。动物食入饲料,被消化利用的是其中所含的各种有效养分,所以,饲料是外形,养分是内质。动物饲养学研究养分在动物体内的转化过程及作用、养分的营养价值评定以及各种饲料的养分含量。然后,从求的角度研究畜禽在不同的生产目的和生产水平下的养分需要量,最后做到按需供应。特别在能量和蛋白质的节约使用上,使饲料和动物发挥最大生产潜力。 《动物饲养学》课程由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组成。理论教学以教师课堂讲授形式为主,课程主要内容:水与动物营养;能量营养;蛋白质营养;碳水化合物营养;脂肪营养;维生素营养;矿物质营养;养分间的相互关系;饲料分类;饲料营养价值研究方法及养分生物效价;各类饲料的营养特性及合理(粗饲料、青贮饲料、能量饲料、 蛋白质饲料、矿物质饲料、饲料添加剂);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及其消除;动物营养需要量研究方法及畜禽营养需要确定;畜禽饲养标准及其研究进展;全价配合饲料配制;浓缩饲料配制;预混料的配制方法和技术等。通过理论学习,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动物营养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饲料分类和饲料配方制作,为养猪学、养禽学、养牛学、养羊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毕业后从事动物营养与饲料方面的教学、科研、生产和推广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动物科学饲养提供理论根据和饲养指南。 《动物饲养学》实验教学是动物饲养学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事动物生产和饲料工业的理论基础。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阐明饲料原料和成品的物理性状、常规营养成分、抗营养成分、有毒有害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检测原理和方法,确定它们的组成与含量,为研究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评定和饲料配制与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是保证饲料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 实验教学以学生亲自动手的形式进行,通过实验课的学习和操作技能锻炼,使学生掌握与熟悉常规营养成分、抗营养成分、有毒有害物质的分析测定,了解动物消化代谢试验的基本原理及方法与技术,掌握饲料调制和动物饲粮配制的基本方法,了解微量营养成分分析技术简况。熟悉实验室目前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操作,并掌握和了解当前仪器分析技术的有关仪器操作(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定氮仪、氨基酸自动分析仪、自动测热仪、动物血液生化分析仪等)以及本专业实验仪器设备的配套建设。 《动物饲养学》实践教学是动物饲养学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是从事动物生产和饲料工业生产的预备试验。通过动物饲养试验的实践操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动物饲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熟悉动物饲养试验的设计、准备、饲养过程以及饲料的配方设计、原料品质评定、饲料配制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实践教学以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行设计和实施动物饲养试验的形式进行,共安排一个学期,不占计划内学时。 实践教学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培养,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分组进行试验设计、配方设计、试验准备及动物饲养。通过动物饲养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饲养试验方法、消化代谢试验实施方法及操作技术,掌握饲料调制和动物饲粮配制的基本方法。 近二十年来世界畜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动物生产追求最大蛋白质沉积即较高瘦肉率,更加关注动物产品品质与人类健康。大规模动物生产的特点使环境更远离自然,使动物经常处于逆境,对饲料的依赖程度与日俱增,社会对具有动物营养、饲料加工调制知识的专业人员的需求量与日俱增,畜牧业的存在与发展,要求以更高的效率向人类提供安全优质的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