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基础》是电类各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是基础理论课向专业工程类课程过渡的桥梁。我校电子技术课程可追朔到20世纪50年代末,当时为工业企业电器自动化专业开设工业电子学课程。1960年建立了电子技术教研室和实验室。4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紧紧围绕该课程“入门难,发展快,学时少,实践性强”的特点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先后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二项(1993年、1997年);省教学名师奖一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三项(1993年、1994年、2005年),二等奖二项(1989年、2005年),三等奖二项(1998年、2005年);全国高校优秀CAI软件一等奖(1997年)和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多项。结合教学改革编写出版了电子技术方面的教材十多本。
????????本课程最早源于五十年代的电子管电路,六十年代我校周孔章教授翻译出版了当时全国为数不多的《晶体管电路》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文化大革命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恢复、重建和发展期。8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我校田志芬、应巧琴教授主编的《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和张维廉教授主编的《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教材,被国内许多高校采用,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校将可编程器件GAL引入电子课教学,并编写了《GAL原理及应用》教材,该教材曾被清华大学等编写的教材中引用。与此同时,课程组提出了“理论课与实践课并重”的教学理念并在通信工程等专业实施这一改革。教师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了便携式电子学习机发给学生人手一台,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全天候开放的实验环境。这一改革曾在全国和东北地区会议上多次介绍。1993年该成果获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4年起,课程组针对电子技术快速发展的现实,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在保留基础性经典内容的同时将系统级的分析、设计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并逐步将教学目标转向中、大规模集成电路特别是可编程逻辑器件及其应用技术。
????????1996年起,抓住“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建设这一机遇。本课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任课教师更新了专业知识和教学理念,掌握了新的教学、实验手段。同时,教学、实验环境和条件明显改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根据电子电路设计由传统方式向电子设计自动化的转变,基于可编程器件的系统级平台已普遍用于实践教学。在电子实践教学中广泛应用计算机虚拟仿真软件Multisim等。
2. 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过程中,加大了对实践教学改革的力度。加强实验课的比重,更新实验内容。
3. 加强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的交融,实验室实行开放,给学生以充分自由发挥的天地。在《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研制了第四代便携式电子学习机,发给学生人手一台。为学生创造一个全天候的开放实验环境。
4. 成立电子设计科技创新中心。对热心于科研探索和技术开发的学生提供了学习和实验环境,鼓励学生参加实验室建设和教师的科研项目,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 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提倡研究性教学、研究性学习。变“单向传授”为“双向交流”。把便携式电子学习机带入课堂,老师边讲课学生边动手等等,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 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内课外辅助教学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课程组自己编制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和《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两门课的全部内容的多媒体课件(已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将教师教案,习题解答全部上网。全面实行了课堂多媒体教学。
7. 改革了以理论为主的考试方式,采用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考核和实验考核相结合、集中考试和平时成绩评定相结合的综合评分方式。收到了很好效果。
????????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内容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总学时160学时。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组是一支团结向上的集体,多次被评为校先进集体。承担该课程的19名教师中有博士生导师1名,教授4名,副教授7名,讲师4名,助教4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有3人(含已出站博士后2人),在读博士5人,硕士学位的有10人;50岁以上的4人, 30岁以下4人。基本构成了职称、学位、年龄结构比较合理的学术梯队。
????????承担该课程的课程组主要成员主讲电子技术课都已十几年以上,教学经验丰富。课程组的主要成员是教育部电子信息与电器类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东北地区高校电子线路教学研究会理事长、东北地区高校电子技术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专家组成员和辽宁赛区主持人。
????????学生对课程组授课教师教学质量反映良好。学生评价优秀率达90%以上。近几年来,在每年年终信息学院表奖的教学突出贡献奖的13名教师(占教师总数5%)中,我课程组占4名。主讲教师非常敬业,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和教育规律,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采取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近五年来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三等奖和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2项;主持省部级教改项目7项;发表教学论文30篇。2003年课程组负责人王永军教授获东北大学和辽宁省教学名师奖。课程组重视科学研究,五年来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基金项目5项,其它项目11项,科研经费近200万元。发表科研论文47篇,其中SCI、EI检索15篇。
????????良好的科研和教研氛围造就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校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全国的影响不断扩大。从1990年开始我校电子技术教研室成为教育部课程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全国高校电子技术电教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东北地区高校电子线路教学研究会理事长、东北地区高校电子技术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单位;1995年成为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专家组成员单位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辽宁赛区组织单位。1996年课程组承担了东北大学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建设工作,2000年该基地成为国家工科基础课称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备案)。2004年经教育部专家评估,教育部正式命名为国家电工电子教学基地。
????????我校电子技术课程自1991年被东北大学 授予校级优秀课以来,经学校复评,一直保持着优秀课的称号。2000年被评为首批省级优秀课,2003年被评为东北大学和辽宁省精品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