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点击排行榜  >>  工程流体力学
课程简介 教师队伍  

■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 工程流体力学 一级学科:  08 工学
二级学科: 0817 工程力学类 教学层次:  本科
负责教师: 倪玲英 学校名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院系名称:   申报状态:  已获奖
申报级别: 省级 申报文件下载:  无下载文件
获奖名称: 获奖年度:  2005
主页地址: http://221.2.225.134/jpkc/C76/zcr-1.htm 是否交换: 
浏览次数: 9956 网上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课程介绍:

一、课程在本专业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 工程流体力学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新生命力的学科,它与人们日常生活、工业生产无不息息相关。该课程应用性强,发展非常迅速,近几年内,由于工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已促进不少新学科的萌芽滋长,诸如能源发展、环境保护、生物科技等等都赋予工程流体力学新的使命,这对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具备下列知识和能力:
  (1)掌握工程流体力学基础理论;
  (2)具有较强的应用工程流体力学基本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
  (3)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以后从事专业工作、科研和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课程目标:总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二、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引进现代教育思想,改革《工程流体力学》教学的两阶段多形式教学法实践。针对石油工程、油气储运专业,以保证基础,提高水平和能力为宗旨,把《工程流体力学》的整个教学体系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把基础理论部分的内容归为《工程流体力学》,学时为4856学时,作为必修课,各专业可以根据本专业的要求选择学时数;把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归为《工程流体力学》,学时为32学时,作为选修课,实施几年来,教学效果很好。

必修内容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为:

1、流体基本物理性质?????????????????????????????? 4学时

2、流体静力学??????????????????????????????????? 10学时

3、流体运动与动力学基础????????????????????????? 12学时

4、液流阻力与水头损失??????????????????????????? 12学时

5、压力管路的水力计算???????????????????????????? 8学时

6、不稳定流?????????????????????????????????????? 4学时

7、非牛顿流体运动基础???????????????????????????? 6学时

8、实验课???????????????????????????????????????? 8学时

选修内容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为:

1、边界层理论基础????????????????????????????????10学时

2、涡流和势流的基础理论??????????????????????????10学时

3、间隙流动?????????????????????????????????????? 6学时

4、两相流体力学基础?????????????????????????????? 6学时



三、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课程的重点

通过学习工程流体力学,要求学生掌握流体力学的基本知识、原理和计算方法,包括流体的基本性质,流体平衡及运动的基本规律,简单的管路计算。能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并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为从事专业工作、科研和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课程的难点

课程的难点存在于:

流体平衡的基本规律难点有:曲面上总压力的计算;

流体运动学和动力学难点有:动量方程的理解和应用,粘性流体的运动微分方程;

流体管内流动难点有:紊流理论,水击现象中压力波的传播和水击压力的计算;

简单的管路计算难点有:分支管路的水力计算。

3、解决办法

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

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原则,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学习兴趣为目的,以师生互动为原则,以教学效率为目标,采用启发式讲授为主,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应用。

重视教学手段的更新

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启发式,这要求在我们应合理地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实现交互式教学,如CAI课件、流动现象录像片、流体力学演示实验教学片、电子教材、立体化模具等多媒体教学手段, 使学生感到难以接受的流动力学概念变得十分生动具体,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四、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

??? (1)实验内容采取单元化、渐进化的课程体系;
  (2)开放开发流体力学实验室网络信息系统,使实验教学、管理及理论教学实现了协调互动;
  (3)实验模式采取集中实验和开放实验相结合的方式;
  (4通过设计型实验,强化学生技能训练,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汇款方式 | 会员注册 | 招聘信息 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 CopyRight©2004 版权所有
  京ICP证070553号   京ICP备10040123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8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