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教材使用与建设
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我校历来重视教材建设,早在学校创办初期使用外国教材时,就注意编写配套的辅助材料。解放后学习苏联的时代,率先编写了符合当时教学大纲的《测量学》教材,成为当时国内土建类专业使用最多的教材之一。为了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主要以内部使用的方式每隔两三年就编写一次《测量学》讲义。近年来,由于测绘科学的飞速发展,教学内容更新的速度加快,而教科书的出版要有相当的周期,难于及时更新,所以修改重编了现有教材部分章节的内容,多次修订“工程测量”课程大纲,对课程内容、课程体系、结构以及课程呈现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工作,并对电子教材倾注了较大的精力,编写电子讲稿,制作试题库,收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编写了辅助学习资料,制作了多媒体教案、挂图、教具及教学模型等。现在是信息时代,电子教案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为配合教学改革,编写了本课程的电子讲稿,新编内容有以下主要特征:
1、实践性:课程内容来源于科学实践和生产第一线,内容精练,针对性强,信息量大,覆盖土建类常备专业,具有较好使用价值和参考价值。
2、灵活性:讲课内容由浅入深,先粗后细,相对独立,互为补充,服从认识规律,有一定的灵活性、选择性和互补性。基本内容置前,可选内容置后,不拘泥学科系统,满足不同专业、不同教学环境和习惯的选择需要。
3、可读性:教材内容文字力求简明扼要,论点鲜明准确,论证通俗易懂,章前有重点难点提示,章后有思考题、习题,书未有参考答案,以满足自学需求。
4、时代性:课程内容要介绍当代最先进的测绘、光电、数码及遥测等技术,这些技术标志着新世纪测绘科学发展的步伐和方向,反映出高新技术的时代特征。
我校历年正式出版发行的相关教材:
序号 |
教材名称 |
作者 |
出版时间 |
出版社 |
备注 |
1 |
测量学 |
王兆祥、宋卓民 |
1954 |
人民铁道出版社 |
高等学校试用教材 |
2 |
短程光电测距仪和激光定位仪及其应用 |
清华大学测量教研组编(傅晓村参编) |
1980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教学参考教材 |
3 |
铁路工程测量 |
王兆祥、傅晓村、卓健成 |
1986 |
测绘出版社 |
高等学校教学参考书 |
4 |
铁道工程测量学(上册) |
王兆祥 |
1989 |
中国铁道出版社 |
高等学校教材 |
5 |
《铁路测量》 |
张延寿 |
1995 |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铁道部规划教材 |
6 |
《工程控制测量建网理论》 |
卓健成 |
1996 |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专著 |
7 |
《铁道工程测量》 |
王兆祥 |
1998 |
中国铁道出版社 |
铁道部规划教材 |
8 |
《地面沉陷灾害预报与防治方法》 |
李永树 |
2001 |
中国铁道出版社 |
专著 |
9 |
《土木工程测量》 |
岑敏仪、李永树、黄丁发、张献州
(参编) |
2004 |
高教出版社 |
新世纪土木工程系列教程 |
10 |
《工程测量实习指导书》 |
李永树
张献州 |
2003 |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铁道部规划教材 |
11 |
测绘专业工程测量学 |
张献州 (参编) |
2000-2005 |
武汉大学出版 |
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 |
12 |
土木工程专业土木工程测量学 |
张献州
(参编) |
1999-2003 |
高教出版社 |
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 |
13 |
近代平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
范东明 |
2004 |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专著 |
14 |
《工程测量实验报告》 |
熊永良
范东明 |
2003 |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铁道部规划教材 |
15 |
《工程测量野外实习指示书》 |
熊永良 |
2004 |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铁道部规划教材 |
16 |
《中国铁道百科全书》 |
李永树,张献州,岑敏仪,熊永良,范东明等参编,内容包括数字地球、测绘学、工程测量、变形观测等,2004年9月由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 |
?
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1、自编出版了《工程测量指导书》(上、下),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掌握知识要点和习题演算。
2、研制了《工程测量网页课件》,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对每章的教学内容给出了基本要求、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典型习题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3、研制开发了《工程测量视频课件》,根据主讲教师的全部课堂内容和所使用的电子教案结合而成,以帮助学生在课后对未掌握的内容进行重新学习。
4、研制开发了《工程测量习题系统》,所选择的习题从广度和深度均高于课堂作业的习题,主要帮助具有更高要求的学生作为课外练习。
?
三、配套实验教材的使用效果
自编的《工程测量实习指导书》、《工程测量实习报告》和《工程测量野外实习指示书》一直作为学生的课间和野外实习的工具书,对实习教学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学生在做课间实习之前,必须预习完成实习的任务和内容,以及仪器操作、记录等注意事项,填写预习报告。教师通过实习前抽查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这样一方面可大大节省教学时间,另一方面可使学生的实习操作有条不紊。根据历年的学生反馈信息来看,这三本配套实验教材是很成功的。在使用过程中得到了众多学生的改进建议。
?
四、实践性教学环境
仪器是《工程测量》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很多测量新技术的应用依赖于测量仪器。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校即从世界最顶尖的测绘仪器厂家瑞士的WILD及KERN购买了大批在当时属于世界最先进的仪器。购置仪器一般是将仪器按用途分为两类:一类是最常用的经纬仪、水准仪,这些仪器数量很多,可供120人同时实习;另一类是具有特殊构造和功能的仪器,这些仪器品种丰富,但数量有限,只供教学参考用,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每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仪器出现,便立即购入,如最早型号的光电测距仪DI-3,最早型号的全站仪TCI,最早型号的GPS接收机Leica 200等,最近还增置了当前最先进的测量机器人TCRA1102。
??? 为了这些教学设备能经常处于可使用状态,我校有一套完善的维护体系和检验校正设施,这套由平行光管组成的室内检校装置始建于1962年,在全国高校中属最早。此外还有检测光电测距仪的600米标准基线以及GPS检测网。我校已具有检测所有地面测绘仪器的能力,这在全国高校中属名列前茅。现有的工程测量课程实践性教学环境包含如下四部分:
1.测量仪器实验室及仪器检校中心:由1名专职高级工程师任实验室主任,3名工程师、3名助理工程师和1名工人负责开展实验室的日常工作。该实验室具有各种低、中、高级的测绘仪器,实验室总面积为400m2。实验室主要承担教学实习的仪器准备工作、仪器收发工作、仪器维护以及仪器的检校工作。该实验室多次被西南交通大学评为“先进实验室”,为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实习创造了先进而舒适的环境。在暑假的野外测量实习时,全体任课教师、实验人员及测绘专业研究生均参加指导学生的实习。实验是对学生开放,学生可根据需要随时凭有效证件借用仪器。??
平行光管检测室
2.课间实习场地:包括成都九里校区课间实习场地和成都犀浦校区课间实习场地。九里校区课间实习场地地占地面积40000m2。犀浦校区课间实习场地地占地面积45000m2。两个课间实习场地内埋有已知数据的固定标志点,便于检验实习成果。
九里校区实习场地??????????????????????? 犀浦校区实习场地
?
3.测量数据处理计算中心:具有120个机位的计算机实验室(并安装有相应的测量数据处理软件包)为学生处理各种测量数据提供了先进的平台和环境
4. 标准化的野外实习基地: 工程测量野外实习基地设在西南交通大学峨嵋校区附近,该基地上布设了300个控制点,占地面积800亩,可供20个班同时实习。此实习场地有优越的地形条件,能很逼真的反映工程测量的现场,特别适合综合测量实习(包括控制测量、地形测绘、施工放样),便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1990年,已由全体老师详细测绘基地的控制点和地形图,以作为检验学生成果的依据。此外,还建有覆盖全校的三角网及导线网,作为学生测图的首级控制,以上这些为保证和提高了实习的质量创造了条件。
???????????????????????????
?标准基线控制墩
5. 建立测绘仪器博览室:在傅晓村教授的组织、倡导下,我校的测绘仪器陈列室,陈放了自满清末年以来世界各国多种型号和构造的测绘仪器、工具数百件,它们记录了近代测绘科学及仪器发展的轨迹。这在全国是唯一的,对于学生了解我校及世界测绘科学的发展大有裨益,同时也能开阔学生的眼界。
??
陈列馆中经纬仪的橱窗?????????????????????? 早期经纬仪
?
五、网络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是提高并维持高水平的教学质量主要的手段和教学环节。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内涵和外延的拓广,来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校《工程测量》网络资源建设已经初具规模。
网络硬件环境齐备:拥有一个具有120个机位的计算机实验室,安装了所有的教学软件和自主开发的学习软件。
网络教学平台:建立了《工程测量》网络教学平台,主要涵盖4类网络教学资源。对课堂教学起到了极其重要的辅助作用。该网络教学平台具有如下特点:
1. 完备的教学文件
有完备的教学文件:课程概况(包括师资队伍、教改项目、教改论文、教学成果等),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进程和电子教案等。
2. 丰富的课堂教学内容的辅助学习资源
课堂教学辅助手段包括“互动交流系统”、“《工程测量》视频课件”、“《工程测量》网页课件”、“《工程测量》课堂录像”等。
互动交流系统:该系统实际就是网上答疑系统,可以使在线答疑的所有学生同步,实时同教师讨论问题。
视频课件:该课件根据主讲教师的全部课堂内容和所使用的电子教案结合而成,以帮助学生在课后对未掌握的内容进行重新学习。
网页课件:该课件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对每章的教学内容给出了基本要求、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典型习题等。
课堂录像:具有代表性的主讲教师的课堂教学录像。提供给学生和青年教师观摩学习。
3. 渐进式全方位的课外作业系统平台
该平台包括“导航系统”、“远程作业系统”、“习题系统”。对于掌握《工程测量》基本的理论和方法遇到困难的同学,可以使用导航系统帮助他们逐步理解并掌握基本的知识点;远程作业系统是与传统的课外作业并行使用的新的完成作业的手段,可以极大减轻教师的批改作业的负担;习题系统则提供更广泛更深入的习题供学生进一步学习使用。
综上所述,从课内到课外,从课堂到网络,已形成了《工程测量》课程的立体化教学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