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作为一门传统的专业基础骨干课程,1950’s上课时间为2学年,时数约为300多学时,野外实习2周,课程设置原来为 |
无脊椎动物学和脊椎动物学两门课程、两个教研组,教师共7-9人,学生人数约90人。 |
|
 1970’s末,作为第一批研究生培养点,1978年开始,招收动物学硕士研究生,1980’s初,首开动物学研究生培养班,20多 |
年来,已经培养21界100多名研究生。为课程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研究平台,促进了本课程的健康的发展。采用国内外先进教材和自 |
编中英文教材,尝试全英文和双语授课,改革教学方法、考试方法,培养高层次精品人才。 |
 1980’s后,由于一些新兴学科的诞生,教学时数降到200,后来,经过多次教学计划的调整,现在的教学时数只有110学时 |
。野外实习时间由2周减少到1周,并且由于经费等问题,与植物学结合起来(共2周)进行,实习期间的师生比例由 1:10变为 |
1:100;为此,我们将学生分成两批,交叉野外进行动物学和植物学实习,部分克服教师人数少的矛盾。 |
实验课则由原来的36个,减少到现在的18个,为此,在强调基本实验的基础上,我们将部分实验合并,部分实验精简,通过提高 |
实验效率,保证基本实验做完、做好,让部分同学利用课外时间,自己主动设计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多做一些实验内容。 |
期间,我们先后为本科生开设了经济动物学、动物行为与饲养等选修课,不仅适应本科生素质教育的需要,而且为后来开设本科生 |
、研究生的动物生态学,开设研究生的动物行为生态学、动物保护学奠定了基础。 |
 伴随着1960’s及其以前参加工作的老教师退休,教师人数急剧减少,适应教师人数少、教学任务重的需要,1997年开始, |
我们将两门课通起来,形成现在环境动物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 |
 同时,我们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了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课堂教学与实验课、野外实习通过多媒体教学有 |
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
|
 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
|
 在保持动物学知识科学性、完整性、系统性的前提下,本课程进行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内容包含了传统的动物形 |
态结构、分类、进化地位等外,吸收了现代发育生物学、比较动物生理学、行为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内容,按照生命的分 |
子起源、细胞与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类群演化的不同层次,介绍动物形态结构、功能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协同演化,分子进化与动物 |
演化的关系,动物进化多样性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 |
 依据江泽民“学得好的影响和带动学得不太好的,水平高的影响和带动水平比较低的,这样就可以促进共同进步与提高。必 |
须坚决克服用‘一个模子’来培养人才的倾向。” ( l999年6月15日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的讲话精神,本教学 |
大纲旨在以刘凌云、郑光美主编的《普通动物学》为教材,按照因材施教方法培养学生的要求,兼顾能力强和能力差一些的学生, |
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
 课程类型 : 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公共专业基础课。
|
 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使初入大学的学生,不仅扎实地学好动物学基本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知识板块式问题解决的探索学 |
习方式,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进一步发展,建立稳固的专业基础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学生的学习生物,有了机动权就有了发展权, |
因此,专题型课题作业,“MN”式探索动物的结构、功能与人文环境关系的学习方式,培养独立探索、解决学习问题的能力是本课 |
程授课的新模式。教学过程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吸收有关动物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实、丰富教学内容和扩大教学信息量,丰富学 |
生的知识面,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风趣逻辑的教学语言,互动的课堂气氛互相配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问题探索式教学启迪学 |
生的探究兴趣和主动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的满堂灌学习方式为机动灵活的自主学习。 |
 课程内容体系: 含课堂教学、实验教学、野外实习等教学环节。传统内容体系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各分类类群的形态 |
结构和功能、演化;地理分布等内容。环境动物生物学以个体发育结合生命的发生发展与系统发育,介绍动物类群的多样性、体制 |
、形态结构和功能与环境协同进化、适应,动物资源的保护开发、持续利用与科学技术发展、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 |
 实践性教学: 通过实验课前、后让学生查资料总结,实验材料的采集方法,除基本实验内容外,个人还可以利用提供的实验 |
材料进行那些实验,在教师指导下,自己独立进行动物的采集、鉴定,培养学生动手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综合分析整理 |
实验、实习报告,提高了实践性课程的教学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