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 有关解剖学知识的记载可追溯到古代的中国,希腊和埃及的许多著作中,如古希腊
的名医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公元前460-377年)和哲学家, 博物学家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s,公元前384-322年)的著作,他们所提供的仅是些动物解剖资料。 公元2世
纪,古罗马名医和解剖学家盖伦(Galen,130-200年)著的《医经》中对血液运行、神
经分布、脑、心脏、内脏等器官都有了较为具体的记载。但其资料仍然主要是来自动物
解剖。 ???? 15-16世纪文艺复兴后,科学文化进入一个繁荣时期,解剖生理学得到了很大的发
展。近代人体解剖学创始人,比利时著名的解剖学家维萨里(A.Vesalius,1514-1564年
)解剖了许多人的尸体,并出版了巨著《人体构造》,纠正了盖伦的错误,系统、完善
地记述了人体器官的形态结构,为解剖学发展奠定了基础。维萨里被称为解剖学之父。
17世纪哈维(W.Harvey,1578-1657年)利用动物实验证明了血液循环的原理,提出血液
是在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内循环,从而使生理学从解剖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研究有
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新学科。19世纪中期以后,由于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的建立,随着
光学显微镜、切片技术及染色方法的不断改进与充实,促使组织学从解剖学中分离出来
,成为一门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新学科。迄今已有300多年地历史。随着人
们对有机体生命活动规律探索知识的丰富,相近内容的研究领域不断组合、集中,从生
理学、解剖学中分离出来,形成新的学科,如营养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等。二十世纪
中叶后,随着人们对生命大分子的研究,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生物学、神经
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等相继诞生。随着科学的发展,新的学科还将不断涌现。目前的组
织学、解剖学和生理学学科依然存在,并充满了生机,研究的主要领域是在系统、器官
、组织、细胞水平上探索有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
????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300-200年)的医书《皇帝内经》中,已
有关于人体形态结构的描述。宋代王维一(1026年)铸铜人,这是我国最早的人体模型
。宋慈(1247年)著有《洗冤录》一书,详细的记载了人体全部的骨骼名称、数目、形
态。清代名医王清任(1768-1831年)著有《医林改错》一书,对古书记载的人体结构做
了许多订正和补充。对人体器官的观察做出了更为详细的记述。
???? 我国近代生理学,解剖学和组织学的建立起,始于19世纪末。清代末年甲午战争后,
开始有了医学院的设立,随之有了解剖学和组织学、生理学的教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
后,科学、文教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都成立了相应的专业研
究学术团体。有各类专业学术刊物供同行交流。在医学院校,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
、生理学是医学生的三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有相应的教材、图谱和实验指导等系列用
书。在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依据各校的办学特点,开设了侧重点不同的类似课程。
在我校,从1950年设立生物学系至1966年,每届都开设的《正常人体学》,360学时,历
时4个学期。1972年-1977年开设的课程为《生理卫生》,126学时。1978年-1998年将此
课拆为《组织胚胎学》(76学时)、《人体解剖学》(90学时)、《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116学时)三门课。1998年至今,因新学科的涌现,课程设置改革,将组织学与人体
解剖学合并为《人体组织解剖学》(90学时),《人体及动物生理学》(108学时)。依
据教育部1998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将原来的生物学、
生物化学(部分)、微生物学(部分)、生物教育、生物科学与技术(部分)等专业改
为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类生物科学专业要求开设植物学、动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
等。这将意味着把现在的《人体组织解剖学》与《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合并为一门《人
体解剖生理学》课。
????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从分子、细胞、器官和系统水平上介绍人体结构和功能的一
门学科。是生命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
◆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属于专业基础知识传授和专业基本技能、技巧训练并举的教学体系。
??? 课堂讲授和实验教学各占50%。课堂授课主要讲授正常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知识及
相关的卫生常识,基本原理,发现和证明原理的基本过程,并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尽可
能的反映现代的最新科学进展。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了解和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
时,了解相关的卫生常识,为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服务。并从前人探索新知识的脚印中
,受到创新思维的启迪。 ?? ????实验教学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 动手 能力),根据这一宗旨,本实验内容分为验证性实验(占40%)、综合性实验(占 40%) 、创新性实验(占20%)三部分。通过专业课的学习,使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专 业技
能 、技巧得到提高,专业创新思维、创新计划得到实施和培养、肯定。
◆教学条件
?本课程现在采用的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和《人体组织解
剖学》。配合教材的特点,教研室编写了多部配套教材和教学实验指导。多媒体辅助教
学已经历时4年并积累了丰富的多媒体教学经验。具有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一套。另外,多
媒体辅助实验教学的课件和适应网上操作的实验作业、习题,正在制作。实验室配备有
先进的实验设备,硬件水平在省属高校中位居前列,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充
分调动了学生的动手积极性和自学能力。现有各部分标本齐全的人体标本陈列室一个、
成套的组织切片和智能化的多功能生理记录仪多套、各种类型的显微镜、恒冷式冰冻切
片机等以及专职的实验准备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教师执教认真,在培养学生的动手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本教研室已出版、使用和将要出版的教材有:
吕连升、随顺霞教授主编的《人体解剖生理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朱卫平教授主编的《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指导》
艾洪滨教授主编的《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程》
本课程有相应的容量庞大的试题库,每次考试均由专人从题库内提取试题,统一阅卷、
评分。每个学期都有学院组织的教学督导组检查、听课。
◆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 多媒体辅助教学实施已经历时4年,具有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一套,购买北京军区医学
院、南京军区医学院制作的生理学多媒体教学课件3套。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的课件、适
应网上操作的实验作业、习题,正在制作。若以上制作完成,将实现完全智能化的,以
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学习新方式。
◆教学目标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了解各器官的发生、发
展和活动规律;通过实验课的学习,掌握形态结构(宏观、微观)观察和表述一些基本
方法与技巧;生理信号的采集、处理、分析的基本技能和技巧;为将来从事中学生物教
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方面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了解一些必要的生活、卫生
常识,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
◆教学效果
???因教学效果良好,崔希云近五年内曾在生命科学院举行过2次公开课。学院教学督导
组认为,教学课件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效果很好。每年教务处组织的学生
打分均在90分以上。2位主讲教师崔希云、艾洪滨分别获得过3次校级优秀教学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