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点击排行榜  >>  材料的宏微观力学性能
课程简介 教师队伍  

■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 材料的宏微观力学性能 一级学科:  08 工学
二级学科: 0802 材料类 教学层次:  本科
负责教师: 周益春 学校名称:  湘谭大学
院系名称:   申报状态:  已获奖
申报级别: 国家级 申报文件下载:  无下载文件
获奖名称: 获奖年度:  2005
主页地址: http://jpkc.xtu.edu.cn/index.htm 是否交换: 
浏览次数: 4477 网上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课程介绍:

力学是自然科学的七大基础科学之一,与八大应用基础学科紧密相联。宇宙之大、基本粒子之小,力无所不在。作为材料科技工作者毫无疑问需要有力学尤其是固体力学的知识。为了向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介绍固体力学知识,探讨材料学科前沿研究中“力学与材料的学科交叉”问题,周益春教授从1994年开始在湘潭大学为材料类研究生(学位课程)和本科生(选修课程)讲授60课时的“固体力学”课程。众所周知,国内外已经有许多固体力学方面的教科书或者专著,如《材料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热应力》、《本构关系》、《断裂力学》等,但这些书的主要读者和对象是以“力学”为专业的学生或者科研人员,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为专业的学生或者科研人员不可能将与力学有关的这些教科书或者专著全部学习完,这样就需要有一本这样的书:既包含教科书的内容,又包含专著的内容;既能使“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或者科研人员在80学时左右的有限时间内掌握迫切需要的固体力学知识,又能对关于“用固体力学解决材料中的某些问题”的国际前沿知识有所了解。周益春教授讲授的“材料固体力学”课程逐步形成特色和初步满足湘潭大学学生对固体力学知识掌握的需要,而且逐步形成讲义和书稿,并于2002年被批准为湖南省研究生的精品课程,从2004级本科生开始该课程被设置为必修课。这个书稿即“材料固体力学”(上下册)将于2005年10月在科学出版社出版,师昌绪先生在看完全部书稿后给予高度评价,并为该书作序,他在序中写到:“《材料固体力学》凝结了周益春教授十余年的讲授经验更凝聚了他和其指导的研究生们在有关材料力学行为方面的研究成果。该书的出版将有利于我国材料科技工作者利用固体力学知识解决材料在制备、加工和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力学问题,并进一步推动固体力学与材料科学的交叉与结合。
5.“材料的宏观微观力学性能”课程的发展历史
周益春教授1996年开始为材料类本科生讲授“材料的力学性能”课程,要讲授这门课程首先就要有合适的中文教材。我们发现与材料的力学性能相关而且有较高影响力的教材主要有西安交通大学周惠久院士主编于1961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金属的机械性能”,束德林主编的“金属机械性能”教材(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戴雅康主编的“金属力学性能实验”(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郑修麟教授主编“材料的力学性能”等等,而且哈工大、西交大、北航等院校都编写了各具特色的教材。我们选择郑修麟教授主编“材料的力学性能”作为参考教材。我们在讲授过程中逐步发现这些教材的主要内容是针对结构材料和其宏观性能。这与我国材料学科的发展历史相符合:我国材料学科一般是从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焊接、模具、高分子材料等逐步发展起来的。而事实上,材料科学与工程既包含有“科学”的意义即研究材料的组织、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探索自然规律,这属于基础研究;同时又包含有“工程”的意义即材料又是面向实际、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是一门应用科学,研究与发展材料的目的在于应用,而具有实用价值的材料又必须通过合理的工艺流程才能制备出来。因此,“材料科学与工程”是研究材料组成、结构、材料的生产过程、材料性能与使用效能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因而把组成与结构、合成与生产过程、性质及使用效能称之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四个基本要素。把四要素联在一起,便形成一个四面体,如同著名材料方面的学术期刊Acta Materialia的封面所描述的。
材料科学技术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科技领域之一,它不仅创造了大量高性能新材料和前所未有的加工方法,同时也使传统材料的生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上世纪90年代以来材料科学技术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种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1)、材料科学与工程正迅速形成一门统一的学科,更加重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2)、深入微观层次,有目标地发现和开发新物质、新材料;(3)、材料复合化是一个重要发展趋势;(4)、理论-计算机模拟-实验的结合是发展新材料的重要研究方法;5、从技术创新的趋势看,现代技术创新的趋势是更小、更廉价、更快、性能更好;6、出现新材料的研究-开发-生产-应用一体化的趋势。
?? 因此,主要针对结构材料和其宏观性能的教材不完全符合当前材料学科发展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从1998年开始尝试地为学生讲授“材料的宏微观力学性能”课程,并且逐步形成讲稿和书稿。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汇款方式 | 会员注册 | 招聘信息 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 CopyRight©2004 版权所有
  京ICP证070553号   京ICP备10040123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8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