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学是一所文理工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每年招收理工科本科学生有2千多人,其中需要化学知识作为专业基础的非化学化工类专业学生1000多人。对于这些非化学化工来专业的化学课,以前都是开设“普通化学”,一直采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浙江大学主编教材《普通化学》。由于“普通化学”这一名词是由国外的“General Chemistry”直译而来,在国外,该课程实际上是一门化学基础课,为了避免误解,有许多学校将其改为“大学化学”、“化学基础”、“化学原理”等各种课程名称。我们认为,该课程主要是为非化学化工类理工科专业开设的化学基础课,将其称为“大学化学基础”可能较合乎教学和专业的实际情况,1999年起,我们将该课程改为“大学化学基础”。
“大学化学基础”是非化学化工类理工科专业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结构课程,对专业的后续课程学习及今后的发展都有十分重大的作用。历年来,除了为我们学校机械学院的“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金属材料”、“焊接材料”、“材料科学与工程”,物理学院的“材料物理”、建筑工程学院的“土木工程”等专业开设此课程外,近年来,我校省级重点学科“高分子化学”所辖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也开设此课程作为大一的化学基础课。
本课程以前学时一般为80至90左右,20世纪末,由于教学计划将课时不断压缩,致使该课程的课时压缩了近一半,现在一般只有40—50课时。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化学新物质的合成以几何级数增加,因此该课程的内容也不断迅速增加,但课时却又相反大幅度减少,故给本课程的讲授带来相当的难度;有的专业由于总课时太少的缘故,干脆将该课程全部砍掉;有的专业则将其中的实验部分砍掉,或不开设实验课;保留了化学实验的学校,也因为实验学时实在太少(一般只有8学时左右),为学生开出2—3个最简单的化学实验了事,因此其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教学质量滑坡严重,既难以达到让学生掌握化学基本知识和优化自己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又难以达到培养学生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目的,至于培养创新能力,则更加谈不上。
针对这一新情况,我们2000年承担了教育部下达的课题“非化学化工类专业化学基本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完善”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提出了“三环节教学法”教学的新模式,将该课程分为基础知识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应用拓展、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等三个环节进行培养,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尤其实验教学改革,更是突出了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这一主题,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效果,将整个教学质量提升了一个档次。教学成果于2003年获得湘潭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本课程一直采用浙江大学编写的全国优秀教材《普通化学》,实验课于2001年开始采用我们课题组自己改革和编写的实验教材,该实验教材与化学基础内容合编在《大学化学基础》中,2003年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同时编写了大学化学实验指导书和教学大纲。
1997—2001年编写和出版了《新产品开发与技术经济分析》教材,被评为湖南省“21世纪高等教育课程教材”。这是一门为了让学生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于创新的辅助课程。
1999—2003年,编写了《大学化学基础》多媒体课堂教学软件,获湘潭大学第二届多媒体课件比赛三等奖和第三届多媒体课件竞赛二等奖。
自2001年起,对考试也进行了改革,采用开卷或半开卷等形式进行考试,考试的内容除了考察学生对化学基础理论掌握的程度外,重点考察学生对基础理论的处理和运用情况。
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本门课程已经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考试等各方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运作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目前除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网络讨论、网络交流答疑外,还通过网络连接的办法,介绍许多与化学相关的知识和材料及部分化学家的介绍,扩大了学生学习的范围和知识面,得到了学生的好评。
下一步将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该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