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学》(原称《物质结构》)是卢嘉锡先生五十年代初回国后,率先在厦门大学化学系开设的一门基础课。卢先生精心组织教材,撰写教案,创立模型实验室。他对课程精益求精,课程一开始就在高水准上运作,使学生受益匪浅。他的研究生后来奔赴全国各地,如兰州大学、内蒙古大学、郑州大学、福州大学、中南大学等地,成为当地讲授结构化学的骨干力量。? 五十年代后期,张乾二教授接班讲授该课程,逐步建立厦大体系的“物质结构”。五、六十年代,厦门大学先后举办了2次“物质结构研讨班”,为全国培养了一批结构化学人才。当年的学员,现已成为我国结晶化学的领军人物(如山东晶体所、福建物构所)。? 60~90年代,林连堂、胡盛志、施彼得、王银桂等教授先后讲授“结构化学”,不断充实、完善该课程。80年前后,全国各地几十名教师到我校进修“结构化学”,该课程深得好评。模型室不仅满足本校教学与科研需要,还为国内一些著名大学加工高难度的大型模型。? 九十年代,林梦海教授接任教学组长,针对新形势下学生人数增多、开设多个平行班的特点,加强对新教师的传帮带,使年轻教师很快成长起来。每个参与“结构化学”教学的教师都兢兢业业,使优良传统代代相传。? 结构化学教学组依托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学科的优势(5位院士),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结构化学》课程登上一个新的平台。物理化学学科内部的交叉渗透,有力地促进了科研的发展,在量化、催化、电化等方面获得可喜成果,同时也造就一批中青年杰出人才。? 中青年教师加盟的教学组,在总结几代人教学积累的基础上,结合本学科最新科研成果,将教材编写成书出版。教材既注重基础理论阐述的严谨性,又注意表达的通俗易懂性,同时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使教材与时俱进。? 教学组积极应用现代电子技术,开展网络课件的研制。从2000年起到2002年,历时3年制作完成网络课件。课件内容丰富,既有教学内容,还有科学家生平,每章都有思考题、例题、练习题,并实现人机对话。最近还建立了相关网站(ctc.xmu.edu.cn/jiegou),备有各种结构化学资料。同时讲课中积极采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电子教案也放在网上,方便学生复习。? 新世纪初本着循序渐进精神,“结构化学”逐步开展双语教学改革,现已推广到所有平行班,教学效果获得学生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