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点击排行榜  >>  机械制造技术
课程简介 教师队伍  

■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 机械制造技术 一级学科:  01 哲学
二级学科: 0803 机械类 教学层次:  高职高专
负责教师: 王晓霞 学校名称: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院系名称:   申报状态:  已获奖
申报级别: 国家级 申报文件下载:  无下载文件
获奖名称: 获奖年度:  2006
主页地址: http://www.cavtc.net/jpkc/ 是否交换: 
浏览次数: 6551 网上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课程介绍:

4-2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
4-2-1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1.办学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我院培养专科学历层次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在办学定位上,以满足市场对现代化第一线人才的需求为前提,以胜任职业岗位需要为目标,以提高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企业满意度为质量标准,坚持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社会定位;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适销对路”的专门人才的功能定位;坚持把学生培养成为在技术应用、智能操作和高技能工作岗位上的高级“蓝领”的人才规格定位。
学院是四川省2004年度就业先进单位,毕业生就业率在四川高校排名第四。出口畅,进口就旺,报考我院的生源多。每年报考我院制造类专业的考生,大大超过当年学校计划的招生数。学校根据社会需求一是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二是根据学校教学资源情况,每年有计划地进行扩招,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本课程主要服务于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数控技术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数控技术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工作能力,能运用数控加工技术和相关工程技术,以计算机为主要信息工具,运用CAD/CAM专业软件从事数控工艺规程编制与程序编制、数控机床运用和维护、零件加工项目生产组织与管理的专科学历层次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工作能力,能在现代化生产第一线,运用模具技术和其它工程技术,以计算机为工具进行成形工艺和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编制、现代模具加工设备运用及维护以及模具制造项目工程管理的专科学历层次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2.课程在本专业培养目标中的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机械制造技术》是制造类各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核心课程,是一门在介绍工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较为深入地讨论工程实践问题的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本课程旨在阐明基本概念、一般和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强调对共性规律的认识、理解和把握,贯穿实用化的技术创新观念,并充分反映机械制造技术的新进展、新动态,以有限的课时内容覆盖较为宽乏的知识面和日益增长的知识量,使制造类专业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获得关于机械制造技术的最基本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打好机械制造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为实际工作创造条件。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具有制造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所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质,并具备以下能力:
(1)工艺规程的设计和制订能力
能根据零件的机械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要求,结合现场可利用的生产条件,正确应用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经验,在合理选择相应的加工方法,加工工具及其制造材料,加工设备与工艺装备,重要工艺参数及技术数据等基础上,综合考虑,协调平衡,熟练地制定出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工艺规程,并合理设计出与之关联的可行性专用工艺装备。
(2)工艺方案的比较和认证能力
能正确认识并把握工艺方案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特征,在设计工艺规程和运用工艺装备时,依据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各种制造方法的基本原理的应用特点,具体分析,协调好满足零件机械加工质量指标与制造成本要求的可能性与可行性,经综合的科学评判后作出抉择,不断优化机械制造工艺方案,进而选用最佳的工艺方案,以期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实践。
(3)现场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能基本独立地开展与机械制造技术相关联的各项工作,熟悉生产实践中解决专业技术问题的原则,方法,步骤,技巧,熟悉与设备及工艺装备有关的操作使用方法,性能调试,工况监控,参数调整,故障诊断,日常维护等基本技能的技术要点,在对生产现场的各种典型工艺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可以提出处理意见,并予以有效实施。
(4)技术创新的思维的识别能力
能初步明确依据机械制造技术的特殊机理、共性规律和发展轨迹,并考虑现实生产条件及生产技术发展规划,创造及辩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思路,手段和需注重的事项,基本掌握针对具体生产目标改进加工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工作成本的可行性技术措施或有效工艺途径,增强毕业后对工作环境的专业适应性。
(5)文献资料的检索和利用能力
能充分利用书籍、期刊、杂志、技术交流文档及至计算机网络种媒体所提供的研究成果及其转化技术等资源,适时追踪机械制造技术的飞跃发展和最新进程,主动获取和运用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充实完善理论和应用体系,保持技术上的领先性。
4-2-2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课程名称:机械制造技术
参考学时:理论教学(含现场教学)112学时/实践教学320学时
使用教材:机械制造技术
参考学分:6
先修课程:《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机械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设计基础》
相关课程:《现代制造技术》、《精密加工技术》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如下:
绪论(1学时):
主要从宏观整体出发,介绍机械制造技术的重要作用、战略地位、历史回顾、现实状况、发展展望,以及本课程的性质、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关系、主要内容及特点、学时安排、学习方法及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 机械制造技术概论(11学时):
主要介绍机械制造系统、机械制造装备、机械制造方法与过程、机械制造质量等基本概念。机械制造系统部分简要介绍机械制造的系统构成与特征;机械制造装备部分简要介绍金属切削机床和刀具、夹具、量具等制造工艺装备的定义、作用、组成、种类;机械制造方法与过程部分简要介绍机械制造方法的基本特征及应用、机械制造过程定义及其组成,工艺规程的定义、作用、地位、编制要求与步骤、格式及填写方法等;机械制造质量部分简要介绍设计基准、工艺基准的基本概念,衡量机械制造质量的指标,加工精度、加工误差、加工合格、表面质量的定义,经济精度、经济粗糙度的概念,获得规定尺寸精度、形状精度、位置精度的方法,获得规定表面质量的方法。
第二章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36学时):
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为进一步全面学习制造技术的知识打下了较坚实的基础,包括机床运动与传动、刀具与切削过程、夹具与工件安装、量具与技术测量等内容。机床运动与传动部分简要介绍机床运动与切削用量、机床传动机构及传动系统、机床基本构件、机床精度;刀具与切削过程部分简要介绍刀具的结构组成与刀具角度,切削过程中的切削变形、切削力、切削热与切削温度、刀具磨损与耐用度四大基本规律,切削过程中刀具材料与切削参数合理选择等控制与优化方法;夹具与工件安装部分简要介绍工件安装的基本要求、工件定位原理、定位基准的选择、工件定位方式及定位件选择、定位误差计算、工件夹紧力的确定、夹紧机构的动作原理、工艺特点及应用范围;量具与技术测量部分简要介绍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测量方法及常用量具、量仪。
第三章 常用机械加工方法及其装备(34学时)
按照生产中常用机械加工方法分类介绍车削及其装备、铣削及其装备、孔加工方法及其装备、钳工附件、磨削及其装备等内容,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解决机械零件表面加工的问题上,使学生对常用的各种加工方法、各类机床、各种加工刀具都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认知,能够做到合理选用。其中车削及其装备部分简要介绍车削加工工艺,车床的结构特征、技术参数、传动、构件特征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各类常用车刀的结构、使用特点及在生产中的应用,常用车床附件,车床专用夹具的种类及结构要点、特殊装置,光滑环规的特点,专用量具设计等;铣削及其装备部分简要介绍铣削加工工艺,常用各种铣床的布局、运动特征及适用范围,铣床的结构特征、技术参数及工艺特征,各类常用铣刀的结构、使用特点及在生产中的应用,常用铣床附件及铣床专用夹具的种类及结构要点、特殊装置,样板及成型表面检验;孔加工方法及其装备、钳工附件部分简要介绍钻、扩、铰、镗、拉等常用孔加工方法,钻床的结构特征、技术参数、工艺特征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各类常用孔加工刀具(含拉刀)的结构、使用特点及在生产中的应用,钻床专用夹具的种类及结构要点、特殊装置,塞规的结构特点,基准平台,样冲,划针,方箱,圆规,角度规,正弦台等常用钳工工具;磨削及其装备部分简要介绍磨床与磨削加工的基本概念、砂轮、磨削特征、磨床附件等;生产中其它加工方法。
第四章 机械制造工艺(24学时):
机械制造工艺设计部分引导学生从零件的整体出发考虑如何制订合理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简要介绍零件图纸工艺性分析,毛坯的种类与选择原则,加工路线拟定的原则与步骤,表面加工方法的确定原则,加工阶段划分与工序集中、分散,机械加工工序、热处理工序、辅助工序及其它各类工序的安排原则,设备与工装选择等;工序尺寸的确定部分简要介绍加工余量的基本概念、第一类工序尺寸的确定、运用尺寸链计算第二类工序尺寸的方法等;机械制造质量分析部分简要介绍影响加工精度的工艺系统的几何误差、变形等因素,影响已加工表面质量的因素,提高加工质量的技术途径等。
第五章 装配工艺(4学时)
简要介绍装配的基本概念、装配尺寸链、保证装配精度的方法、装配工艺规程的制订等内容。
第六章 典型零件工艺规程设计实例分析(6学时)
?? 结合生产中各类常见典型轴类、盘类、套类、箱体类零件,通过案例式教学,运用工艺设计理论进行工艺设计,并归纳出典型化工艺方案,以此解决各类零件制造中的共性问题,奠定工程应用基础。
4-2-3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机械制造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由机械制造概述、技术基础至专业技术几个层次的内容。
1.课程重点
机床型号编制与技术性能;工艺过程的组成、作用及设计步骤,获得规定加工的方法及其特点;工件定位的基本原理、定位误差的分析与计算、定位方案设计;工件夹紧的基本原则,夹紧力的确定、夹紧机构的设计;金属切削过程四大基本规律,切削参数的合理选择,工件材料切削加工性;各类常用方法及其设备、工装的特点与应用、选择,专用工装的设计特点;工艺路线的拟定方法,工序尺寸的确定;典型零件工艺规程设计。
2.课程的难点
工件定位的基本原理,定位误差的分析与计算,定位方案设计;各类常用机械加工方法及其设备、工装的特点与应用、选择及实际应用,专用工装设计的灵活应用;工艺设计、计算理论的灵活掌握及合理应用。
3.产生课程难点的原因
(1)本课程以工艺方法为中心,实现工艺设备、辅助工艺、工艺材料、检测控制系统成套供应服务,对先行课程奠定的知识基础要求较高。但部分先行课程知识结构仍偏重于学术理性取向,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内容上繁琐、偏深,未能突出对后续课程的支撑与衔接作用,直接导致学生掌握知识零碎和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欠缺;
(2)课程教学内容学习离不开较为扎实的工程实践基础,例如生产中各种常用加工方法的工艺范围,机床、刀具、夹具的主要结构特征,零件的制造工艺和装配等,因学生不了解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经常不能灵活运用教师所授知识,无法在有限的课时内快速上手,有条不紊地进行整个工艺流程编排工作。
(3)部分内容的教学方法还不尽理想,致使学生学习起来困难,设计教学方案时虽然从选材内容到实例分析都作出精心编排,讲课时也尽量使用实物、模型、挂图、电化教学、现场教学、参观等教学手段,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仍然偏低。
4.解决课程学习疑难的办法
(1)从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入手,逐步提高学生的工程技术基础能力,引导学生一步步迈入机械制造技术知识领域;
(2)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应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将课堂理论的讲授与生产问题的解决联系起来,有意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对机械制造的亲和力,激励学生增强学习的自觉意识和动力,激发学习兴趣;
(3)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应充分反映事物本质的内容,尽量避免现象与数据的罗列,使学生在学习中能获得整体性和规律性的认识,从而触类旁通,提高灵活运用及举一反三的能力;
(4)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改革相配套,特别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来丰富课程内容和表现形式,增强教学直观性,使得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内容形象化、动态过程可视化,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5)加强课程信息化建设,丰富网络教学资源,通过知识点剖析、实例分析、课后练习、自测、网络课程、录象等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巩固课堂学习知识;
(6)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配合教学改革,应进一步加强工程训练环境的建设,使学生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进行真实的训练。
4-2-4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到原来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及大量的经验技术,专业内涵较为丰富,综合性和应用性较强。根据职业岗位(群)要求和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除理论教学以外,对实践操作技能也有较大的包容,通过实践加深学生对机械制造过程的理解,提升工程实践能力。
1.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
本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旨在通过创设真实企业生产环境下有目标、主题明确的的工程训练,创造较多的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及师生交流互动的空间和机会,使学生在此环境中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系统体验零件机械制造过程各环节的主要工作,完成零件由备坯到制成成品的工作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高效转化,使已有的“不仅有所知”转变为“尚能有所为”,学会分析,促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高,并获得机械制造专业技术人才必备技能的初步训练,为缩短上岗适应期奠定工程实践基础。
(1)基于系统工程视角,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面向“实际、实用、实践”,注重理论知识的应用形态,理论紧密联系实际,侧重于达到“会用、能用、管用”的目的。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
(2)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获得是一个养成过程,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和过程作保证。通过分析优化教学过程,将必要的能力支撑点分解落实到实践教学的每个环节,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先进,从单一到综合,以点带面,使学生经历职业技能的完整训练过程,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及能力基础,增强岗位适应性。
(3)精心组织、实施和控制实践教学进程,注入工程意识,以实际实用为宗旨,统筹安排实践性教学内容,增加综合化程度,形成系列化、层次性实践教学环节,并注重各环节间的连贯和支撑,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实施实践教学,引导教学向更加注重阐述机械制造技术的应用性、实用性和操作性方向转化,妥善处理好传统内容的继承与现代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引进,有利于培养学生机械制造基本能力,对形成职业能力有较好的支撑及促进作用。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开放的生产环境中进行训练,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对具体学习、工作任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查用有关参考书、手册、图表、标准等技术资料的能力,逐步建立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提高技术应用能力。
(5)实践环节教学内容包括现场教学、综合性作业、产品制造过程认识实习、刀夹量工装认识实习、金工实习、机工实习、课程设计等。并使技能教育融入学历教育,将考证知识与理论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应用技能;
(6)加强制造实训基地建设。制造实训基地是开放性的、真实的生产环境,学生不仅可以在此“真刀真枪”进行机械制造实训,而且通过实训可以培养其工程素质、专业素养、责任心、质量意识、安全意识。
(7)培养学生科学的工作态度和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
实践的感性认识,奠定理论学习的基础;实践的理性认识,有助于专业知识的应用;实践的亲身经历,提高动脑动手能力;“真枪真刀”的实践,培养责任感、质量意识和提高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2.实践教学的内容与组织形式
(1)现场教学:常用量具使用方法、表面粗糙度检验方法、刀具参数测量、切削过程控制、常用设备结构了解等。分组进行(十人为一组),主讲教师和实验教师共同完成。紧紧与课程教学配合,穿插于课程教学过程中,亦是课程教学的又一种形式,是构成机械制造基本能力的内容之一;
???? (2)产品制造过程认识:了解产品制造全过程,包括零件制造过程中的毛坯制造方法,零件热处理、表面处理,典型切削加工方法等。教师带队到2~3家相关企业,先参观,后将学生分组安排,由工厂技术人员和现场工人共同指导。属制造的认识层次,是形成机械制造基本能力的基础;
(3)刀、夹、量工装认识:了解零件制造条件,各类工装应用方法与范围。以班为单位,每4~6人一组,循环进行刀具、夹具、量具等工装的类别、工作原理、结构特征、应用范围等方面,主讲教师和实验教师共同指导。属认识层次,但建立于上两环节基础之上,只是更具体、深入,同时又为课程学习奠定感性认识基础;
(4)金工实习:熟悉车削、铣削、钳工、磨削等常规工种的加工设备、加工方法,体验零件加工的全过程。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车削、铣削、钳工、磨削等工种的操作实习,主讲教师和实训基地教师共同指导。属机械制造操作层次,直接影响制造技术技能形成,并为开展国家职业技能资格鉴定奠定基础;
(5)机工实习:体验零件典型加工方法,熟练常用设备的操作、使用方法,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车削、铣削、钳工、磨削等工种的专项强化训练,并开展国家职业技能资格鉴定,主讲教师和实训基地教师共同指导,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主持考证。亦属机械制造操作层次,直接影响制造技术技能形成;
(6)课程设计:根据生产实际要求和学生实际水平,科学选择来自生产第一线、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作为训练课题,要求学生完成零件工艺方案设计、工艺文件填写工作,再在分组讨论和教师讲评设计结果的基础上,分组实施零件加工,并对制作出零件地加工质量进行评价。属机械制造技术综合应用层次,是形成机械制造技术能力的主要内容及具体体现。
3.实践教学的效果
(1)实践环节教学内容安排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效性,既可独立实施,也可串接在课堂理论教学进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采用现场教学、综合性作业、产品制造过程认识实习、课程设计、观摩生产实景视频等多样化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实施教学,充分表达和展示教学内容。例如,现场教学中,使学生面对生产型设备和工艺装备,直观、生动、高效地进行学习,对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有切身的感性认识基础;综合性作业结合生产实际布置,开展专项技能训练,锻炼学生综合学习内容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产品制造过程认识实习在具有真实工程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进行,通过技术讲座和实际动手,以齐备的训练手段促进学生全面了解合格产品的生产全过程,实现“模仿(参与)→独立工作(认同)→迁移(内化)”,突出操作技能的“零距离”培养;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在以前仅做出工艺方案、局限于“纸上谈兵”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实作验证方案成效。
(2)所设置的践环节教学层次分明,任务明确,环环相连,环环紧扣,互为支撑,安排合理。并采用学生自主、教师辅导,或教师与学生通过边教、边学、边做等互动操作的方式来完成教学过程,系统地将机械制造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有机结合,实现“教学做合一”,有助于学生增强临场感,“身临其境”地体验各种加工工作状态,提高了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照顾教学主体的差异性和个性发展,适应学生对学习的多元化需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课程教学组织特征,满足高素质、强能力的应用性人才培养要求。
(3)实践环节教学不仅使学生动手能力强,同时也使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在实践教学进程中,老教师带领青年教师,作好策划和预案工作,对所选课题进行合理性工艺设计,对所用设备进行系统检查,全程参与并辅导学生实践环节教学。每一次训练结束,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4.创新与特点
在对课程进行改革、整合的基础上,同时对实践教学环节从体系构建、内容设置、环节安排、实施手段等方面面向专业建设和衔接相关专业课程进行了重新定位,使实践教学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内容丰富、实用,理论与实践相融,易实施、重效果。
(1)全新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内容
紧紧围绕专业能力培养这个核心,突出针对专业培养各个目标中应具备的能力,恰当把握循序渐进的高职教育规律,坚持“实在”(有丰富多样的具体内涵)、“实用”(密切结合生产实际中的实用技术)、“实干”(易操作、好实施)的基本原则,努力做到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整体,从一般到先进,从单一到综合,全方位训练并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使学生逐步掌握机械制造基本技能,并为延展综合实践能力,提升机械工程素质打下良好基础。
(2)合理设置与安排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组织与环节设置将影响到学生接受内容的难易与效果,影响到教学过程的实施难易及效果,影响到与理论课程教学安排的协调性和最终教学效果。考虑到各部内容在整个专业培养计划中的作用及其与其它内容的关系,及与循序渐进教育规律的把握,将制造类实践内容采用认识、实验、实践、实训、实习、综合训练几种不同形式完成,同时形成这样几个不同层次并互相联系、互相支撑的教学环节,
(3)精心策划各环节实施的手段与方法
教学环节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围绕该项活动应有一系列配套改革。除内容创新、环节重组外,还要进行教学过程创新、优化。新设定的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实用,同时亦有其不同的特点,因此内容的实施必须符合内容特点并采用多种形式、方法、手段在不同地点实施,从大的方案到具体细节的落实都应通过精心策划,例如“产品制造过程认识”教学环节中产品制造等基本概念由老师在教室利用典型零件作教具进行介绍,生产中典型加工方法特点、应用等在实验室由老师进行现场教学,典型设备的操作则由实验教师示范并指导进行。此时的体验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是具备操作技能的入门引导,而认识周的过程讲评、总结又由教师主持,引导、启发学生通过一周的训练而有所“迁移”。再如,“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亦一改原先的“纸上谈兵”,在设计出加工方案的同时,利用系实验室现有设备加工出实际零件,使学生在学中干,在干中学。经过精心策划实施的教学过程,形成了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真正有机相融,教学环境符合生产实际,宏观与局部、展开与回归均有把握,形式多样利于吸收的教学特色,为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4)强化过程控制,客观评价效果
目前,在教学过程中的很多方面虽已改“一张考卷定终生”的评价局面,但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仍不够重视,因此教学过程实施效果的评价内容与形式也应有所创新,使其进一步符合高职教育特点,适应高职教育发展。例如,评价的内容可延展至整个实施过程自始至终,对听课纪律、操作态度、效果,过程中的问题处理等进行跟踪了解,将其纳入评价范畴,评价的形式也可有考勤、操作态度打分、结果衡量、报告质量、设计答辩等多种,参见下表。使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强化学生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重视,弱化教学评价给学生造成的学习压力,激励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在学习动力。这样,才会使学习质量评价真实而客观,使其真正起到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和评价教学质量的目的。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汇款方式 | 会员注册 | 招聘信息 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 CopyRight©2004 版权所有
  京ICP证070553号   京ICP备10040123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8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