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点击排行榜  >>  变态心理学
课程简介 教师队伍  

■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 变态心理学 一级学科:  07 理学
二级学科: 0715 心理学类 教学层次:  本科
负责教师: 钱铭怡 学校名称:  北京大学
院系名称:   申报状态:  已获奖
申报级别: 国家级 申报文件下载:  无下载文件
获奖名称: 获奖年度:  1990
主页地址: http://www.psy.pku.edu.cn/jingpinkecheng/qianmingyi/BXTI-jingpin.doc 是否交换: 
浏览次数: 5631 网上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课程介绍:

?
变态心理学课程从1978年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正式成立以来就已经开设,是心理学系本科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于上世纪90年代末成为北京大学心理学主干基础课。
这一课程名称最初为“病理心理学”,后改为“变态心理学”。在20多年的历史中经历了几代授课教师:陈仲庚教授、张伯源教授、钱铭怡教授、王登峰教授等。
陈仲庚教授、张伯源教授在心理学系建系之初即为此课程的建设花费了大量心血。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心理学被批判多年,当时并无任何现成的教材可以参考。他们克服了大量困难,搜集资料,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编撰了最初的变态心理学教材(油印本)。除此之外,他们到各精神病医院搜集病人的录音、录像资料,以便教学之用。这些珍贵的资料一直保存至今。他们还编撰了最初的变态心理学实习指导手册,将他们对于精神病人的实验的经验总结于其中,整理和搜集了最初的用于实习的心理测验资料和实验用品。
陈仲庚教授、张伯源教授于80年代中期主编出版了两本变态心理学教材。这两本教材的出版,方便了学生对变态心理学课程知识的掌握。张伯源教授于80年代末期调离了北京大学,钱铭怡和王登峰老师开始在陈仲庚教授的带领下进行变态心理学的教学工作。此后至80年代末,钱铭怡和王登峰老师交替主讲这一课程。
90年代初,王登峰教授也编著了变态心理学教材。自90年代初开始,主要由钱铭怡老师担任此课程的主讲教师,并于1998年开始担任此课程的主持人至今。
在钱铭怡老师的组织下,于1999年修订了变态心理学实习指导手册,2005年和2006年又两次对于实习指导手册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为解决以往教材内容需要改进的问题,钱铭怡老师于2002年主编了变态心理学教材(内部教材)。2005年对于这一内部教材再次进行了修改,并申请到教材立项。该教材于2006年5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多年来先后有多位老师为这一课程奉献了力量,除了上述教师之外,李靖老师也曾教授过此课程。自本世纪以来,注意吸纳青年教师参加此课程的教学及研讨工作,甘怡群、易春丽、钟杰、姚萍老师也投入到这一课程的建设之中。教学方面大家共同探讨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分工合作,取长补短,是本课程教学质量得以保障的重要的基础。可以说这一课程是经历几代教师的努力而建设的,没有大家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就没有变态心理学课程今天的成绩。?
?
4-2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
4-2-1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北京大学是全国重点高校,心理学系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良好专业基础,能够灵活运用理论与技术的心理学专业人才。变态心理学课程是心理学系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必须在学习了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专业必修课程之后学习的一门课程。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不仅具备对于正常心理的理论与实践知识,而且能够掌握异常心理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有关知识,了解不同的理论模型对于异常心理成因的解释,特别是其中的心理学原因,学会识别不同的精神症状、常见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并学习如何与病人交谈,掌握基本的精神检查、心理测验等方法。
?
4-2-2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课程内容涉及:
变态心理学概念、历史发展(3学时);
变态心理学不同的诊断体系、研究方法(2学时);
变态心理学的理论模型(3学时);
不同心理障碍及精神病的表现、不同理论模型对于成因的解释及治疗:
精神分裂症(3学时)
心境障碍与自杀(3-5学时)
焦虑障碍、转换及分离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12学时)
进食障碍(3学时)
物质依赖(3学时)
人格障碍(3学时)
性心理问题与障碍(3学时)
儿童心理问题与障碍等(3学时)
总结(1-2学时)
?
4-2-3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变态心理学课程的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变态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不同的诊断标准和体系,变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模型,以及不同心理障碍和精神病的表现、理论解释及治疗。
变态心理学课程的难点主要在于这是一门与实际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仅仅具有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必须学会对于最常见的异常现象的识别,分析与判断,能够通过所搜集到的信息判断某个人的行为是否属于正常范围或已表现出某种心理障碍的特征。同时,学生需要通过自己所学习的相关知识,能够分析问题的成因,了解对常见心理障碍的治疗途径。
解决的方法:
1.突出案例教学:利用教师本身心理治疗临床实践中遇到的案例、日常生活中的案例,从各种不同专业书籍中搜集的案例,以及从各精神病医院搜集的案例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结合诊断标准,学习从案例中找出典型症状;结合所学习的理论模型分析症状出现的原因;结合所了解的治疗情况,提出可能的治疗途径。
2.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录音、录像、图片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得到生动、形象的知识。
3.要求学生自己读书,搜集案例,并通过分小组表演的形式学习和记忆不同心理障碍的特征与表现。
4.坚持要求学生到精神病医院进行教学实习,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这一举措对于学会识别不同的精神症状、常见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并学习如何与病人交谈,掌握基本的精神检查、心理测验等方法十分有益。
4-2-4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
变态心理学教学实习的设置,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其对于变态心理学课程的知识能够真正掌握。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与北京回龙观医院有良好的教学关系,每学年安排学生到该精神病院进行教学实习。每次实习本课程均指定专人带队,医院方面安排专门的资深主任医生进行指导。学生在实习的任何时间发现问题,带队教师或医生均可及时给予答复。在实习完成之后,教师定出专门的时间指导学生计算心理测验的分数,解答学生与实习报告完成有关的问题等。
实习之前,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回顾所学习的与心理障碍相关的知识,通过案例、录音、录像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认识相关的症状;说明实习中的注意事项。
到医院实习之初,由负责医生现行示范如何与病人交谈,如何通过巧妙的交谈寻找病人的相关症状,如何从蛛丝马迹中判断分析病人的情况。
实习中要求学生每2人一组与一个病人进行深入的会谈,完成基本的精神检查和心理测量、心理学小实验等作业。这些任务的完成,使学生能更好地识别异常心理现象,掌握与病人交谈的技巧和心理测量等基本技能。
实习完成之后,学生需撰写实习及案例报告,这一步使得学生有可能将其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案例分析之中,有助于更好地提升其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
学生通过到精神病医院的实习,了解了活生生的案例,学习了会谈技巧和基本的精神检查、心理测验等技能,写出了大量有一定深度的实习报告。按照他们的体会,第一次真正走近精神病人,第一次真正了解到他们的症状,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喜怒哀乐。在深深关切精神病人命运的同时,他们也体会到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快乐。许多同学表示这是自己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课。
?
4-3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
教材建设: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陈仲庚教授、张伯源教授编撰了最初的变态心理学教材(油印本);陈仲庚教授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汇款方式 | 会员注册 | 招聘信息 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 CopyRight©2004 版权所有
  京ICP证070553号   京ICP备10040123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8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