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采用双主线来贯穿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
鉴于《数据结构与算法》的内容特点,本课程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学理念,即在课程讲授中采用双主线教学形式,其中一条是显式的主线,而另外一条是隐藏在第一主线背后的,需要不断强调的、深入认识的主线。
第一条主线就是对数据结构的学习和认识,具体表现为从简单数据结构(线性结构)到复杂数据结构(图结构)的认识过程。为了这一主线的清晰性,本课程以ADT为核心将各类数据结构的共性问题提取出来,加以讲授。例如,在课程讲授过程中,依次将线性结构(包括一般的线性表、栈、队列、串、数组、广义表等),树结构(包括一般的树、二元树、森林、树的若干变形等),图结构(包括无向图、有向图等)的ADT形式化的定义给出。并通过对其数学结构、逻辑性质、相关操作及物理实现的深入剖析,进而揭示各类数据结构的纵向区别和横向联系,形成对本课程的宏观认识。(需加链接到课程讲义)
第二条主线就是应用数据结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这一部分在课程教学上主要体现为数据结构应用实例的剖析以及经典问题(如查找和排序)的数据结构求解,其教学方法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如课堂剖析、大作业、网上讨论、课程设计等等。例如,针对本课程的这一特点,提出了面向问题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需加链接到文章计算机教育2006,2),并在课程设计中给出了大量需要综合应用各类基本数据结构才能完成的问题,如在传感器网络的单机模拟设计中,其中综合应用集合、数组、队列、图等多种数据结构。(需加链接到课程设计报告样例)
依照人们接受知识的规律,在具体教学过程上,我们主要围绕第一主线展开,由浅入深、自顶向下、先表后里、逐步细化,从数据结构的逻辑结构入手,逐步讨论其基本操作、存储结构及具体实现;从简单的数据结构入手逐步讨论复杂的数据结构,为第二主线的展开打下基础。第二主线的教学采用归纳式学习法,通过在大量内容基础上的总结,引导学生逐步构建根据数据结构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知识的灵活应用,为后续课程,以及将来的研究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两条主线相辅相承,共同深化。
二、在课程教学中贯彻“探索型”和“能力型”教学模式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正努力将传统的知识型、原理型、展示型授课方法转变为激励探索型和能力培养型教学模式。
在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方面,我们主要采用了如下手段:
- 在课堂上和课堂外引入课程重点内容的思考题、学科的前沿问题、或一些科研问题供学生讨论,并组织博士助教参与讨论或邀请科研专家对问题进行剖析。例如,鼓励学生在课外收集新兴数据结构,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并给出演示算法,然后组织讨论。
- 在讲授具体课程内容时,对某些方法(尤其是有一定历史意义的算法),除讲解其基本原理以外,还对当时的分析过程、设计过程给予分析,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索精神。例如,在讲解哈夫曼树时,将哈夫曼提出哈夫曼树的历史过程给予重现,鼓励学生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我们主要采用了如下手段:
- 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作为计算机软件系列课程中的一门核心课程,我们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加强对数据结构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辅以大量的习题、上机实验、综合设计等。同时,我们也十分注重数据结构对其它软件系列课程的支撑作用,即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数据结构知识解决计算机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课程设计中,就安排有应用数据结构模拟操作系统、进行数字图像处理等方面的训练。
- 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表现为对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在教学中加强数学建模意识的建立得以完成;对问题求解能力的培养,主要靠多做精炼;对求解结果表达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实验报告的撰写、课程设计报告的撰写加以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本课程也始终注意学生主动探索能力的激发。为此,我们采用了诸如数字化、信息化、多媒体等多种现代辅助教学手段,主要包括如下四个部分:
1. 多媒体电子教案
通过多媒体电子教案可以更加合理的组织讲授内容、条理清晰、加大信息量。另外通过课堂上的多媒体演示也可以使重点问题的剖析形象化,如在图的先广遍历中,通过对队列变化过程的动态演示可以建立对算法的深刻认识,课堂实践证明这样做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2. 课程教学网站
课程教学网站除可以帮助正常的教学环节外,还在网站上不断引入专题讨论、课程前沿内容、趣味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索。
3. 算法动态演示系统
为建立对典型算法的直观认识,该系统给出了数据结构典型算法的动态演示。主要包括诸如图的搜索、各种排序算法、各种查找算法的动态演示等。
4. 网上习题库
为加强学生对课程各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网上题库可以对学生进行全面细致的训练。
四、加大了教学方法、作业以及考试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本课程组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产生了大量的辅导书集和教学研究文章。同时,我们还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探索,提出了学科前沿式、科研激励式、问题驱动式、创新思维式等多种教学模式,并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在作业方面,改革了传统的知识型、训练型作业内容,引入了综合型、趣味型、能力型、思考型、科研型等多种类型的作业内容。另外,除在课堂上讲解一些共性问题外,我们还积极的组织对作业内容课外讨论,并邀请研究工作者针对某些专题的讲座和讨论。
在考试制度方面,改革了“一次定论”的考核制度,考试以学生完成日常作业和实验环节为必要条件,期末考试采用笔试方式。成绩评定由三部分组成:期末笔试占总成绩的70%;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10%;实验占总成绩的20%。另外,本课程还引入了免试制度,即如果能够提出一个具有较大意义的创新时,学生可以免试,直接取得优秀的成绩,以鼓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积极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