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点击排行榜  >>  比较文学
课程简介 教师队伍  

■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 比较文学 一级学科:  05 文学
二级学科: 0501 中国语言文学类 教学层次:  本科
负责教师: 季水河 学校名称:  湘谭大学
院系名称:   申报状态:  已获奖
申报级别: 国家级 申报文件下载:  无下载文件
获奖名称: 获奖年度:  2006
主页地址: http://jpkc.xtu.edu.cn/ec/C38/zcr-1.htm 是否交换: 
浏览次数: 2947 网上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课程介绍:

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
办学定位:湘潭大学是湖南省属重点大学,是湖南省、国家教育部共同重点建设的大学,是以培养本科人才为主的教学科研型综合性大学。
人才培养目标:坚持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的原则,在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育人目标指导下,重视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强化对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和相关综合素质的培养。
生源情况:学校现有在校本科生2.8万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近3千人。自2003年以来,本科生中的外地生源约占46%,所有录取的学生,均为重点线录取。五年以来,文学与新闻学院生源情况良好,汉语言文学专业平均每年招生规模为100人左右,外地生源占40%,本科重点分数线以上录取100%,第一志愿录取85%
l ?????? 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比较文学课程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面向本科生、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同时与外国文学史、文学理论等课程关系极为密切。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比较文学理论的发展脉络、主要特点、名家名论、思潮流派有一个清晰、系统的掌握。为了贯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教育思想,本课程在科学性方面,吸纳国内外学术界重要成果,力争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删繁就简、深入浅出。系统性方面,本课程以比较文学的基本问题为本,宏观上融入作为文学史背景的中西文化史,微观上引入作为文本分析范例的外国文学作品,横向上穿插体现原汁原味特色的西文经典,纵深上关联《中西美学比较研究》、《 20世纪东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比较研究》、《中西文学类型比较研究》、《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中西翻译与传播研究》、《中西文论比较研究》、《 20世纪西方文论》、 《美学》、 《普希金研究》、 《外国文学史》、 《欧美作家研究》、 《东方民族主义文学思潮研究》、《欧美文学研究》、 《西方文学思潮研究》 等主干、外围课程,内外呼应,中西配合,文本关联理论,观念联系方法,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角度为本科生、研究生的知识创新与能力锻炼提供进一步的深度思考,充分体现出体系全面、结构合理、内容丰富的特点,以期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的需要。
?
4-2-2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本课程的知识模块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分别为比较文学历史理论、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比较文学方法理论。教学大纲计划授课时数为48学时。比较文学历史理论,主要阐释比较文学的发生、发展、现状,介绍不同国别、不同流派的比较文学观点,计划为10学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主要探讨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基本特征、主要目的、具体功能,以及比较文学的可比性与研究范围,计划为15学时。比较文学的方法理论主要介绍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类型、研究方法、研究领域,以及比较文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计划为23学时。
4-2-3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程的重点:在于使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学生开阔视野、形成比较文学的概念,对古、今、东、西纷繁复杂的中外文学状况有系统明晰的了解,并善于运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去研究文学、文化。
课程的难点:本课程十分重要,同时,本课程的内容极其广博,部分章节理论难度比较大,而课时比较有限,讲什么,如何讲,成为教学的首要难题。
解决办法:在课时有限、课程难度较大、学生学术水平尚需提高的压力下,很多兄弟院校将比较文学变成了“外国文学史”+“文学原理”的“杂合体”,而我们的思路是: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从东西方文学出发的比较文学视野最为重要。同时,在多元化的时代,应该改变昔日泥古不化的局面,鼓励学生应用比较的方法、观念、学科意识对经典作品做合理而个性化的阐释。为此,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课堂教学、学术讲座、课后助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尊重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在这一前提下,本课程不再面面俱到,而是删繁就简、去粗取精,教师认真准备,学生有备而来,形成师生互动,目前这一形式已收到良好效果。
?
4-2-4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
?? 本课程不含实践教学内容
?
4-3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
l??????? 教材使用和建设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们在湖南省率先为中文系本科生和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生开设了比较文学课程。通过近二十年的摸索和积累,我们于1992年编印了内部教材《比较文学原理》,于1997年编写、出版了湖南省第一部,同时也是上世纪90年代国内较早的比较文学教材《新编比较文学教程》(张铁夫主编,32万字,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教材为“湖南省九五重点教材”。该教材出版后,得到了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副会长陈惇、孙景尧、曹顺庆、谢天振和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专家们的高度赞扬,《中国比较文学》、《中外文化与文论》等专业期刊曾发表了相关书评。在几年时间内该教材被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青岛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惠州大学、邵阳学院等国内30余所高校所广泛采用,同时被四川大学等高校列为博士生参考教材。2000年,为了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我们又对该教材做了适当的修订,出版了《新编比较文学教程》(修订版),修订版教材被确立为“湖南省高等教育21世纪课程教材”。2001年,该教材荣获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此外,与之关联的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我们就为本科生、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生开设了《外国文学史》课程。经过二十年的艰苦探索,我们从1995年开始编写自己的《外国文学史》,该教材1998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经过几年的使用,我们于2004年对其进行了修订。修订版的《外国文学史》(张铁夫主编,57万字)被纳入湖南省“21世纪高等院校基础性核心课教材”系列,由湖南教育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被省内外20余所高校采纳、使用。
除上述两部教材外,2000年至2005年间,我们出版的重要教材还有:
①《文学原理》(修订版),季水河主编,南方出版社,2001年(湖南省面向21世纪教材)。
②《文艺鉴赏概论》(修订版),季水河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国家面向21世纪教材)。
③《法国小说发展史》,吴岳添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国家“十五”重点图书)。
④《简明东方文学史》,黎跃进参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生参考教材)。
⑤《新闻美学》,季水河著,新华出版社2001年(本科生高年级选修课教材,研究生必读书目)。
l???????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①我们一直密切跟踪、及时购买与本课程相关的国内外最新研究图书、资料。目前,校图书馆关于本课程的中文藏书有14万余册,外文藏书有8万余册;院资料室关于本课程的中文藏书有2万余册,外文藏书有8千余册。校图书馆关于本课程的中文期刊有600余种,外文期刊有150余种;院资料关于本课程的中文期刊有60余种,外文期刊有10余种。校图书馆向本科生和硕士生全天开放,院资料室向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硕士研究生全天开放。
②黎跃进教授组织编写了“中国比较文学教学资料索引”,为学生查阅资料提供了便利。张铁夫教授主编了80万字的《外国文学作品选》,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为学生的阅读和老师的教学提供了积极的帮助。
③引导学生充分使用网络资源。如教会学生熟练使用清华学术期刊网、中国硕博士论文库、比较文学英文网站“文贝网”和外国文学英文数据库“文学在线”等,增强了学生自主获取学术信息的能力与素质。
l??????? 配套辅助教材的教学效果
配套辅助教材的使用效果良好。比较文学课程的相关配套辅助教材为比较文学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精当的科研视点,有利于学生将比较文学的相关原理、方法运用到文学、文化分析与研究的具体实践之中,从而有助于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
l??????? 网络教学环境
湘潭大学校园网属教育网,自正式开通之日到目前为止,已下连若干个子网的局域网,并与Internet相连。园区内以光纤互连,实现100Mbps带宽到楼层,10Mbps带宽到桌面,并以100Mbps光纤接入宽带网,作为连接Internet的主信道。为远程信息的传输提供了高速的通道。宽带端口进入学生宿舍,为网络教育和资料查找提供方便。湘潭大学图书馆采用sirsi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管理书刊文献,实现了中外文图书编目、流通、期刊采购和现刊登载的自动化管理。为读者提供中、外文全文电子文献数据库检索服务。
另外,文学与新闻学院的信息室拥有电脑50台,通过宽带与校园网连接,面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随时上网查阅资料。校电子阅览室还有“文学在线”等优质资源,既能锻炼大家阅读英文原文的能力,又可以及时了解世界文学的最新动态。
?
?
4-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含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
???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法
由教师主讲,严格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本着生活化、口语化、精炼化,从感性到理性等原则,用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方式向学生讲授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信息。另外经常性聘请国内外的知名学者来举行学术讲座。
2.课堂讨论法
课堂讨论法包括三种方式:由教师做主题发言,学生进行提问和质疑。由学生做主题发言,学生参与评价和争论。圆桌讨论,针对有意义的话题,学生做自由论辩,教师做总结发言。
3课外实践法
教师布置学术课题,让学生在课外查阅资料,撰写学术小论文。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对优秀论文推荐发表。或者组织学生观摩影像等资料,相互交流。教师和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互动。可以说,我们的比较文学课程通过这样的方法,从而将“传统小课堂”延伸为“新兴大课堂”,将“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要学”,将“教学满堂讲授”变换为“教学相生相长”。
4学术沙龙法
定期举办学术沙龙,邀请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就最前沿的学术话题展开交流。学术沙龙讨论激烈,效果良好。近五分之一的学生,其毕业论文的选题就来自于学术沙龙讨论。可以说,定期举行的学术沙龙为实现教学相长、开发学生自主科研能力提供了十分方便、相当有效的渠道与途径。
本课程在汉语言文学、外语言文学等多个本科专业同时开设,每年有6个以上班级、约240人(其中,汉语言文学3个班,计120人;外语言文学3个班,计120人)修习该课程,可以说,课程具有较大的教学规模、较普遍的教学意义。考试、作业环节,我们严格按照相关权威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的要求,主要布置课堂讨论题、课后思考题、课外小论文、课程总感言等四种类型的作业,并以课堂考核、课外考查的方式通过平时成绩的方式、以50%的权重计入期末课程测评总成绩,而严格遵循考试大纲、着眼课程全局、着重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突出比较文学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而设计的期末考试试卷则以50%的权重计入课程总成绩。我们认为,科学、系统、先进的教学方法,辅助合理、适度、有效的课程作业、考试方式,有利于综合考查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真正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科研的能力,有利于实现课程最大化、最优化、最有效的教学效果。
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
我们始终认为,教育技术的应用是为了增进教学效果,决不是为技术而技术。为此,本课程非常注重技术和内容的平衡,一方面,作为文学院最早进行多媒体教学的课程之一,比较文学课程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迄今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另一方面,尽量不采取满堂电子化、技术主义化的方式,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把多媒体的应用控制在30%左右,充分发挥人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力作用与不可替代的意义。
本课程最重要的教学改革当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过去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手段使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同时,通过传授一些理论分析方法,使学生面对现实问题、具体课题能够融会贯通地加以应用、予以解决。课堂上尽一切可能,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沟通和对话。课堂外也尽一切努力,使学生可以全面接触相关的教学材料、研究资料。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另一个重点,是从人文性角度出发,真正重视人文精神,无论是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还是教学内容本身的人文底蕴,都旨在培养学生让灵魂站在高处的人生观,都强调文学的自主性、自为性、自立性,都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批判精神与自主思维能力。一句话,可以说,本课程相关的教育技术应用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以教学改革的成效为本。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汇款方式 | 会员注册 | 招聘信息 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 CopyRight©2004 版权所有
  京ICP证070553号   京ICP备10040123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8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