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点击排行榜  >>  动物微生物
课程简介 教师队伍  

■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 动物微生物 一级学科:  09 农学
二级学科: 0906 动物医学类 教学层次:  专科
负责教师: 乐 涛 学校名称: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
院系名称:   申报状态:  已获奖
申报级别: 省级 申报文件下载:  无下载文件
获奖名称: 获奖年度:  2006
主页地址: http://211.67.160.206/jpkc/dwwsw/index.html 是否交换: 
浏览次数: 5569 网上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课程介绍:

?一、课程目标及设计思想
?  根据高职高专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围绕行业办专业、围绕经济办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指导思想。我校的畜牧兽医专业作为“河南省名牌专业”,该专业构建了家畜养殖技术、疾病预防与检测技术、畜禽环境卫生管理技术、兽医诊疗技术、经营管理与营销技术等课程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畜牧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学校办学规模不盲目求大,注重内涵提高,目前在校规模定位在8000-10000人。畜牧兽医等养殖类专业生源较好、专业吸引力高,办学规模控制500-700人/年。
  《动物微生物》作为畜牧兽医、动物防疫与检疫、动物营养与饲料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动物微生物知识是为学生掌握疾病预防与检测技术、畜禽环境生管理技术和兽医诊疗技术奠定基本理论和技术基础。该课程主要以《动物解剖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等课程为基础,与《家畜传染病学》、《动物检疫检验》、《生物制品》等课程相衔接,该课程在畜牧兽医等专业多门课程中起到承前启后、承上启下、桥梁纽带作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动物微生物基础、免疫学基础、动物微生物应用等三个知识模块。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结合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利用《动物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动物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为畜牧兽医生产服务。
  本课程目标: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学服务于技能培养的原则,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和运用微生物的最基本技术与畜禽常见传染病相关微生物的特性、检测及诊断技术指导畜牧兽医生产实践。经过一定时期的建设使课程内容更贴近生产实际,使相关技能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达到满足目前生产需要、兼顾行业和技术发展的目标。

?二、课程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学时
  该课程知识模块包括:动物微生物基础、免疫学基础、动物微生物应用等3篇,共13章,总学时72学时。内容选取依据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大纲。
  第一模块:动物微生物基础(总论)主要介绍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布、分类、微生物与外界环境条件的相互作用,以及关于微生物的遗传、变异等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实验教学包括显微镜构造与使用、细菌的基本形态及构造观察、细菌抹片的制备及染色等10个实验。共计45学时。
  第二模块:免疫学基础 讲授免疫学基础理论3学时、血清学反应3学时、免疫学的应用2学时;血清学反应试验等实验教学4学时。共计12学时。
  第三模块:动物微生物应用(各论) 介绍与畜禽疾病有关的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螺旋体、立克次氏体等微生物,共9学时。动物试验、重要病原菌的认识等试验教学4学时。机动2学时。共计15学时。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实践教学分为:专业劳动、课程实验、课外实践和顶岗实训4个阶段逐渐实施。其中教学实验30学时,课外实践贯穿各专业教学全程、每个专业劳动2周、毕业顶岗实训15周。

三、课程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程重点: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实习实训。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课堂主要讲授各章节的重点理论和动物微生物的一般规律,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分布、环境影响、传染免疫、遗传变异等。突出重点、难点、疑点,讲深讲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实验实训重点要求学生掌握认识和研究微生物的最基本技术,了解与畜禽常见传染病相关微生物的特性、检测及诊断技术。
  本课程难点:主要是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原理、遗传与变异和免疫学。
  解决措施:在教学中利用现场课、多媒体、视频、图片、示教等和配合相应的实验实践课。课后布置思考题、上课提问、定期测验和网上交流答疑等,以保证学生掌握该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和理论。针对难点问题增加辅导次数,讲深讲细基本概念和原理,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了解学生掌握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再讲解。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和考核体系,教学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和学生动手能力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常见动物疫病的实验室诊断技术。
  优化课内、强化课外,指导学生查阅资料,撰写课程论文;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利用“学生养殖协会”活动,“微生物科技小组”活动,让同学深入养殖生产第一线,了解动物疾病防制与微生物学之间的关系及动物疾病防制的基础知识,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
四、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
  在该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上我们坚持以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按照“以常规技术为基础、以关键技术为核心、以先进技术为导向”的指导思想设计实践性教学。
  具体做法如下:一是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在实践教学的学时安排上,在不增加总学时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增大实践教学比重,目前该课程课堂实验学时30学时。二是实践教学紧密联系课堂内容和生产实际:所有实践教学内容的组织必须坚持满足验证理论教学和服务实际生产的原则,做到有的放矢。实践教学项目的设计和选取依据行业发展的需要和临床实际的需要,做到针对岗位针对工作,把实践教学看作是学生毕业后实际工作的缩影。三是合理设计实验项目:对于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考核等必须认真研究,做到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进行最优质的教学服务,即在实验项目上优中选优,建设几个精品实验。四是实践教学的开放式:在实践教学方面尽可能多的使学生深入畜牧生产和兽医临床第一线,顶岗实践。另外让尽可能多的企业技术专家参与实践教学方案的制定和指导实践教学。五是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实验:实践教学组织是,让学生参与实验的设计和完成整个实验组织过程,教师提供实验条件,开放实验室让学生随时和来校进行疾病检测的养殖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交流。
  实践性教学的效果:
  2003年作为校级精品课程进行建设至今按照新实践教学方案,在4届畜牧兽医等专业学生中实施,通过上述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锻炼、提高了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应用《动物微生物》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生产技术问题的综合能力。有些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在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很多学生在顶岗实训期间就受到企业的好评,提前被企业聘用。连续多年畜牧兽医、动物防疫与检疫等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甚至于大二学生就被用人单位“定购一空”,象北京挑战集团、北农大、北京保吉安、天津万象、南京仕必得、双汇集团、华英集团等国内知名畜牧及相关企业慕名来我校挑选毕业生,许多企业指名聘用微生物科技小组成员,到企业从事技术工作。毕业生实现了“零距离”上岗,很多毕业生短时间内就成为企事业单位的骨干,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
实践(实训)课程教学内容 ?
? ?一、课程目标及设计思想
?  实践课程教学设计思想:
  1.按照“以常规技术为基础、以关键技术为核心、以先进技术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开设“技能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实训
  2.进行系统训练与关键技术训练相结合:实验课强调课程教学与技能训练的系统性,而实训周则重视关键技术的训练与考核。
  3.按照畜牧兽医生产实际工作任务安排进行实验实训。
  教学效果:
  通过实践课教学,使学生在实验操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实验基本思路及思维方面都有明显提高。疾病预防与检测技术和能力方面达到了课程教学的目标。
  实践(实训)课程目标:
  1.能够使用动物微生物检测中常用的仪器和设备;
  2.能够准备微生物检验化验中常用的玻璃器皿;
  3.能采集细菌病料,熟练地进行涂片染色镜检;
  4.能够掌握常见病原菌的分离、生化培养及初步鉴定技术;
  5.会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
  6.掌握动物试验技术;
  7.掌握采集病毒病料技术,能熟练地进行病毒的鸡胚接种分离病毒及初步鉴定;
  5.掌握血清学试验原理,能熟练地操作常用的血清学试验并进行结果认定。

?二、课程内容及选取依据
  课程内容:
  课程教学过程中共设计19个实验项目,结合各专业特点选取15个实验项目共30学时,每个实验项目2学时。项目及次序安排如下:
  实验一:显微镜构造与使用
  实验二:细菌的基本形态及构造观察
  实验三:细菌抹片的制备及染色
  实验四:玻璃器皿的准备
  实验五:培养基的制备
  实验六:细菌及真菌的接种、分离培养
  实验七:细菌、真菌培养特性观察
  实验八:真菌制片及形态观察
  实验九:细菌的生化试验
  实验十:药敏试验
  实验十一:动物实验
  实验十二:沉淀反应
  实验十三:凝集反应
  实验十四:重要病原菌的认识
  实验十五:葡萄球菌及链球菌的检验 (选修)
  实验十六:肠道杆菌的检验(选修)
  实验十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选修)
  实验十八:病毒的鸡胚培养(选修)
  实验十九:病毒的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 (选修)
  选取依据:
  实验次序依照实际生产工作任务程序,兼顾课程授课进程。根据课程内容进程、内容关联、实验时数安排,对技能训练项目进行合理组装。强调实验的应用性,删除与实际生产关系不密切的验证性、研究性、重复性实验。实验内容紧紧围绕动物疾病检测与防治设计,其中从十五到十九个实验是根据专业特点和生产任务为依据设计的,各专业可以根据具体需要选取其中1-2个实验项目要求学生掌握其操作技术。
  有些专业开设实训:实训时间为一周。目标:学会细菌病和病毒病的实验室诊断。
  实训一:1.实验动物接种;2.病毒的鸡胚接种;3.培养基的制备(营养琼脂、SS培养基、伊红美蓝琼脂、麦康凯琼脂等);4.高压蒸气灭菌器、电热恒温干燥箱的使用和保养。
  实训二:1.实验动物剖检、病料触片美兰染色及细菌的分离培养;2.琼脂平板的制备;3.ELISA。
实训三:1.ELISA;2.细菌培养物的涂片及革兰氏染色、细菌的药敏试验、细菌的纯培养;3.鸡的采血、被检血清及1%红细胞悬液的制备。
  实训四:1.琼脂扩散试验;2.细菌的生化试验;3.收毒、HA。
  实训五:1.HI;2.全血平板凝集试验、琼扩试验结果、生化试验结果观察;3.玻璃器皿的洗刷和包装;4.间接血凝试验、免疫荧光技术。


三、课程实施、教师指导方法与教学效果
  课程组织形式: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走进实验课堂;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每一小组3-4人,选出小组长1人,实验中教师对实验组进行过程考核;实验实训室全程向学生开放;以生产实际组织教学,既重视关键技术点指导和考核,又重视全程指导和考核。
  具体措施:
  1.学生实验前预习: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在实验前的一次课后向学生预告下次实验内容,学生在实验前进行预习;并通过网络观看实验操作录像。
  2.教师实验前讲解与示范:实验前教师用20分钟讲解实验程序及要求,并进行示范操作;青年教师可通过录像,演示正确的操作方法。
  3.学生实验小组由小组长负责,进行实验路线设计和实验过程讨论,设计实验路线方案。
  4.实验过程指导教师考查实验小组实验情况,及时纠正实验中出现的操作错误,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5.实验结束进行物品清理归位,指导教师对实验情况进行评估和总结
  6.实验结束后,由小组组长上交实验路线方案,每个学生上交实验报告。
  7.教师以实验小组实验组织情况和实验情况对小组进行考核,根据实验报告对每个学生进行实验考核。
  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的指导,同学们能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收到良好效果,主讲教师教学效果获得学生和同行专家的好评和肯定,在期末的技能测试、毕业前的职业技能鉴定、学生就业等方面得到充分体现。如通过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不断改革和应用,有70%-80%的学生通过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农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获得“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等专业高级或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四、考核内容与方法
  实验(实训)考核内容:
  1.实验(实训)态度和出勤
  2.实验(实训)的准备和材料处理
  3.实验(实训)流程制作和技术操作规范性
  4.实验(实训)过程操作素质和创意
  5.实验(实训)结果和结束用品清理情况
  考核方法:
  1.考核实验报告、实习总结;
  2.实际操作随机测试;
  3.技能比赛;
  4.职业技能鉴定;
  5.师生交流探讨。
  通过以上的考核,最终将所有考核结果量化,给学生一个课程实践教学的综合评价。并按整个课程考核的40%记入学生的课程成绩。

五、创新与特点:
  1.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课内和课外实训相结合;同步录像直播、网上示范录像和教师现场指导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技能培养、技术服务相结合。
  2.突出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规范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并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开放实验室,充分利用动物微生物实验室接诊病例为实验教学服务。
  3. 课程组师资力量雄厚,均具备“双师型”教师素质,聘请校内外专家开设专题讲座作为补充。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汇款方式 | 会员注册 | 招聘信息 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 CopyRight©2004 版权所有
  京ICP证070553号   京ICP备10040123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8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