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建设
??? 国际关系分析课程建设成员先后撰写教材2部,翻译教材1部,另外,还推荐使用国外教材2部。
??? 1.自编教材。(1)《国际关系分析》(2007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中);(2)《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2001年,人民出版社)是讨论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国际关系的基础教材,其重点在于说明国际关系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应用程序。2005年该教材被教育部确定为推荐教材。2007年,即将推出第二版。目前在正编写的教材《国际关系分析》将于2007年完成。
??? 2.翻译教材。《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是美国最为著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分析教材。2001-2002年,课程建设成员组织力量将该教材的最新版第五版译成中文,2003年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该教材介绍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各种流派及其哲学和政治思想根源,有助于学生掌握国际关系领域的既有理论和未来发展方向。
??? 3.推荐国外教材。(1)由布鲁斯·拉西特和哈维·斯塔尔编著的《世界政治》(第六版)是美国高校很有影响力的国际关系分析教材。2)约瑟夫·奈所著的《理解国际冲突》(第四版),教材巧妙地把历史和理论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刻的分析框架,借此理解当今的国际关系问题和困境,把握未来国际关系发展趋势。
??? 二、配备留学生助教,开拓学生视野。
??? 国际关系分析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国际眼光,拓宽学生的视野。为此,课程教研组充分利用国际问题研究所拥有留学生的优势,聘请外国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共同担任助教。几年来已先后有来自韩国、新加坡、美国等国的留学生,担任助教。这些留学生助教与中国助教一起参与教学全部过程,共同主持讨论,与中国学生交流看法,互通有无,甚至展开辩论。这种课堂内跨越国界、文化的交流与讨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参与讨论的兴趣,十分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国际眼光和国际意识。
???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 主要做法是:(1)自行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多媒体课件不仅可以丰富展示手段,提高展示效果,而且可以逐步演示思维过程,十分有助于讲解基本原理的推导过程,启发学生思考,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高学习效率。(2)充分利用清华大学良好的网络环境,讲义、思考题、阅读资料和相关课程讲义等全部上网,并在网上开设了课程教学讨论区,这些方法不仅为及时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提供了方便,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自学能力,更有助于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1.讲授与讨论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主讲教师十分重视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增强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和紧凑性,精心选择课程案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清晰准确的掌握课程重点内容。在提高讲授质量的同时,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全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主要方法包括:
?? (1)鼓励学生跟随课堂进度积极思考,在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导下,理解基本概念之间的区别,掌握基本原理的推理过程,把被动的接受转换为主动的发现,既有助于培养学习兴趣,更有利于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
?? (2)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随时提出疑问和见解。教师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以正面鼓励为主,肯定合理的见解,利用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学生有独到见解或指出教师讲解中的疏忽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 (3)组织学生进行课后讨论。每次课程结束后,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布置思考题,学生在四名助教的带领下,围绕思考题分组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要提出自己对问题的分析思考,同时要对其他同学的观点和分析做出评论。课后讨论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够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 (4)教师鼓励学生关注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的现实,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己感兴趣的国际事件。如遇到困难,可在每次课程前通过电子邮件向助教、教师提出,助教和主讲教师会及时给予解答。每次讲课之前利用15分钟点解答同学们在上次课后提出的问题,重点讲解典型性问题和共性强的问题。
??? 2.实施全过程教学,全方位提高课程质量。为了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课程主讲教师提出了全过程教学的概念,即将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讨论、课后答疑和检测考核形成有机整体。主讲教师和助教全程参与、各有侧重,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确保教学质量。主讲教师负责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教学全过程的设计和管理,助教负责课后讨论和答疑。每周上课前主讲教师和助教都要召开教学例会,总结上周的教学情况,沟通课后讨论和答疑情况,将讨论和答疑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分类整理,对其中的主要问题,主讲教师将在课堂上及时予以解答。主讲教师定期直接或通过助教了解学生对授课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吸取合理部分,切实改进,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 3.配备留学生助教,开拓学生视野。国际关系分析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国际眼光,拓宽学生的视野。为此,课程教研组充分利用国际问题研究所拥有留学生的优势,聘请外国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共同担任助教。几年来已先后有来自韩国、新加坡、美国等国的留学生,担任助教。这些留学生助教与中国助教一起参与教学全部过程,共同主持讨论,与中国学生交流看法,互通有无,甚至展开辩论。这种课堂内跨越国界、文化的交流与讨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参与讨论的兴趣,十分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国际眼光和国际意识。
??? 4.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做法是:(1)自行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多媒体课件不仅可以丰富展示手段,提高展示效果,而且可以逐步演示思维过程,十分有助于讲解基本原理的推导过程,启发学生思考,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高学习效率。(2)充分利用清华大学良好的网络环境,讲义、思考题、阅读资料和相关课程讲义等全部上网,并在网上开设了课程教学讨论区,这些方法不仅为及时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提供了方便,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自学能力,更有助于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 5.改革考试方式,注重培养学生能力。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集中体现了教学指导思想、内容体系和教学效果,对于学生的课程学习具有极强的引导作用。因此,教研组反复讨论、广泛征求意见,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系列考核方式,主要包括四个环节:?
?? (1)参与讨论,主要考察学生的听课情况、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所占比例为10%。
?? (2)期中开卷考试,题型为选择题,命题时注意将理论方法寓于实际案例之中,主要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所学基本原理的能力,所占比例为30%。
?? (3)期末文献回顾与批判,要求学生撰写一篇2000字左右的小论文,其中要明确提出研究问题,回顾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做出批判,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回答并加以简要论证。这种考核方式注重考察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遵守学术规范的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科学精神。
???(4)鼓励学生参与《环球时报》国际关系论文评选活动。对于获得奖学金的同学,酌情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