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点击排行榜  >>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课程简介 教师队伍  

■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一级学科:  03 法学
二级学科: 0304 政治学类 教学层次:  本科
负责教师: 浦兴祖 学校名称:  复旦大学
院系名称:   申报状态:  已获奖
申报级别: 省级 申报文件下载:  无下载文件
获奖名称: 获奖年度:  2006
主页地址: http://jpkc.fudan.sh.cn/jpkcDetail.jsp?courseID=880&imageFileName=2006_city.gif&jpkcType=city&year=2 是否交换: 
浏览次数: 10306 网上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课程介绍:

4-2? 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
本课程涉及政治学、行政学、宪法学、制度经济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理论讲授重点在于使学生:
① 较系统地掌握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理论知识、基本框架、主要特点及发展趋势等;
② 掌握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与分析政治制度的方法;
③ 了解与思考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及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动态;
④ 正确理解党和国家政治体制改革方针、制度建设规划与政策、法规等。
?
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框架、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其环境因素,
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举制度、国家行政制度、公务员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政协制度等当代中国主要政治制度。通过课程考核(调研报告)和教学实践活动,激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真切感受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实际运作。
?
4-2-1课程在本专业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一、定位
本课程定位为法学类本科专业基础课,并长期作为招收政治学、公共行政学硕士生的一门必考
科目。在本课程基础上提升而成的相关系列课程则是政治学、公共行政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位基础课,
公共行政学博士研究生学位专业课。在政治学、公共行政学专业领域中,本课程成为学习、研究当代中国政
治(制度)、中国政府管理(制度)的基础课程与核心课程。
二、目标
进-步加强本课程建设,使之更好地成为本国学生系统掌握并理性解读中国当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海外留学生了解中国当代政治制度的窗口;政治学、公共行政学研究生探讨中国当代政治(制度)
与中国政府管理(制度)的起点;成为在国内高校相关专业中能长期保持影响力的一门课程。
?
4-2-2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 导? 论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宏观分析4
第一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上):4
????????? 第二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4
????????? 第三章 选举制度:??????????? ?4
????????? 第四章 国家行政制度(上):??? 3
????????? 第五章 国家行政制度(下):??? 3
????????? 第六章 国家公务员制度:????? 3
????????? 期中考核??????????????????? 2
????????? 第七章 司法制度:???????????? 3
????????? 第八章 军事制度:?????????? 2
????????? 第八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
????????? 第九章 特别行政区制度:????? 3
????????? 第十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6
????????? 第十一章 政治协商制度:?????? 2
????????? 第十二章 人民直接参与制度:????? 3
????????? 答疑???????????????????????????? 2
????????? 期末考试????????????????????
以上是本课程的基本知识模块,但根据法学类不同专业,可以对教学模块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如
对政治学、行政学、国际关系专业的本科生,则从知识点的深度来要求,选择若干重点章节(导论、人
大制度、政党制度、行政制度等)进行深入讲解、探讨;而对法学类其他专业的本科生,则基本上从知
识面的广度来要求,对各章内容进行讲解、分析与讨论。
4-2-3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有关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若干基本问题的导论,包括:政治制度的涵义与特征、当代中国
政治制度的总体框架、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轨迹、影响制度形成与发展的背景因素、观察分析制度
的视角与方法;
2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选举制度、国家行政制度等主要内
容、基本特色、历史发展、需要完善之处、实际运行状况、未来发展趋势等;
?二、难点:
1、由于我国政治制度在中观、微观层面及其在实际运行中尚存在不少缺陷与问题,少数同学
有时会流露出比较偏激的情绪与言论。对此,教师决不简单地加以批评与封杀,而是实事求是地承认
我国政治制度有缺陷的一面(这正是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因),同时,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平和的态
度与学生讨论、切磋,引导学生理性地客观地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例如:众多事例表明,20多年来
政治制度较以往确有进步,但仍有差距,尚需改革与完善;又如:与西方不同,中国专制历史有两千多
年,而推行民主政治制度才几十年,民主发展步履维艰在所难免;问题的存在,需要的不是抱怨、指
斥,作为青年学生尤其是相关专业的学生,需要充分意识到:解决这些问题,完善中国的政治制度,有
自己的一份责任(至少在学成后的未来)。
? ?2、由于扩招,一个大班的学生加上院外选修者已达170余人。这给课堂讨论、操练思维带来了困
难。为此,教师坚持预告讨论题目与要求,让所有学生课前收集阅读资料,积极思考,酝酿己见。在
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按前后左右随机形成若干小小组,交流、讨论一小段时间,然后由学生
主动争取发言与教师邀请学生发言相结合,先简介本组共同或不同观点,再申述自己见解,甚或开展争
鸣。以此达到大班亦可推动人人参与讨论、操练思维之效果。
3、大班人多势众给组织外出集体调研(一天)也已构成难点,有关单位(机关)不便接待。虽曾
尝试大班按小组分散到几个单位(机关)调研一天,但联系多个单位亦属不易,何况任课教师难以分
身陪同各小组。而一般单位对教师带队的调研较为重视。此点尚需设法解决。
4、本课程基本做到每学期邀请有关部门领导来校作一次讲座,谈某一政治制度实际运行。
但,可支付的讲课费标准仍按校院多年前规定,实在过于微薄,使任课教师近于不敢邀请。希望学校
适当提高此标准。
?
?
三、解决办法
1、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疏解学生的偏见。
2、针对大班无法全体“走出去”的现实,似可按课程作业成绩择优选拔,或按学号抽取部分学
生,组织他们进行实地参观考察。
??? 3、筹建本课程的“教学实践基地”。
4、诚请院校对本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基地建设提供多方面的资源帮助。
?
4-2-4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内容的课程不填)
1、在课程教学环节,组织部分学生到上海及周边城市的党政部门进行现场教学、参观;
2、在课程考核环节,要求学生结合本课程的某一知识点,进行假期调研活动,撰写调研报告,
以此作为本课程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4-3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
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1、教材使用与建设
本课程教材于1990年初作为全国第一部同类教材,先后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1996
年)、上海市哲社优秀成果三等奖等三项省部级奖;1999年,经修订后的教材又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
教材二等奖(2002年);本教材不仅被国内许多兄弟院校也将被教材?列为法学类专业基础课教材或
重要参考书,还远销港台地区及美、日、加、德、法等国。根据中国政治发展与理论研究的深入,今
年正在再次修订本教材。
2、教学辅助资源建设
本课程教师对每一教学章节都为学生提供系列教学参考书目,以供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思考。同
时,本课程每位教师还聘用一、二位专业素养好的研究生,辅导、引导学生学习,特别是对留学生进
行专场、专题辅导。
3教学环境建设
实践性教学方面,我们采取了三大举措:第一,聘请实际工作部门的政府工作人员进行讲座、座谈
等多种形式的实践环节教学;第二,在课程中,也安排学生到实际工作部门参观学习以及向有关部门推
荐实习生;第三,正在筹建本课程的“教学实践基地”。
网络教学方面,我们也正在开发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教学课件上传至学校的“现代技术教育
中心”,以供学生下载,并采集视频教学资源上传网络课堂。本学院还正在与日本、韩国的部分院校合
作开设网络课堂,在复旦大学虚拟校园等网络技术支撑下,本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将得到进一步整合,
并拓展本课程新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4-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含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与教学改革)
1、????????? “教—学互动”,营造宽松教学环境。即打破教师“一言堂”的现象,鼓励学生就教师观
点、教材观点进行争论,采用课堂专题讨论、课堂现场质疑、课外答疑、“聊学”等放式,启迪学生思
维,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 “请进来、走出去”,吸纳社会资源辅助教学。即邀请党政部门的领导或一般实务工作者
走进课堂举行讲座、座谈,促使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同时,将学生(现在大班,只能分批)带出
课堂,实地参观党政部门的工作环境与实际工作方式,拓展“感受实际”的机会;
3、????????? “网络课堂”,突破课堂教学时空界限。即利用学校信息系统与网络资源,在虚拟校园与
学生进行网络沟通,批阅作业,及时回复学生疑问、意见与建议;
4、????????? “创建基地”,探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是本课程改革的重要一步,希望通
过主讲教师、学院、学校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建立若干长期的教学实践基地,促进本课程教学
模式的创新。
4-5 教学效果(含校内同事举证评价、校外专家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近两年学生的评价结果;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要点)
1、王邦佐教授对本课程寄予厚望,称本课程属“国内首开、争创一流”;竺乾威教授评价本课程教学能“客观反映中国政治制度建设状况,并具前瞻性探索”;陈晓原教授认为本课程“教材建设创新,教学团队创优、学生评价优秀”。
2、作为本课程后盾的科研成果被校外专家所充分肯定。如:南开大学政治学系主任朱光磊教授称,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研究领域,复旦是国内这方面研究的最好团队之一;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教授陈红太在其著作中称,复旦大学是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研究的典型代表。作为研究论文的参考资料近两年被引用达85次。
3、修读本课程的学生对本课程、教师均给以好评。学生评教得分在本院系名列前茅。2005年2-7月学期(03级)评估本课程的统计显示:
教??? 材:4.6
讲??? 解:4.9
参考书目:4.6
课堂讨论:4.6
布置作业:4.5
课余辅导:4.6
评分总计:27.8
(每单项满分5分,总计满分30分);
?
4、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要点
关于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产生的宏观分析,在前一节课分析制度产生背景中的积极因素的基础上,本段录像资料对战时惯性、国情制约等负面因素进行分析。接下来分析了中国人大制度的内在逻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汇款方式 | 会员注册 | 招聘信息 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 CopyRight©2004 版权所有
  京ICP证070553号   京ICP备10040123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8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