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点击排行榜  >>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
课程简介 教师队伍  

■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 一级学科:  05 文学
二级学科: 0501 中国语言文学类 教学层次:  本科
负责教师: 曹 万 生 学校名称:  四川师范大学
院系名称:   申报状态:  已获奖
申报级别: 省级 申报文件下载:  无下载文件
获奖名称: 获奖年度:  2006
主页地址: http://jpkc.sicnu.edu.cn/show/sbcl.aspx?CurCourseID=26 是否交换: 
浏览次数: 6595 网上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课程介绍:

4-1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第一阶段,起始阶段。本课程在50年代初始设,到80年代初期以前,均与同期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界一样,使用庸俗社会学价值观与方法论。
第二阶段,新的起点。本课程起点在新时期。新时期初期,黄步青主持了多院校《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编写,教学开始科学化。
第三阶段,发展阶段。80年代初期,本学科开始与学术前沿接轨。80年代中期,曹万生、杨继兴撰写了本专业第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集体编写了自学考试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论析》等教材,开设了《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20世纪中国文学史》等必修课。开设了《鲁迅研究》、《鲁迅杂感研究》、《茅盾艺术美学研究》、《中国现代喜剧小说研究》、《中国现代文艺思潮研究》、《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研究》、《中国现代新诗研究》、《中国现代小说流派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悲剧女性形象研究》、《毛泽东诗词研究》等大量选修课。这些课程共同构成《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的课程资源。
第四阶段,成熟阶段。1999年,曹万生主持了国家教委西南地区高师面向21世纪汉语言文学教材《20世纪中国文学史》教材编写工作,编写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史》,回应学术界从90年代以来的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打通了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模式,把20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同时在教学中提倡能力与知识并重的培养模式,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水平与学术水平。2000年,以学科建设为重要转折契机的工作拉开,提出本专业老师博士化的要求,现已有毕业博士6人,在读博士2人,基本实现博士化。2003年,联合《文学评论》编辑部,召开了中国现代诗学研讨会,把本专业与全国学术界接轨。2004年10月,获得2006年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年会主办权。2005年,《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列入重点教材项目,2006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申报为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并列为该社21世纪系列教材。教材在传统经典的基础上,强调当代学术成果的融入与创新。同时,大力引进新锐博士,以科学研究带动教学,人才不断增加,主持的在国家、省、厅立项的项目达4个。四川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专业已经成为四川省内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效果显著的课程之一。
?
?


4-2 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
?
4-2-1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四川师范大学办学定位为教学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中学教师教学人才,生源主要来自本省的高中中上以上水平的学生。
本课程为中文专业的主干专业课之一。中国语言文学内分语言与文学两大系列,中国文学系列中,分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两大主干专业课,本课程研究并讲授中国现代汉语文学产生以来并迄今的文学史,旨在培养学生研究、教授中学语文中现代汉语文学作品及文学史的的能力。
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能够编选、研究、教授中学语文现代汊语文学选篇及现代汉语文学史的合格学生,即通过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的学习,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的、美学的观点、方法,把握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发展的历史规律,分析和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与文学批评,文学社团、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概况以及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培养学生欣赏与研究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教授中学现代汉语文学作品的能力。
?
?
4-2-2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本课程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分六个历史时期。
第一编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先导期(1898---1916),10学时。首次在文学史中宣布现代汉语文学已经在晚清的小说、散文中出现,晚清白话文运动,现代汉语诗歌、话剧还待革命与创作。经学启蒙、新民说对先导期文学的现代性之意义。
第二编中国现代汉语文学成形期(1917—1927),46学时。描述现代汉语文学成形的历史,包括文学观念、文学思潮、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诸文体成形的历史。鲁迅、郭沫若专章。专章作家讨论。
第三编中国现代汉语文学成熟期(1937—1949),94学时。描述中国现代汉语文学成熟的历史,把以前各种教材中的30年代文学、40年代文学作整体一编,从而体现出现代汉语文学人文性日益深化、审美性、现代汉语形式性日趋完善的历史规律。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李劼人专章。专章作家讨论。
第四编中国现代汉语文学转型期(1949—1978),36学时。描述17年文学、文革文学在人文性、审美性、现代汉语结合上的停滞。红色历史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在现实题材上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尴尬,文学观、文学史上的倒退。
第五编中国现代汉语文学繁荣期(1978---1989),50学时。本期分作两段:1985年前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政治价值判断与现代汉语文学的复兴;1985年后的寻根文学、现代派文学、先锋文学等各类价值、艺术倾向之文学的繁荣,文学达到一个全新的时期。专节作家讨论。
第七编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多元期(1990---2005),36学时。本期分两个时段,90年代消费时代的多元化文学;21世纪消费时代、传媒时代下的面向现实的文学。
?
?
4-2-3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李劼人、钱锺书。贾平凹、莫言。
难点:20年代象征派、30年代现代派、40年代西南联大诗人群、80年代现代派、90年后现代派。
本课程在重点、难点上的整体上的解决办法可以归纳为:1.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三结合一要求一分别”的组织方式。
三结合是①讲授与互动相结合。以课堂讲授为主,并安排一定时间讨论、答疑、作业。②讲授与自学相结合。以课堂讲授与自学作品相结合,开出相关阅读书目,指导学生进行20世纪文学作品的课外预习与扩充。③作品选与文学史、鉴赏学习与理性研究相结合。作品分析与文学史讲授时间为七比三,既重视文学代表作的阅读体验与艺术分析,又要重视对文学史的理论研究。
一要求是分层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的不同教学要求进行教学安排。对重点要求掌握,对难点,则要求理解。对次点,要求了解。
?一分别处理是分重点、难点具体解决。在重点部分,要求专章讲授并专节讨论,讨论课由教师课上出题,每题两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外准备,每单位代表课上发言并争鸣,老师总结。对在成都的巴金、李劼人故居进行课外实地教学,对鲁迅作选修课讲授。在难点部分,由教师开出指定参考书,辅导学生课外学习,由老师和学习优秀的学生在网上进行定时讨论,指导全体学生学习。
?
4-2-4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
本课具有西南地区与巴蜀地区教学特点,具有教学互动、科研教学互动的特点,因此,本课程组织了实践教学。
第一,巴蜀特点的实践教学设计为两组织,即组织学生到成都及其附近的四川作家故居进行教学、参观、检验;组织与四川省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来校交流每期组织一次。已经组织作家故居实践教学有:巴金、李劼人、沙汀、艾芜。已经组织与四川省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交流有阿来。
?? 效果:对现当代巴蜀作家有了感性体验,对中国现当代的西南地域文学有了具体感受,因而教学印象深刻,教学效果突出。自从02年进行这一实践教学后,本科生中选择巴蜀作家作毕业论文的比例增加了20%。
第二,教学互动、科研教学互动组织的实践教学设计为“四个重视与落实“的设计思想。
1.科研与教学相结合,重视前沿性、学术性、探索性相结合,落实学术报告活动:定期组织学术讲座与学术讨论会,向学生介绍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及国内文学界的最新动态与学术前沿,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研究能力与实践能力,仅04—05年,就组织了16场学术讨论会。
2.重视指导学生下水科研、创作,并予以落实,搞了创新学术论文资助、发表作品奖励活动,锻炼了学生的综合性、技术性、探索性相结合的动手能力:在例行的指导学生论文及论文比赛、文学创作之外,还有新动作与思想:04—05学年,在科研方面,与校团委合作,拿出财力,组织了了学生的创新性学术论文竞赛活动,凡有创新性的课题,由专家论证后予以资助,并且进行开题报告、结题审查。一共资助了5位进行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课题。创作方面。05年就表彰了51位在国内各类媒体上发表了各类当代文学作品的学生。
3.重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实践,并予以落实。组织观看作品影视,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教学,并通过网络进行教学交流与资料查询,实现师生在网上无距离交流。每周有一次类似的教学实践活动。
4.重视组织专家、作家来校与学生交流并予以落实。提高学生走向社会从事文学创作与研究的能力与机会。仅01—02学年,就已经举行过10次类似的活动。
效果:通过以上实践,学生普遍提高了对中国现代汉语文学的兴趣,提高了欣赏、理解、分析、研究中国现代汉语文学的能力与水平。学生参加文学作品欣赏会、演出会积极性普遍大幅度提高,参加小论文积极性普遍很高,成为省、市活跃的文学创作、研究力量。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本科生在全国各类媒体上发表论文、创作51篇,专著2部。2001级,考上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8人。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汇款方式 | 会员注册 | 招聘信息 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 CopyRight©2004 版权所有
  京ICP证070553号   京ICP备10040123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8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