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点击排行榜  >>  飞行原理
课程简介 教师队伍  

■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 飞行原理 一级学科:  08 工学
二级学科: 0815 航空航天类 教学层次:  本科
负责教师: 王大海 学校名称: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
院系名称:   申报状态:  已获奖
申报级别: 省级 申报文件下载:  无下载文件
获奖名称: 获奖年度:  2006
主页地址: http://218.6.160.228/jingpin.asp?courseid=0137 是否交换: 
浏览次数: 10372 网上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课程介绍:

4-1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飞行技术专业是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的重点特色专业,“飞行原理”课程则是飞行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全球各国飞行员的培养过程中,无论空军还是民航,该课程均是必修课程。
在1980年以前,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的前身—空军第14高级航空学校,一直使用由空军司令部组织编写的《飞行原理教程》教材,该教材主要以五、六十年代空军的主要训练机型—初教6为主干进行编写,本课程的实施也参照空军的训练规范进行。1978年空军14航校正式划为民航体系后,为满足民航训练不同机型以及民航飞行特点需求,由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当时称为中国民航飞行专科学校)李懋友教授主持编写了国内第一本专用于民航领域的教材《飞行原理》,随后该教材一直在中国民航飞行员的培养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80年代末,随着中国民航的改革开放和国际接轨,特别是1988年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引入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法国产TB20飞机作为初教机后,原有的教材和课程实施在各方面日益显示出不足。这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欧美制飞机在设计上,按照美国联邦航空局联邦适航条例FAR和欧洲联合航空局联合适航要求JAR进行,这与之前国内飞机的前苏联适航体系要求有较大的不同。欧美制飞机在运行训练体系上也与国内早期的运5飞机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导致在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实际训练中,在训练程序、训练科目、安全裕度、专业术语、飞行性能等诸多方面存在很大的变化。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民航的法规体系建设正式开始,进入90年代后,在飞机适航和运行方面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法规体系,这种法规体系主要参照美国FAR而建立。在新的法规体系下,从人员的准入、训练内容与科目、执照的获取等诸多方面与早期的要求存在很大的不同。
基于以上要求,从90年代初开始,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在“飞行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便开始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渐进式的,以不断充实内容为主要方式的改革和调整。这种改革的结果使得新版《飞行原理》教材在1997年成书,并作为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内部教材开始使用。在随后几年的试用中,教材内容经过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于2004年4月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和80年版的《飞行原理》教材相比,新版教材超过50%内容为新增内容,其它保留内容也得到全面更新和修订。这些更新和修订体现了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在飞行技术专业中多年来的教学和训练成果,体现了政府在飞行理论培训方面的最新法规要求,体现了欧美发达国家在初始航空理论培训方面成功经验。它是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所有航空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这些专业包括:飞行技术、交通运输管理、航行情报与签派、航空机务与电子工程等,同时,也是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其他专业的选修课程,这些专业包括:计算机、航空乘务、航空运输管理等。《飞行原理》课程还是所有飞行执照等级考试主要内容之一。在中国民航培训市场领域,该教材是唯一自主编写并得以大量使用的中文教材。是国内相关培训机构的主要参考书。
目前,《飞行原理》学科已经是由多梯队教学队伍、教学大纲、教材、电子课件、电子教案、教学参考资料集、教学科研风洞群、教学视频及CBT(Computer Based Training)、教学试题库、学术研究和Elite桌面练习器( PCATD )构成的,一个完整科学和使用方便的教学体系。
新版《飞行原理》教材在2004年获得民航总局优秀教材二等奖。
“飞行原理”课程于2005年获得学院“精品课程”称号。
4-2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
4-2-1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是培养民航技术应用高级专门人才为主的教学型大学,学校的发展战略是“以飞为主,综合发展”。飞行技术专业着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适应21世纪民用航空事业发展,具备德、智、体、美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符合国际民航培训标准的航线运输机驾驶高级应用型人才。本专业毕业生达到商用驾驶员执照附加多发仪表等级的知识和技能标准,并完成航线运输驾驶的基础训练,从事民航国内、国际航线运输机驾驶工作。飞行技术专业所招收的学生主要来自于应届高中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
“飞行原理”课程是飞行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属于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航空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也是所有飞行等级执照考试内容之一。课程按飞行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所需知识结构要求和局方法规要求内容而设立。内容覆盖空气动力学(低速及高速空气动力学基础)、飞行力学(飞行性能、操纵性与稳定性)、飞行技术三个主要学科。涉及CCAR23部(正常类、实用类、特技类和通勤类飞机适航规定)、CCAR61部(民用航空器驾驶员、飞行教员和地面教员合格审定规则)、CCAR91部(一般运行和飞行规则)、CCAR93部(中国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规则)、CCAR135部(通用航空经营许可管理规定)和CCAR141部(民用航空器驾驶员学校合格审定规则)等法规内容。内容以私用飞行员执照、商用飞行员执照和仪表等级中的单发、双发小型飞机为主,兼顾航线驾照中的高速飞行特性。学生学习完本课程内容后,应该完全理解飞机的飞行原理,亦即掌握低速空气动力学的要点,能够理解高速空气动力学的基本要点;同时,学生能够完全理解并掌握飞机的运动规律并与飞行实际有一定的结合,为后期的飞行训练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另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对飞机的飞行性能概念和基本计算方法有初步和较全面的认识。
4-2-2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飞行原理课程主要包括十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飞机和大气的一般介绍,主要介绍飞机和飞行的大气环境,2学时;
第二部分为飞机的低速空气动力,主要介绍飞机升力、阻力的产生原理和变化规律等有关知识,12学时;
第三部分为螺旋桨的空气动力,主要介绍螺旋桨拉力的产生原理、变化规律以及螺旋桨的副作用等有关知识,6学时;
第四部分为飞机的平衡、稳定性和操纵性,主要介绍稳定性和操纵性基本概念、影响因素等有关知识,10学时;
第五部分为平飞、上升、下降,主要介绍飞机平飞、上升、下降的基本性能和操纵原理,10学时;
第六部分为盘旋,主要介绍飞机的基本机动性能和转弯的操纵原理,2学时;
第七部分为起飞和着陆,主要介绍飞机起飞和着陆性能以及操纵原理,16学时;
第八部分为特殊飞行,主要介绍飞机失速、螺旋、在不稳定气流中飞行、积冰条件下飞行等有关知识,6学时;
第九部分为重量与平衡,主要介绍重心位置的确定原理以及一些主要的确定方法,2学时;
第十部分为高速空气动力学基础,主要介绍空气压跨音速流动的一些基本规律,6学时。
课程着重从物理概念的角度,讲清问题的实质。突出基本原理的学习和基本方法的训练。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适应性、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做到文字通俗、内容繁而不杂、宽而不严,起到打基础的作用。
4-2-3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
l ??????? 国际标准大气
l???????? 连续性定理、伯努利定理
l???????? 诱导阻力
l???????? 附面层分离的原因及分离点移动的规律
l???????? 升力系数、阻力系数和升阻比
l???????? 增升装置的增升原理。
l???????? 拉力的变化规律
l???????? 方向和横侧稳定性的概念、原理及关系
l???????? 俯仰稳定性的概念及改变迎角的原理
l???????? 飘摆和螺旋不稳定现象产生的原理。
l???????? 重心前后位置对飞机稳定性和操纵性的影响。
l???????? 平飞拉力曲线和平飞功率曲线
l???????? 最大上升角和最大上升率及陡升和快升速度
l???????? 盘旋所需速度、拉力、功率
l???????? 起飞的操纵方法和原理
l???????? 起飞抬前轮速度、离地速度、起飞安全速度、起飞滑跑距离、起飞距离
l???????? 着陆各段的操纵方法和操纵原理
l???????? 着陆进场速度、接地速度、着陆滑跑距离、着陆距离
l???????? 侧滑法、航向法修正侧风的操纵原理
l???????? 失速的现象和原因、失速速度的概念及影响失速速度大小的因素
l???????? 计算法、表格法和曲线法确定飞机重量与平衡的方法
l???????? 流管截面积和气流参数随流速(M数)的变化规律
l???????? 激波的概念、成因和激波前后气流参数的变化规律
l???????? 临界M数的概念和物理意义
l???????? 局部激波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l???????? 后掠翼翼尖失速的特点
?
?(2)教学难点:
l???????? 机翼的压力分布
l???????? 附面层分离现象及涡流区的特点
l???????? 后缘襟翼的功用,增升的基本方法和原理,放襟翼对气动性能影响
l???????? 收放襟翼和加减油门对飞行的影响
l???????? 飘摆和螺旋下降
l???????? 横侧反操纵现象
l???????? 剩余拉力和剩余功率随速度的变化
l???????? 平飞速度范围的划分
l???????? 飞行参数对平飞、上升、下降性能的影响
l???????? 盘旋保持阶段的操纵原理
l???????? 襟翼位置对起飞性能的影响
l???????? 侧风对起飞、着陆的影响及其修正方法
l???????? 着陆目测的修正
l???????? 失速警告和失速速度
l???????? 机翼自转的现象
l???????? 临界马赫速的概念
l???????? 高速气流中流管面积随着速度的变化
l???????? 后掠翼的翼尖失速
l???????? 后掠翼的升力特性
(3)解决办法:
在“飞行原理”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科组全体教学人员多次对教学大纲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具体落实其要求,学科组还对课程实施的难点、重点和教学技巧、表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做到了每名任课教师都对该课程的重点、难点心中有数。实现了按大纲要求来进行教学组织与实施,做到了教学的规范和统一。
学科组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也进行了长达数年的论证、调整和修订,对考试内容的各章分布、重难点内容和试卷中的每一道题均进行了逐项多次研究,构建了包括不同专业和层次的标准试题库,做到了考试标准的统一。在《飞行原理》考试中,已实现多年的教考分离和试卷分析等工作,做到了教学考核评估的规范化。
为了规范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确保教学质量,学科组制定了《飞行原理》标准化教案和电子课件。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的形式和手段,利用生动的图形、视频和现代化数据展示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电子教案形成中,得到各任课教师的充分讨论,在素材的收集中发挥了全体人员的力量,电子教案的形成,进一步规范了教学内容,统一了课程教学标准,有力地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改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教学实践环节中,为结合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课程的实施期间对学生开设课程相关实验内容。利用学科组所属的1米x1.4米教学科研全自动风洞,对学生开设了相关空气动力学实验。利用烟风洞开设了流场演示试验。利用美国Elite桌面飞行程序练习器(PCATD),结合飞行原理教学和相关选修课程,进行了科目理论实践的结合。经实践证明。这些不同的实验手段和良好效果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评价,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空气动力学的基本重难点的充分理解和掌握。此外,学科组还通过多种渠道,大量收集各种相关辅助教学资料,并将其内容和素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分析。包括:美国Jeppesen公司的系列出版物与录像带、美国FAA的系列飞行训练理论培训教材、瑞士航空公司多媒体教学课件Wings、波音和空客的系列机型CBT、英国牛津系列航空培训教材、行业会议资料与文献等等。这些教学辅助资料库的建立,结合前面的各种教学手段,同时也对拓展新知识、丰富教学内容、促使学生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协调发展等诸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4-2-4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
“飞行原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种实践性不但体现在书本中的很多重点和难点需要与飞行实际操纵相结合,还体现在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和综合运用上。因此学科组从过去到现在均十分重视教学实践环节,采取多种措施以保证这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可行和效果。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实现重点难点理论联系实际,学科组普遍使用基于实际问题的启发性教学,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进行理论分析。在教材和授课中进行了多学科知识的衔接,利用Elite桌面练习器(PCATD)和微软Flight Simulator软件,帮助学生进行多学科综合知识的融合。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风洞试验设施进行试验演示和研究,通过设置的风洞实验课程,保证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并掌握低速空气动力的相关理论,着重培养学生把“飞行原理”课程中的“低速空气动力”的理论概念及结果与实验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仔细观察分析实验的现象及结果证明理论的正确性。实验课程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空气动力学的感性认识,打开学生对抽象空气动力学学习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达到巩固理论知识和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另外,本学科组和航空工业第一集团611研究所合作开发了学院主力训练机型Trinidad TB20和Cheyenne IIIA飞机的实物风洞试验模型,并进行相应风洞试验研究和课堂试验。有助于学生从深度上来理解学院训练机型的各种特性。
使用自主开发和国外商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这些课件包括“航线飞行准备与练习系统”、WINGS CBT、夏延ⅢA飞机CBT、波音系列机型CBT、空客系列机型CBT等。这些包含丰富音频、视频和动画的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提供了个人-计算机交互的、面向航线和飞行实际的实习和练习。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通过这些CBT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并初步体会操纵飞机的基本要领,建立一定的感性认识,并和理论良好地结合。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学科组杨军利老师是学院航模组的起草人和发起人之一,该航模队现已成为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最受学生欢迎的学生社团之一。另外,在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选题方面,学科组一直强调从实际中选题,选题为应用服务的思想,使学生在论文写作中主动思考,特别是对自己飞行训练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和分析,为学生以后的职业飞行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目前,学科组在飞行技术学院的支持和指导下,正积极筹建飞行性能实验室,这将会为本课程进行实践性教学增添新平台。
?
?
?
4-3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4-3-1教材使用与建设
《飞行原理》教材由本学科组核心人员王大海教授、杨俊副教授、余江副教授编写。编写过程中,编写组到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四个分院的飞行训练部进行了广泛调研,吸取了历届学生对80年版教材的建议,通过广泛查阅资料,吸收了国外特别是欧美国家同类教材的先进内容,根据中国民航最新法规要求编写完成。该教材是该领域国内唯一的自主中文教材。于1997年完成编写,并用于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相关专业教学,2004年经过修订后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2004年获民航总局优秀教材二等奖。在飞行技术专业的双语教学班中还同时配备了《Principle of Flight》全英文教材,作为主要的参考资料。
教材着重从物理概念的角度,讲清问题的实质。突出基本原理的学习和基本方法的训练。力求反映当前国内、外实际情况和先进水平。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适应性、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该教材已经过5个年级的飞行技术专业、交通运输管理专业、航行情报与签派专业的学生,约3000人次的使用。通过学生、教师的反馈和调查,表明教材在理论性、系统性、实践性、学科衔接性等方面较为突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发展,
该教材的教材质量调查成绩为94.85分,并被评为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优秀教材,并荣获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优秀教材一等奖。2004年或民航总局优秀教材二等奖。
4-3-2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考虑到《飞行原理》课程本身具有的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学科组在教材编写的基础上,收集开发和使用了多种形式的扩充性资料,以扩展学生知识面、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育学生创新能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引入使用波音、空客系列机型多媒体教学课件CBT,这些CBT课件覆盖的波音机型包括:B737,B747,B757,B767,B777,覆盖的空客机型包括:A319/A320/A321,A330,A340。
(2)鉴于课程经常引用各机型数据,学科组系统地建立了教研室所属的机型手册资料室,这些手册包括飞行手册、运行手册、性能工程师手册、飞行机组训练手册、飞行性能与计划手册等等,覆盖了目前民航主流机型。资料室手册还覆盖了学院训练机型,包括TB20/200、Cheyenne IIIA、Seminole、Citation Jet 1、Cessna 172R等。
(3)收集整理了国外飞行院校的相关教材,包括美国Jeppesen公司私用飞行员执照、商用飞行员执照、仪表等级和航线运输飞行员执照的系列教材,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出版的系列教材,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的系列教材。同时,还积极协助图书馆确定和购买相关英文原版教材,涉及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飞行运行、飞行训练等领域。
(4)收集、整理和自行编辑了大量专题文献资料光盘、会议论文、专业软件、数字视频、图形素材与动画等多种教学资料,总容量超过40G。各种专业软件,如微软的“Flight Simulator”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非常良好的积极作用。
(5)撰写“延程飞行的维护”、“直升机在特殊条件下的飞行”、“美国的航空安全体系”、“建立我国飞行事故征候报告系统的构想”、“事故征候报告系统-发展与现状”等专题资料共23篇,自行开发设计了《航线飞行准备与练习系统》用于学生的实习。用以扩展、提升知识层次,培育综合素质和能力。
上述教学资料与教材配套使用,极大的方便了教师的备课,提高了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的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学科组正在加强与波音和空客公司的技术合作,协助图书馆建立波音和空客的专属机型资料库,同时,在学科组建立飞机性能工程实验室,这必将使该学科的发展走上新的台阶。
4-3-3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
针对风洞实验和CBT实验,本学科组专门指派何德富高级实验师进行相关实验教材的编写。在教材中,对实验目的、设备的使用以及内容、方法进行了详细地讲述,便于教学的使用。
结合配套的实验教材,学生能够充分地理解实验的理论依据和相关现象和结果,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学生充分地理解和掌握了低速空气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加深了对于飞行操纵的相关要领的体会,为以后实际飞行学习打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4-3-4实践性教学环境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和学科组十分重视实践性教学环境和教学平台的建设。在机构设置上,除理论教学外,建有四个不同的飞行训练分院及一个模拟机训练中心,拥有包括全飞模拟机、初教机、中教机以及喷气高教机在内的上百架飞机、价值超过16亿人民币的实验实习设备/系统。飞行技术专业学生大学四年中,有近1/2的时间在上述实践性教学机构和设备上训练。除此之外,在校部上课学习期间,飞行技术专业学生还拥有下述实践性教学环境:
(1)试验段口径为1.4米x1米的回流式低速中型风洞,由计算机控制可以实现全自动的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该风洞试验室建设资金投入超过100万人民币,为课题组教研室所属。风洞试验室还拥有学院训练机型TB20、Cheyenne IIIA的试验吹风模型,用于教学演示与研究。除此之外,教学组还拥有四个演示烟风洞和若干教学演示教具模型。
(2)飞行技术学院所属的专业CBT教室,安装有波音737飞机、夏延飞机、运七飞机、航空电子设备等多种大型CBT软件,和两名专职实验教师。CBT实验室拥有美国波音公司赠送的Elite桌上飞行练习器(PCATD),并开设有专门选修课《飞行技术基础》,以提供《飞行原理》课程中的基本驾驶术体会训练,以使学生在上机飞行之前,达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3)飞机技术学院拥有占地近800平方米的飞机陈列演示室,进行飞机模型和真实部件操作展示。广汉机场停机坪配有各型退役飞机4架,以在理论学习阶段为学生机上实习使用。
(4)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举办多次专题学术讲座已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学科组杨军利老师是学院航模组的起草人和发起人之一,该航模队现已成为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最受学生欢迎的学生社团之一。
4-3-5网络教学环境
学校已经完成了校园网的建设,学院校园网建有精品课程建设网、教学管理系统、网络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教学平台等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
学科组己将“飞行原理”教学资料上网,学生可以利用校园网了解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师教案、教学录像、教学参考书以及学习要求等。网上公布了各位教师的答疑信箱,便于学生与学科组教师进行联系。
4-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含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

4-4-1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
根据应用型专门人材的培养目标与要求,本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学科组全体教师都进行了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经常相互听课共同提高。学科组所有教师都有各分院机务和飞行部门实习的经历,并进行过10小时左右的左座实际飞行操纵训练,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本学科组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进行空气动力学、飞行性能、稳定性与操纵性等理论知识。讲授中着重从物理概念的角度,讲清问题的实质。突出基本原理的学习和基本方法的训练。
(2)启发式教学分组讨论:该教学方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和各环节。从课题的引入、讲解、提问、课题的总结,从而使课程的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围绕某些现象或问题,在教师指导和引导下进行探讨、辨析甚至争论,让学生去思考问题,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参与,使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实验演示实习。借助飞机模型、风洞实验、烟风洞演示、CBT教学等实验手段,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设备进行操作与实习,通过试验结果和数据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并提高和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4)案例分析与录像观摩:结合实际飞行训练科目和事故案例,运用所学知识深入浅出地分析飞行训练科目的重点、难点,对飞行事故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判断和处置的原则进行分析,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更加真实、具体和深刻,进一步明确飞行安全的重要意义。
?
4-4-2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
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教育部针对本科教学的改革要求,目前本课程的教学手段主要集中在编写标准化教案、制作彩色投影片、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课件、研制开发与应用机型CBT软件、教学考核评估规范化、加强实验课以及教学资源逐步网络化等方面。
(1)使用制作精良的多媒体电子课件。在所有的“飞行原理”课程教学中,均已使用自行编制开发的多媒体电子课件,电子课件不但克服了传统投黑白投影片的缺点,与教材相比,还在内容范围上进行了扩大与增强。所有全套电子课件的制作与完成经历了多次修订,实现了课程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标准化。
(2)实施CBT软件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在课间穿插进行Wings CBT以及波音和空客的机型CBT展示与练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理论学习阶段能够在思维上从小飞机扩展到大飞机,了解现代前沿技术发展。
(3)使用Elite桌面飞行程序练习器(PCATD)和微软Flight Simulator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鼓励学生在“飞行原理”同步学习的过程中,选修PCATD训练课程,在基本驾驶术和实际飞行体会上进行强化。在课堂中使用微软Flight Simulator进行理论数据展示与课目训练,鼓励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和自身情况,在课下进行自我学习和练习。
(4)风洞实验室对学生教学演示、实验实习的教学大纲、实验教学时数是根据学生学习《飞行原理》课程中的“低速空气动力学部分”的理论内容和教学时数(12小时)而确定的。根据高校教学体制改革的要求,实验实习学时应占理论教学时数(12小时)的20%或以上。因此,风洞实验学时为3小时,达到教学改革的要求。其中在烟风洞中的“二元机翼流线谱特点观察实验”项目向每班学生开放1小时;在CAFC1.4×1m低速风洞中,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掌握空气动力理论的情况,任选一项给学生演示,学时为2小时。所以向每个班的学生共开放3小时的实验实习课程。
CBT实验课穿插在本课教学的第三阶段中进行,时间安排为2学时,主要起到加强学生对飞行操纵和具体飞行准备工作的体会和理解的效果。
(5)定期开设学术讲座。学院要求学科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每年为飞行技术专业学生开设2次以上学术讲座,其他教师每学期不少于1次学术讲座,这些讲座均围绕“飞行原理”学科的最新发展,给学生展示了课本中没有的最新技术知识。
?
4-5教学效果(含校外专家评价、校内教学督导组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校内管理部门提供的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要点)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汇款方式 | 会员注册 | 招聘信息 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 CopyRight©2004 版权所有
  京ICP证070553号   京ICP备10040123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8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