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点击排行榜  >>  彝族民间文学概论
课程简介 教师队伍  

■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 彝族民间文学概论 一级学科:  05 文学
二级学科: 0501 中国语言文学类 教学层次:  本科
负责教师: 阿牛木支 学校名称:  西昌学院
院系名称:   申报状态:  已获奖
申报级别: 省级 申报文件下载:  无下载文件
获奖名称: 获奖年度:  2006
主页地址: http://jpkc.xcc.sc.cn/mjwxgl2006/Html/Root/Index.htm 是否交换: 
浏览次数: 4202 网上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课程介绍:

4-1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彝族民间文学概论》是高等院校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彝语言文学方向)及彝汉双语教育本科、专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近几年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相继增设了与之相关的《彝族民间文学收集与整理》、《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等实践技能课程。使《彝族民间文学概论》这门课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独具特色的专业基础课。彝族民间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和研究彝民族文化的切入口,也是民族学、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等人文学科的辅修课程。该课程不仅受到中外专家学者的青睐,而且也为高校新世纪人文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西昌学院彝文系成立于1988年,第二年秋季开始招收彝语言文学专业,1992年起采取“滚动式”招生方式,每年在招收一个彝语言文学班的基础上轮换增招彝文数、理、化专业。2001年又增设彝英教育和彝族文化资源管理两个专业。2004年成功举办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汉)本科。所有这些本、专科各专业均把《彝族民间文学概论》作为基础课程来开设,目前已培养毕业生15届1000多人。该课程作为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编写而成,也是一部拓荒之作。在撰写上,主要以手中掌握的文献资料为基础,进行描写性的研究,但不是按传统的方法,先确立一种“通行而固定”的理论框架模式,然后找材料去充塞,其本意是尽量客观而真实地把中国彝族民间文学从理性上作探讨。大致而论,有这样三个方面:第一,从理性上系统的清理彝族先民留下的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揭示彝族传统民间文学的发展规律和本体特点。第二,使传统的彝族民间文学,为发展社会主义性质的、彝族特点的新文学而提供养料和文化基础。第三,在当今的彝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进行开发,使之在促进彝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同时,转化为文化资本。无论从哪个方面讲,开设彝族民间文学理论与实践课程,培养一专多能的彝汉上语实用型高级人才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从拟定教学大纲,撰写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时数,建立练习思考题等方面人手,不断修订、补充和完善教案。特别是进几年来在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模块中增开《彝族民间文学收集与整理》、《民族学田野调查》等实践技能课程教学。彝族民间文学作为彝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了解和研究民族文化的切入口,不仅越来越受到中外专家学者的欢迎,作为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为高校提供了新世纪人文素质教育坚实的理论基础。
??? 《彝族民间文学概论》,是2005年建成的院级精品课程。为了积极申报省级精品课程,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课程教学计划、授课教案、电子课件等内容进行了大量的补充和充实,还增加了电子教材,同时对网页进行了调整,为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还增加了网络答疑系统和题库与考试系统。
?
?

4-2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
4-2-1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 西昌学院彝文系在办学历程中,围绕学院“坚持人才培养为核心,教学工作为根本;立足凉山,服务四川,面向西南;强化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教育,培养面向教育、管理、生产一线所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人才;把学院建设成为全国民族地区知名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型本科学院。”以提高层次,确保质量,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为总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质量为根,特色为翼的基本办学思路,根据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能掌握彝、汉双语语言文学基础理论和师范技能及民族文化研究等方面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为培养目标。生源覆盖四川、云南两省,面前在校本、专科学生432人。特别是作为面向市场,以彝汉双师资和民族文化的开发与利用人才培养为己任的专业学科培养目标,必须加强彝族民间文学理论基础教育,立足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立足把民族文化资源变为民族文化资本,加强民间文学理论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相结合。
4-2-2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 1、本科专业第四学年上期开设专业必修课“彝族民间文学概论”,48学时、3个学分,主要模块顺序为①绪论(5学时)②尔比尔吉(5学时)③克智(5学时)④博葩(5学时)⑤彝族歌谣(6学时)彝族民间长诗(6学时)⑦彝族民间故事(6学时)⑧彝族戏剧(5学时)⑨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与研究(5学时)。
??? 2、专科彝汉双语教育(下设语文等四个方向)第三学年上期开设必修课“彝族民间文学概论”,32学时、2个学分,主要模块顺序为①绪论(4)②尔比尔吉(4学时)③克智(4学时)④起源(4学时)⑤彝族民间歌谣(4学时)⑥彝族民间长诗(4学时)⑦彝族民间故事(4学时)⑧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与研究(4学时)。
4-2-3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 本课程的重点是讲解彝族民间文学的基础理论和具体作品分析,难点是运用理论进行文本研究及学生的田野调查研究。解决办法是通过精讲基础理论,对民间文学作品进行提示引导,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和科研论文,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以解决教学难点。
4-2-4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
??? 每一届学生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技能模块内,第七学期(专科第五学期)安排2周以上的时间,在老师的带队和指导下,深入民族地区,进行彝族民间文学的田野作业,收集与整理民间文学,并要求写出专题调查报告或研究论文。使彝族民间文学课程的教学形成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

?

4-3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 1、罗曲 李文华著《彝族民间文艺概论》,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二等奖,巴蜀书社,2001年
??? 2、沙马拉毅 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重点教材《彝族文学概论》,四川巴蜀文艺奖一等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 3、何刚 阿牛木支 编写 《彝族民间文学概论讲义》 2005年
??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有:
??? 1、《凉山民间文学集成》 凉山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年
??? 2、《彝族文化》 马学良著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85年
??? 3、《物始纪略》 彝族古籍整理小组,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3年
??? 4、《彝族史料》 李绍明,四川民族出版社,1998年
??? 5、《古今民间诗律》段宝林 过伟 刘琦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 6、《凉山彝族克智精粹》沙玛瓦铁 马布都 利布 编译,四川民族出版社,2006年
??? 7、《彝族民间故事选》张智明 杨寿康收集整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
??? 8、《凉山彝族机智人物故事选》吉乌阿瑛 吉则利布选编,2002年
??? 9、《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 朱宜初 李子贤主编 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 10、《中国各民族民间文学基础》李景江 李文 吉林大学出版社,1986年
??? 11、《彝族文学史》 李力主编 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
??? 12、当代主要大型彝学刊物:《彝族文化研究》、《凉山民族研究》、《四川彝学》、《云南彝学》、《贵州彝学》等。
??? 实践性教学环境主要有:
??? 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带领学生走出校门,体察生活、收集资料;利用图书馆进行文学作品的调查和分析;利用网络搜寻和了解彝族民间文学收集整理与翻译出版的新动向。

?

4-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含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
??? 本课程的教学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是教学主体,教师是教学主导,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化和素质化教学的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方法中采取课内教学课外实践相结合,全体讲授与个别辅导相结合,教师点拨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其目的是教学形式丰富多彩,适应各种类型的学生,各取所好,使教学生动活泼,轻松有趣,并涵盖知识面广,以提高学生的彝族语言文学素质和文艺美学素养,为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现代双语人才服务。
??? 本课程的教学进行大胆地改革创新。首先在课时数上大量压缩,但教学内容不减少;在教师的课堂精讲指点下,让学生大量阅读相关书籍,以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上,积极制作课件,运用计算机技术来支撑教学,并努力开办网络教学,要求和指导学生从彝族人网(http://www.yizuren.com)、彝族文化书店(http://www.mupdut.com)、 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www.elchina.org)、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http://www.cflas.com.cn)、四川社会科学在线(http://www.sss.net.cn)和民间中国(http://www.folkcn.org/Index.html)等相关网站上查阅和学习有关知识,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汇款方式 | 会员注册 | 招聘信息 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 CopyRight©2004 版权所有
  京ICP证070553号   京ICP备10040123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8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