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点击排行榜  >>  流行病学
课程简介 教师队伍  

■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 流行病学 一级学科:  10 医学
二级学科: 1002 预防医学类 教学层次:  本科
负责教师: 叶冬青 学校名称:  安徽医科大学
院系名称:   申报状态:  已获奖
申报级别: 国家级 申报文件下载:  点击下载
获奖名称: 获奖年度:  2007
主页地址: http://jwc.ahmu.edu.cn/jpkc/流行病/index.asp 是否交换: 
浏览次数: 7195 网上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课程介绍:

 ?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它是适应人类生活和生产实践的需要逐渐发展起来的,但在近代才形成独立的学科。根据其发展进程的特征可粗略地分为萌芽期、成长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

  流行病学的萌芽期、成长期(19世纪末前)主要是指人类在与疾病的长期斗争中,逐渐积累起对传染性疾病流行的认识并在经验医学的基础上开始进行原始的群体观察调查阶段,距离形成独立学科尚有一定路程。发展期从19世纪末至今,随着微生物学、免疫学、统计学等学科的发展,流行病学也有了飞速的发展。20世纪初John Snow对伦敦霍乱的分析工作被认为是现代流行病学的开始。20世纪中叶Stallybrass形成了系统的有关传染病流行病学的理论,并有专著出版。20世纪50年代Doll及Hill在英国开展了吸烟与肺癌关系的队列研究,其工作被Beaglehole誉为是当代流行病学的开端。随着对非传染病的研究,流行病学的方法有了明显的发展,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由传染病扩大到非传染病,目前又扩大到与健康有关的状态及卫生事件。

  我国近代流行病学可以认为始于伍连德教授(1877~1960年)。1949年前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一些学者对若干种寄生虫病和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做出了成绩。1949年后大力防治血吸虫病、疟疾等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寄生虫病、烈性传染病,控制了人间鼠疫、霍乱及性病,1960年消灭了天花。50年代初期建立卫生防疫站、流行病学教学、研究机构。出版了《流行病学总论》及《流行病学讲义》(1958年),将前苏联的流行病学系统介绍到中国。1960年开始出版了我国自己的供卫生专业用《流行病学》教材,1974年首次出版了我国供医疗专业用《流行病学》教材。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将流行病学列为医学科学发展的带头学科之一。1979年出版了我国首部大型《流行病学》参考书。1980年成立了全国流行病学学会,并出版了《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82年起卫生部在全国医学专业教学计划中,将流行病学单列为一门课程。1989年在我国举办了国际流行病学学术会议。从70年代起我国已逐步重视并开展非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目前,流行病学在卫生、医学等各专业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开始分出许多分支学科。1989年建立中国临床流行病学工作网,1995年组建了药物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目前,流行病学已成为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核心学科。

  安徽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成立于1957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该学科点之一。1997年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合并为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1986年由国务院学位评审委员会确定为硕士学位授予点;20世纪50~60年代,在著名流行病学家吴系科教授为代表的老一代工作者的带领和艰苦努力下,本室大规模地开展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尤其是在血吸虫病、流行性出血热、莱姆病等多种疾病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研究中取得丰硕成果,有多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有个别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70~80年代为适应人类疾病谱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我室的研究领域逐步扩展到非传染病,自70年代即开始了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等非传染病的系列流行病学研究,其中有多项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80年代中期,吴系科教授及其研究生金会庆博士在国内首先开展了伤害流行病学特别是车祸流行病学的研究,为我国的伤害防制提供了许多开创性的成果和依据,其系列成果2002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研究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在我国率先开展了皮肤病流行病学研究,并出版了我国第一本该领域的专著《皮肤病流行病学》。目前已形成慢性病流行病学(主要是皮肤病流行病学)、传染病流行病学、多元统计在现场研究中的应用、肿瘤临床流行病学等研究方向。其中皮肤病流行病学方向填补了我国医学界在该领域的一项空白,生态遗传流行病学
的研究成果显示本学科已经具备跟踪国际前沿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对推动预防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全体教职员工的努力,我学科1995年获省教育厅批准为安徽省省级重点学科及重点实验室,2001年再次被省教育厅评为安徽省省级重点学科。1996年创办了国家级的刊物《疾病控制杂志》,2001年该刊荣获中华预防医学系列杂志优秀期刊一等奖。1997年在黄山举办“全国首届疾病控制学术研讨会”,举办5次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会议和培训班。2002年我学科获省教育厅《流行病学重点课程》(21114, 10万)项目资助;2003年获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现为卫生部自然疫源性疾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单位,卫生部国外教材评议组成员单位。

  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流行病学课程授课对象也由最初的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扩大到目前包括临床、口腔、临床药理、护理、卫生管理、生物技术等专业的本科生及成人教育本专生。在研究生教学中,新开设了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分子流行病学、临床流行病学、医学科研设计、统计分析软件应用、生态遗传学等课程;经过几年的教改实践,使本学科的教学范围更加广泛,课程设置更为科学合理,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教学方式手段上,创造电化教学的环境,教学手段更趋现代化,已具备投影仪、幻灯及电脑电视多媒体教室等教学设备。

  学科还注重教材建设。课程组负责人现为卫生部部颁规划教材《流行病学》(第五版,预防专业)副主编,3人次任卫生部部颁规划教材《流行病学》、《预防医学》、《医学科研方法》的编委。还自编具有一定水平的供本科、硕士生使用公开出版发行的《流行病学实习指导》、《医学科研方法》、《Epi info实用教程》、《临床流行病学》等教材,协助省卫生厅编写继续教育教材《流行病学》、《医学科研研究方法》、《疾病控制》等书。目前已培养预防专业近1500名具有学士学位的学生,硕士研究生近百名。已毕业的学生在国内外各行各业中表现出色,为本学科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汇款方式 | 会员注册 | 招聘信息 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 CopyRight©2004 版权所有
  京ICP证070553号   京ICP备10040123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8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