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简介 | 教师队伍 |
课程名称: | 中国古代史 | 一级学科: | 06 历史学 |
二级学科: | 0601 历史学类 | 教学层次: | 本科 |
负责教师: | 葛金芳 | 学校名称: | 湖北大学 |
院系名称: | 申报状态: | 申报中 | |
申报级别: | 省级 | 申报文件下载: | 无下载文件 |
获奖名称: | 获奖年度: | 2005 | |
主页地址: | http://jwc.hubu.edu.cn/jpkc/zggds1/lswhxyzggds.htm | 是否交换: | 否 |
浏览次数: | 7002 | 网上评论: | 没有相关评论 |
课程介绍: |
“中国古代史”课程是历史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是进一步学习乃至研治中国史所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知识体系。学生科学、系统地学习中国古代社会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史实,揭示其演进轨迹及规律,有助于把握中国传统社会的特质,构建对中国近现代社会产生诸种影响的明晰认识,而且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道路、人类文明的多元化进程也有重要意义。
湖北大学的前身是1931年成立的湖北省立教育学院,1944年改为国立湖北师范学院,作为最早创建的系科之一,历史科即于此时正式设立,并开始设置“中国古代史”课程。虽然其后院系发展屡经曲折,教学计划迭有更改,但该课程的地位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和冲击,主讲人员亦代代相承,薪火相传,为此后“中国古代史”课程的讲授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历史系又成为学校率先取得招生资格的系之一,自此之后,“中国古代史”课程的专业基础课地位愈益不可动摇。20余年来,先后担任该课程主讲教师的有刘先枚、彭铁翔、黄德馨、童恩翼、宋公文、程喜霖、冯天瑜、葛金芳、周积明、何晓明,这批人均为史学素养深厚、专攻中国古代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为国内知名教授,切实保证了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授课质量。
1997年,湖北大学进行院系调整,历史系与中文系合并组建为人文学院,本着“文史贯通”的原则,“中国古代史”课程组的授课对象又扩大至汉语言文学、新闻学、中文国家基地班等专业,任务是讲授“中国通史”课程,内容仍以中国古代史为主。1998年,“中国古代史”获准为院级优质课程。
2003年9月,历史文化学院成立,本课程组隶属于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力量得到进一步充实,共有7名教师,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4人,职称结构呈梯形分布,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也日趋合理。2003年底“中国古代史”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迄今为止,“中国古代史”课程已经成为本院开设面最广,开设层次最齐全的课程之一,也是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深得师生好评的课程之一。
本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理论依据来自于现代素质教育理念,在教育思想上,确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充分发挥教师传授知识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通过师生的互动和交流,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在教学方法上,改变单一性课堂讲授的教学传统套路,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将讲授知识与问题讨论、理论分析、科学研究相结合。在教育技术的运用上,融合传统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的长处,将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与板书的示范协作紧密相连,最终服务于课程目标的实现。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力求体现现代素质教育思想,着力于优化高校历史学(师范类)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适应面向21世纪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并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接轨。
中国古代史涵盖从原始社会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历史,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等基本史实,亦包括诸多历史评判。本课程的讲授划分为原始社会、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元、明清等基本段落,课堂教学144学时,开设于历史学专业第一学年。
在对中国古代史的具体讲解中,课程组着力于对中国传统社会演进轨迹的理解上。原始社会是中华文化的多元发生期,黄河流域文明的发源、长江流域文明的萌生,以及红山文化、草原细石器文化的多元共生,齐头并进,共同开创了中华文明的绚丽首页;先秦是中国社会由野蛮演进至文明的转轨阶段,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开启了交流、渗透和融合的步伐,奠定了各民族“多元一体”、共同发展的格局;秦汉是“第一帝国”时期,即第一个大一统时期,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开始形成,确立了其后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及国家规范;魏晋南北朝是“第一帝国”瓦解,走向大分裂的时期,农耕文明加速向长江以南扩展,民族大融合的进程日趋加快,吹响了中国传统社会走向颠峰的号角;隋唐是“第二帝国”时期,中国社会日臻成熟,辐射力加剧向周边扩张,书写了中国文明辉煌灿烂的篇章;宋辽金夏元是近世社会,两宋王朝创造的繁荣与前封建制遗存交相碰撞,历史在曲折中前行,昭示着传统社会的渐趋没落;明清是向近代社会转轨的前夜,诸多近代因素悄然萌动,政治体制日见僵化,西学的传入、人口的贫困化也激烈冲撞着旧框架,最终终结了传统社会的历史行程。
为了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古代史的认识,结合主讲教师的科研方向及成果,课程组成员还开设了一批相关选修课程,如《魏晋南北朝史专题》、《隋唐史专题》、《宋史专题》、《明清史专题》、《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考古学通论》、《历史地理学》、《环境变迁与古代社会》、《中国军事史》、《中国思想史》等。
在教学内容组织形式上,课程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将学术最新动态与科研心得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中,注重处理基本内容与当代学界成果的关系,并积极探索用现代教育方法增进理解教学内容的新路子,实现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在制定教学大纲时,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突出重点、难点,力求使培养方案切实体现重视培养实践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张。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在重视课程的基础性和通识性的原则下,运用传统和现代教学手段变以往的知识传授型为研究创新型,提供创新的认识和创造平台。为此,课程组在课程教学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教学环节的完善性和可行性,将之归结为六要素或六环节,即授课、讨论、作业、实践、考核、教材等,从整体上建设和推进“中国古代史”课程的教学水平,高质量地保障教学效果。
?? 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上,坚持“三融一体”(融素质教育与业务培养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教学思想为指导,深化“重组基础、反映现代、趋向前沿、综合交叉”的课程建设原则,在教师手把手的指导下,通过制作索引、写作学术综述、撰写课程论文等作业训练方式,促使学生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料,了解学术前史,培养学术兴趣,提高科研能力。历史学专业每年都有学生考入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中国古代史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这一事实或可说明课程组同仁所做工作的效果。教育实习是师范专业学生走向教学工作岗位的最后练兵场,历史学专业在武汉市内多所重点中学有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课程组多名教师历年都是实习的骨干指导教师,为学生走上讲台提供了有益的、针对性极强的指导。
??? “中国古代史”课程讲授两学期,每周4学时。评价方式包括3—4次作业或测验,占总成绩的40%;及期末闭卷考试,占60%。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汇款方式 | 会员注册 | 招聘信息 | 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 CopyRight©2004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70553号 京ICP备10040123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819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