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论课和理论实践课教学内容
※ 课程在本专业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 课程在本专业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天气学原理》教学是实践性教学很强的一门课程,同时也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困难在于天气系统多维结构的建立,以及天气学理论和具体天气过程、天气系统的相互融合。因此在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上确定如下定位和目标: 充分吸收世界科技先进成果,面向国家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要,注意通才培养,淡化专业,注重思维方式和能力培养。善于将现代大气科学在动力学、探测新技术、与海洋等相关学科的交叉等方面的新进展体现在教学中;善于将大气动力学与天气学的结合、善于利用新观测事实建立天气系统的三维概念模型。
※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姓 名 |
课程名称 |
学时数 |
学生数 |
伍荣生 |
大气科学中的数学物理问题 |
20 |
60 |
王 元 |
气象业务自动化 |
20 |
70 |
潘益农 |
天气学(应用班) |
80 |
35 |
潘益农 |
天气学实习(应用班) |
40 |
35 |
徐桂玉 |
天气学(基地班) |
80 |
35 |
徐桂玉 |
天气学实习(基地班) |
80 |
35 |
徐桂玉 |
当天天气预报实验(应用班) |
40 |
35 |
徐桂玉 |
中小尺度天气学 |
40 |
70 |
魏 鸣 |
雷达气象学 |
40 |
70 |
李 明 |
当天天气预报实验(基地班) |
40 |
35 |
李 明 |
卫星气象学 |
40 |
70 |
方 娟 |
动力气象学 |
80 |
70 |
注明:统计时间:2000—2004年,方 娟:2001—2004年。
※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天气学原理》教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教学并重的一门课程---通过天气系统概念模型的建立,获得理论框架和天气系统直观性的高度统一,以到达举一反三之效; 利用我校制度化的天气学教学“产、学、研”基地, 2、天气系统和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其分类繁杂、传统的教学往往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秉承传承和创新性相结合的精神,在教学中,以天气系统的触发机制为纲,以天气系统的维持机制为目,以达天气学理论和具体天气过程、天气系统的融会贯通之效; 3、在天气系统直观性教学中,由于实际的天气系统是4维的,而天气图是二维的,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天气系统多维结构---通过气象预报业务平台MICAPS的多维结构的计算机仿真设计和数值模拟,成功地解决了此难题; 4、强调卫星和雷达的遥感图象与常规天气图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并辅助于软件平台设计,使得过去的教学难点,即卫星和雷达的遥感图象的天气系统识别变得简单易学,同时,也加深了对于复杂天气系统,特别是灾害性、突发性天气系统和天气现象的深入了解; 5、在天气系统的理论基础教学中,改革了教学计划体系和教材理论结构,即在大二阶段,首先学习流体力学,然后在大三上学期阶段再进入天气学学习,而动力气象学则在大三下学期阶段进行。通过这样的教学流程,学生在进入天气学课程的学习之前,已经具备流体力学基础,并辅以“卫星气象学”,“雷达气象学”,“中小尺度天气学”和“气象业务自动化”;而在动力气象学的学习阶段,辅助以“当天天气预报实验”,进一步加深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6、我校与国家气象中心、江苏省气象台、安徽省气象台、湖北省气象台和上海市气象台成立了制度化的天气学教学“产、学、研”基地,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1、引进了气象预报业务平台MICAPS,使得我校天气学教学有历以来实现了天气预报教学流程的无纸化,并由传统的平面天气系统教学过渡到多维天气系统教学 2、建立了二个多媒体天气教学专用教室,天气学教学流程基本实现了自动化和一体化,多媒体教学专用教室常年对学生开放,提高了学生的教学参与能力; 3、收集、整理、更新了中国天气经典个例,并实现了数字信息化; 4、大力引进国际有关天气预报技术和预报的新理论和方法,并形成教材。 5、天气学教学已具备可以国际先进水平相媲美的基础设施和硬件环境,特别是在重要中小尺度灾害性和高影响性天气系统的监测手段上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并进一步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建立完善了遥感气象资料传输网络化,提高了教学的直观性和时效性,在南京大学校园网bbs上可以实时公布当天天气预报和遥感图象产品,教学效果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