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点击排行榜  >>  体育心理学
课程简介 教师队伍  

■ 教师队伍
参加人员介绍
3.教学队伍情况
3-1人员构成(含外聘教师)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季浏 1961-05-07 博导 体育心理学 主讲教师(总负责人)
王树明 1965-05-20 教授 体育心理学 主讲教师
汪晓赞 1972-10-20 副教授 体育心理学 主讲教师
唐征宇 1962-11-03 副教授 体育心理学 主讲教师
黄超群 1964-07-08 副教授 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 主讲教师(双语)
徐波 1963-06-15 副教授 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 实验教师
苏坚贞 1977-08-20 讲师 体育心理学 实验教师
翟一飞 1974-10-09 讲师 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 助教
马嵘 1970-05-11 讲师 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 助教
刘彦会 1968-02-24 相当于讲师 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 助教
3-2教学队伍整体结构
???
教学队伍具有学历层次高、年纪轻、成员获得的学位来自不同学校和不同专业,师资配备合理等特点。
课程组所有成员年龄均在45周岁以下,已获得博士学位者5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者4人,硕士学位者1人。其中,2人获得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博士学位,2人获得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 健康学院博士学位,1人获得上海体育学院博士学位,1人获得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硕士学位,4人正在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师生配备比例约1:10。
?
3-3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
1.主持完成《高等学校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指导纲要》的研制,并负责《体育心理学》课程指导纲要的编写;
2.完成教育部“十五”教育科学规划教材和国家白门精品教材《体育心理学》的编写工作;
3.完成全日制本科生《体育心理学》多媒体课件制作和试题库的建设工作;
4.完成学院体育运动心理实验室全面改建工作;
5.完成《体育心理学》(专升本)教学大纲编写工作;
6.完成《体育心理学》(专升本)远程教育建设工作;
7.完善了《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队伍的建设;
8.完善了《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双语课程;
9.在《体育心理学》的课程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如引入讨论法、案例法等);
10.本科生利用所学的体育运动心理学知识为本校高水平运动队提供心理服务。
?
3-4师资培养
???
1.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校内外的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对在教学、科研活动中表现优秀的青年教师给予奖励,激励青年教师在业务上积极向上、锐意进取。
2.课程组成员经常相互听课,大家相互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3.有计划地积极培养自己的优秀教学人员。5年间,本课程组有2位青年教师获得博士学位(徐波、汪晓赞),一位青年教学人员正在攻读博士学位(黄超群)。
4.非常注重高级人才的引进。今年从校外引进一名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青年教师(王树明)。
5.有意识地让一些在读硕士生、博士生担任实践教师和辅导教师的工作,如苏坚贞在读硕士期间担任体育心理学的辅导教师,由于表现突出,毕业后被吸纳到本课题组担任助教工作。

主持教师介绍
姓名: 季浏 职称:  博导
职务:  院长
教师介绍:
1.课程负责人信息
1-1基本信息
姓名: 季浏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61年5月?
最终学历: 博士研究生? 职称: 博导? 电话: 021-62232924?
学位: 博士? 职务: 院长? 传真: 021-62232924?
所在院系: 体育与健康学院? E-Mail: lji@tyxx.ecnu.edu.cn?
通信地址(邮编): 上海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200062)?
研究方向: 体育心理学 体育课程与教学?
1-2教学情况
讲授的主要课程:
1.《体育心理学》,专业基础课,每周4学时;2002年至今,本科生(100人/学年),共5届,约500人。
2.《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专业课,每周4学时;2002年至今,本科生(40人/学年),共5届,约200人。
3.《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专业课,每周4学时;2002年至今,研究生课程,共5届,约100人。
4.《心理健康与咨询》,专业课,每周4学时;2002年至今,研究生课程,共5届,约100人。
5.《体育课程与教学新论》,专业基础课,每周4学时;2002年至今,研究生(40人/学年),共5届,约200人。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指导本科生的见习、实习,2002年至今,总计指导约200人。
2.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的开题、实验设计、论文撰写、参与毕业生论文评审和答辩工作等。2002年至今,总计指导约50人。
3.指导研究生和高访学者的教育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的开题、实验设计、论文撰写,参与毕业生论文评审和答辩工作等。2002年至今,总计指导约95人。
4.指导本科生的体育心理学实验。2002年至今,总计指导约500人。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1.《高等学校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指导纲要》的研制和《体育心理学课程指导纲要》的编写,教育部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2005年5月,主持。
2.教育部“十五”教育规划教材和国家百门精品教材《体育心理学》的建设,教育部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2006年3月,主持。
3.国家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制,教育部(国家一级财政拨款项目),2000年7月~2005年7月,主持。
4.关于体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教育部“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2005年5月~2008年5月,主持。
5.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课题来源:教育部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2006年7月,主持。
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1.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主编。
2.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主编。
3.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主编。
4.体育心理学学与教的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主编。
5.体育心理学测量与评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主编。
6.体育心理学题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主编。
7.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主编。
8.体育新课程教学法(小学、初中、高中共三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2005年7月,第一主编。
9.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共义务教育与普通高中两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2004年5月,主编。
10.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主编。
获得的教学表彰:
1.2005年,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2.2005年,获得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3.2003年,获得国家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奖。
4.2002年,获得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教育部)二等奖。
5. 2004年,获得上海市高校优秀教材三等奖。
?
1-3学术研究
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全民健身运动对国民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05月~20055月,主持。
2.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实验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2002年4月~2005年11月,第一。
3.上海市中小学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上海教育科学研究基金,1998年~2003年,主持。
4.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和评价改革的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20022月~20072月,主持。
发表的学术论文:
1.体育是国家文化利益,体育文化导刊,独立,2003年第10期。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后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独立,2004年第5期。
3.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启示,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独立,2004年第6期。
4 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对大学生抑郁水平、身体自尊水平的影响及验证中介模型,体育与科学,第二,2003年第4期。
5.身体锻炼对情绪调节的影响机制述评,心理科学,第二,2003年第4期。
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1.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一等奖,第一,教育部,2000年。
2.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二等奖,第二,教育部,2000年。
3.第九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一等奖,第二,教育部,2005年。
?
2.主讲教师情况(1)
2(1)-1基本信息
姓名: 王树明?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65年5月?
最终学历: 博士研究生? 职称: ? 电话: 13956506680?
学位: 博士? 职务: 无? 传真: 021-62232924?
所在院系: 体育与健康学院? E-Mail: Shuming2005@hotmail.com?
通信地址(邮编): 上海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200062)?
研究方向: 体育心理学?
2(1)-2教学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1.《体育心理学》,专业基础课,每周3学时;2002年至今,本科生(100/学年),共5届,约500人。
2.《体育概论》,专业基础课,每周2学时(半学期);2002年至今,本科生(100/学年),共5届,约500人。
3.《体育科研方法》,专业课,每周2学时;2002年至今,本科生(100/学年),共3届,约300人。
4.《大学体育》,公共课,每周10学时;2002年至今,本科生(200/学年),共4届,约800人。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每年参与管理和组织体育系毕业生的教育实习工作(读博士三年除外)。
2.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 12 人。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1.“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与高校体育改革研究,安徽省教育厅,2001-2004年。
2.《大学体育》省级重点课程,安徽省教育厅,2001-2006年。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1.大学生身心健康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体育科学,第一,2003年第2期。
2.项目反应理论在运动心理测量领域的运用与发展,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第一,2000年第1期。
3.运动锻炼、人格特征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国体育科技,第二,2001年第1期。
4.体育锻炼与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研究,浙江体育科学,第一,2004年第2期。
5.关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理性思考,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第一,2004年第2期。
6.篮球教学中常见运动损伤的成因及预防,安庆师范学报(自然科学版),第一,2004年第2期。
7.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参编部分章节。
8.体育心理学学与教的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参编部分章节。
9.体育心理学题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参编部分章节。
获得的教学表彰:
12000年,被评为“安徽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称号。
2.2002年,被评为“安庆师范学院学科带头人”称号。
?
2(1)-3学术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运动焦虑及其归因方式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安徽省教育厅,2001-2003年,主持。
2.对决策情境中运动员知觉运动技能的评价与训练研究,安徽省教育厅,2004-2006年,主持。
3.对优秀运动员专项知觉水平诊断与监测研究,国家科委,2002-2004,主要完成人。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1.运动中视觉搜寻行为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心理科学,第一,2005年第 3期。
2.大学生运动员赛前状态焦虑强度与方向实验研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第二,2003年第1期。
3.运动知觉学习的生理机制研究进展,中国运动医学杂志,第二,2005年第4期。
4.羽毛球运动员专项情境中信息加工阶段速度研究,中国体育科技,第一,2005年第5期。
5.女子摔跤运动员赛前快速减体重生化监控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第一, 2006年第1期。
?
2.主讲教师情况(2)
2(2)-1基本信息
姓名: 汪晓赞? 性别: 女? 出生年月: 1972年10月?
最终学历: 博士研究生? 职称: ? 电话: 021-62233434?
学位: 博士? 职务: 副院长? 传真: 021-62232924?
所在院系: 体育与健康学院? E-Mail: xzwang@tyxx.ecnu.edu.cn?
通信地址(邮编): 上海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200062)?
研究方向: 体育心理学 体育课程与教学?
2(2)-2教学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1.《体育心理学》,专业基础课,每周4学时; 2002年至今,本科生(60人/学年),共5届,约300人。
2.《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专业课,每周4学时;2004年至今,本科生(40人/学年),共3 届,约120人。
3.《体育统计》,专业基础课,每周4学时;2002年至今,本科生(100人/学年),共5届,约500人。
4.《体育科研方法》,专业基础课,每周4学时;2002 年至今,本科生(100人/学年),共5届,约500人。
5.《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专业课,每周2学时;2002年至今,研究生(20人/学年),共5届,约100人。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指导本科生的见习、实习,2002年至今,总计指导约150人。
2.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的开题、实验设计、论文撰写、参与毕业生论文评审和答辩工作等。2002年至今,总计指导约30人。
3.指导研究生的教育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的开题、实验设计、论文撰写,参与毕业生论文评审和答辩工作等。2004年至今,总计指导约15 人。
4.指导本科生的体育心理学实验。 2004年至今,总计指导约200人。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1 .国家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制,教育部(国家一级财政拨款项目),2000年7月~ 2005年7 月,主要核心人员。
2 .关于体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教育部“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2005年5月~2008年5月,第二。
3.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课题来源:教育部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2006年7月,第二。
4 .教育部“十五”教育规划教材和国家白门精品教材《体育心理学》的建设,教育部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2006年3月,第三。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 1.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参编部分章节。
2.体育心理学学与教的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7月,参编部分章节。
3.体育心理学测量与评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参编部分章节。
4.体育心理学题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参编部分章节。
5.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月,第二。
6.体育新课程教学法(小学、初中、高中共三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7月-2005年7 月,第二主编。
7.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共义务教育与普通高中两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年5月-2004年5月,参编部分章节。
8.新课程标准下体育学习评价的转变系列文章(共7篇),福建教育,2003年第7期。
9.“如何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中国学校体育,第一,2003年第3期。
10.“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评价一堂体育与健康课”,中国学校体育,第一,2004年第4期。
获得的教学表彰
1.2005年,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2.2005年,获得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3.2004年3月,获华东师范大学“申银万国”奖教金
?
2(2)-3学术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 .全民健身运动对国民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05月~20055月,第二。
2 .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的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一般课题,2002年4月~2005年11月,主持。
3.上海市中小学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上海教育科学研究基金,1998年~ 2003年,第二。
4.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和评价改革的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 20022月~20072月,第二。
5.我国中小学体育学习评价改革的研究,横向课题,2004年12月~2006年12月,主持。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1.动作记忆研究新进展——动作记忆元认知的实验研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第一,2003年第1期。
2.论文“学校体育教学与中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第一,2003年第5期。
3.论文“评价方法的转变(一):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体育学习评价”发表于《福建教育》2003年第10期。
4.论文“评价方法的转变(二):淡化分数甄别,强调信息反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发表于《福建教育》2003年第11期。
5.论文“评价方法的转变(三):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发表于《福建教育》2003年第12期。
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1.第九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一等奖,第一,教育部,2005年。
2.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二等奖,第一,教育部,2000年。
3.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一等奖,第二,教育部,2000年。
?
?
2.主讲教师情况(3)
2(3)-1基本信息
姓名: 唐征宇? 性别: 女? 出生年月: 1962年11月?
最终学历: 博士研究生? 职称: ? 电话: 021-62232974?
学位: 博士? 职务: 无? 传真: 021-62232924?
所在院系: 体育与健康学院? E-Mail: zytang@tyxx.ecnu.edu.cn?
通信地址(邮编): 上海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200062)?
研究方向: 体育心理学?
2(3)-2教学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1.《运动心理学 》,专业课,每周2学时;2002年至今,本科生(100人/学年),共5届,约500人。
2.《体育社会心理学 》,专业基础课,每周3学时;2002年至今,本科生(40人/学年),共5届,约200人。
3.《教育心理学 》,专业基础课,每周3学时;2002年至今,研究生课程(30人/学年),共5届,约150人。
4.《体育人文社会学学术前沿》,专业课,每周3学时;2002年至今,研究生课程,共5届,约100人。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体育运动心理学实验,每届总共10学时,学生总人数约340人。
2.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 16人;指导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7 人。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1.《体育心理学》课程建设,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2001年。
2.《体育心理学》网络课程建设(专升本),华东师范大学网络学院,2002年。
3.《体育心理学》网络课程建设(中专升大专),华东师范大学网络学院,2003年。
4.《体育心理学》主干课程建设 ,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2004年。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1.加强残疾学生体育教学与锻炼研究,提高残疾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体育科研,第一,2001年第1期。
2.从建构主义的观点论个案研究在运动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沈阳体育学院学报,独立,2003年第2期。
3.利用运动心理学知识为残疾人体育事业服务,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第一,2004年(论文集)。
4.当代运动心理学发展述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独立,2004年第3期。
5.关于体育活动与人的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探讨,宁波大学学报(教科版),独立,2005年。
6.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参编部分章节。
7.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参编部分章节。
8.体育心理学学与教的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参编部分章节。
9.体育心理学测量与评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参编部分章节。
10.体育心理学题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参编部分章节。
?
2(3)-3学术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上海市残疾人体育发展的战略研究,上海体育局,2003年,项目负责人。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1.技能学习与重复启动基本机制问题的探讨,心理科学,独立,2004年第5期。
2.论自我谈话技术在应激控制中的运用,湖北体育科技,独立,2003年第1期。
3.体育运动对残疾人心理状态影响的调查研究,第一,第七届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
4.利用认知技术有效地克服体育运动中的应激现象,四川体育科学,独立,2005年第1期。
5.体育运动对残疾人心理状态影响,中国临床康复,独立,2005年第9期。
?
2.主讲教师情况(4)
2(4)-1基本信息
姓名: 黄超群?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64年7月?
最终学历: 硕士研究生? 职称: ? 电话: 021-62232974?
学位: 硕士? 职务: 系支部书记? 传真: 021-62232924?
所在院系: 体育与健康学院? E-Mail: cqhuang@tyxx.ecnu.edu.cn?
通信地址(邮编): 上海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200062)?
研究方向: 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
2(4)-2教学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1.《体育心理学》,专业基础课,每周2学时;2002年至今,本科生(80/学年),共4届,约320人。
2.《学与教心理学》,专业选修课,每周2学时;2002年至今,本科生(80/学年),共3届,约240人。
3.《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双语)》,专业选修课,每周2学时;2002年至今,本科生(100/学年),共4届,约400人。
4.《专项技术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研究生专业课,每周4学时;2002年至今,研究生课程,共2届,共4人。
5.《体育教育训练学学术前沿讲座》,研究生专业课,每周4学时;2002年至今,研究生课程,共2届,共7人。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指导,每届总共18学时,学生总人数约300人。
2.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 15 人;指导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1 人。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1.《体育心理学(双语)》课程建设 ,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2002年。
2.《体育教材教法》网络课程建设(专升本),华东师范大学网络学院,2002年。
3.《体育测量与统计》网络课程建设(专升本),华东师范大学网络学院,2002年。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1.中学体育教材教法,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7月,第一。
2.体育技能通论,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践教材,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9月,参编部分章节。
3.体育与健康(教师用书——体育篇),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月,参编部分章节。
4.体育与健康(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月,参编部分章节。
?
2(4)-3学术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高校体育专业与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联动发展的研究,上海市静安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2004年4月,主持。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1.奥林匹克手球,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年,参编部分章节。
2.实用英文取名,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
3.英语经典笑话,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7月,第二。
4.Associations of Physique with the Sosioeconomic Factors of Family and Regional Origin in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Xiao Jian YIN, Chao Qun Huang, Hong Miao CHEN and Toyoho TANAKA, 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Preventive Medicine, Volume 10, Number 4, July 2005
5.大学生自主性运动实施度分布及社会心理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二等奖,第二,2004年8月。
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二等奖,教育部,第二,2004年8月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汇款方式 | 会员注册 | 招聘信息 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 CopyRight©2004 版权所有
  京ICP证070553号   京ICP备10040123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8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