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点击排行榜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导论
课程简介 教师队伍  

■ 教师队伍
参加人员介绍
姓名: 聂祚仁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63年1月?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称: ? 电话: 010-67391536?
学位: 博士? 职务: 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院长? 传真: 010-67391536?
所在院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E-Mail: zrnie@bjut.edu.cn?
通信地址(邮编): 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100022)?
研究方向: 材料学?
2(1)-2教学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
1.?????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导论,本科生专业基础课,2学时/周,5届,学生总人数477
2.????? 环境材料学,本科生专业课,2学时/周,5届,学生总人数180
3.????? 材料环境协调性评价,硕士生专业课,2学时/周,5届,学生总人数60
4.????? 金属塑性变形物理基础,硕士生专业课,2学时/周,2届,学生总人数20
5.????? 环境材料学与LCA方法,博士生专业课,2学时/周,2届,学生总人数15
近五年来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
1.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每年3-6月,共5届,共15人;
2.硕士生毕业论文:共指导34人,在读14人,毕业 20人;
3.博士生毕业论文:共指导19人,在读11人,毕业8人;
近五年来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
1.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资助项目:环境材料学与LCA方法,2004.7-2006.6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详见课程网站)
1.环境材料基础,科学出版社教材,左铁镛、聂祚仁编著,2003
2.生态环境材料学,机械工业出版社,聂祚仁、王志宏主编,2004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详见课程网站)
1.第三届高校青年教师奖,教育部,唯一,2002
?
2(1)-3学术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
1.国家973计划:2005CB623706,铝合金抗冲击特征微结构及其动态行为研究,2005.10-2009.9,课题负责人
2.国家973计划:G1999064907,多元合金成分设计与微量元素作用机理研究,1999.10-2004.9,课题负责人
3.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50525413,生态环境材料与制备新技术原理及应用基础研究,2006.1-2009.12,课题负责人
4.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励计划,2002.6-2006.5,课题负责人
5.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专项资金:200030,纳米稀土-难熔金属电子发射材料研究,2001.1-2005.12,课题负责人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
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
1.????? Zuoren Nie, Tieyong Zuo, Ecomaterial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ctivities in China (Invited review/opinion), Current opinion in solid state & materials science, 2003, Vol.7, No.3, 217- 223
2.????? Nie Zuoren, Di Xianghua, Li Guiqi, Zuo Tieyong, Materials LCA in China, The international J.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 6(1) (2001), pp47-49
3.????? NIE Zuoren,JIN Tounan, ZOU Jingxia, FU Jingbo, YANG Junjun, ZUO Tieyong,Development on research of advanced rare-earch aluminum alloy, Trans. nonferrous met. soc. China, 2003, Vol.13, No.3, 509-514
4.????? Li Guiqi , Nie Zuoren, Zuo Tieyong, An Accumulative Model for the comparative life cycle assessment case study: iron and steel process, The international J.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 2002.7(4): 62-64
5.????? Jiancan Yang, Zuoren Nie, Xiaoli Xi, Yiman Wang; Emission ability of? La-Sc-Mo cathode,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29(2004) 51-55
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
(不超过五项)(详见课程网站)
1.?????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镧钼等热阴极材料及制备技术,国务院,排名第四,2004;
2.????? 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新型稀土钼热阴极材料的研究与开发,科技部,排名第四,2004;
3.????? 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动力电池用低成本极板材料,广东省,排名第三,2004;
4.????? 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镍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广东省,排名第六,2002。
?
2.主讲教师情况(2)
2(2)-1基本信息
姓名: 杜文博?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64年12月?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称: ? 电话: 010-67392917?
学位: 博士? 职务: 无? 传真: 010-67392917?
所在院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E-Mail: duwb@bjut.edu.cn?
通信地址(邮编): 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100022)?
研究方向: 材料物理冶金及材料加工?
2(2)-2教学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
1.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导论,本科生专业基础课,2学时/周,1届,学生总人数103人
2.金属塑性物理,硕士生专业课,2学时/周,3届,学生总人数37人
3.材料物理冶金,硕士生专业课,2学时/周,1届,学生总人数11人
4.金属塑性与加工,博士生专业课,2学时/周,1届,学生总人数10人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
1.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2005年3月-6月,共1届,共2人;
2.硕士生毕业论文:共指导5人,在读3人,毕业 2人;
3.博士生毕业论文:共指导2人,在读2人;
?
2(2)-3学术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
1.高层次留学回国人员资助项目:高性能镁合金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研究,国家人事部,2005-2007,课题负责人
2.我国富有资源镁及镁合金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工程院,2004-2005,主要研究人员
3.日本文部科学省项目:利用固相合成技术制备多元系镁合金,日本
?? 文部科学省,2002-2004,主要研究人员
?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

1.Wenbo Du, K.Kondoh, Zuoren Nie, TieYong Zuo, Refined microstructue of Mg2Si/MgO/Mg composites on the route of repeated plastic working together with hot extrusion, Proceeding of UK-China advanced materials symposium,P. 53 (2005)
2.W.B.Du, K. Kondoh, E. Yuasa, R. Tsuzuki and T. Aizawa,? In-situ solid-state
synthesis of Mg2Si/MgO/Mg composites, Mater. Sci. Forum, 2003,419-422,783
3.Wu Yufeng,Du Wenbo,Nie Zuoren, Zuo Tieyong,Thermodynamic calculation
of intermetallic compounds in AZ91 alloy containing calcium.Trans.nonferrous
met.soc.China,2006,16,392-396
4.R. Tsuzuki, K. Kondoh, M. Ishihara, W.B.Du,T. Aizawa.Effect of extrusion conditions on properties of hot extruded Mg composites with Mg2Si dispersions via colid-state synthesis, Mater. Sci. Forum,2003, 419-422,789
5.吴玉锋,杜文博,聂祚仁,苏学宽,左铁镛.Mg-Al-M合金中Al-M(M=Sr,Nd)析出行为的热力学分析,金属学报,2006,42(5):487-491
?
2.主讲教师情况(3)
2(3)-1基本信息
姓名: 马捷?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63年10月?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称: ? 电话: 010-67392171?
学位: 博士? 职务: 无? 传真: 010-67392917?
所在院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E-Mail: majie@bjut.edu.cn?
通信地址(邮编): 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100022)?
研究方向: 难熔金属材料、金属材料表面改性技术?
2(3)-2教学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
1.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导论,本科生专业基础课,2学时/周,1届,学生总人数105人;
2.材料科学基础,本科生专业基础课,4学时/周,5届,总人数280人;
3.材料物理,研究生专业基础课,2学时/周、5届,总人数42人。
近五年来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
1.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共6人;
2.硕士生毕业论文:共7人。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详见课程网站)
学生心中最爱戴的老师,北京工业大学,2005。
?
2(3)-3学术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
1. 国家863军工专项:化学气相沉积高纯难熔金属在军事装备上应用
研究,科技部,2003-2005,项目负责人;
2. 斯贝发动机磁饱和放大器铁心国产化研究,冶金部项目,2000-2003,
项目负责人;
3.化学气相沉积难熔金属及氧化铝抗烧时涂层在火箭发动机喷管中应用
研究,兵器工业59所项目,2005-2007,项目负责人。
?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
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
1.化学气相沉积制备钼钨合金.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05,25(3):229-232(EI收录), 署名第1
2.化学气相沉积难熔金属钼组织性能的研究.材料热处理学报,2005,26(3):51-53(EI收录)署名第2
3.CVD温度对钼沉积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2005,34(12)1965-1968(EI收录),署名第1
4.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取异型钨制品研究.兵工学报 2006,27(2)315-319,署名第1
5.增程弹发动机喷管内壁钨抗烧蚀涂层的制备方法.国防专利,申请号:200410087391.1, 第1专利申请人。
?
2.主讲教师情况(4)
2(4)-1基本信息
姓名: 毛倩瑾? 性别: 女? 出生年月: 1971年6月?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称: ? 电话: 010-13641361710?
学位: 博士? 职务: 无? 传真: 010-67392917?
所在院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E-Mail: maoqj@bjut.edu.cn?
通信地址(邮编): 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100022)?
研究方向: 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
2(4)-2教学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
1.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导论,本科生专业基础课,2学时/周,共3届,278人
2. 新型高分子材料,本科生专业课,2学时/周,连续4届,228人
3. 生物医用材料概论,本科生专业课,2学时/周,连续3届,104人
?
近五年来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
1. 《物性测试技术》、研究生实验课、40学时、连续3届、177人
2.? 本科生毕业设计、10人
?
近五年来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详见课程网站)
1.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三等奖,北京工业大学,2003;
2.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学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05;3.学生工作 “德育先进个人”,北京工业大学,2004?。
?
2(4)-3学术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1.新型电磁屏蔽材料的设计及制备,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999~2002,项目骨干。
2.宽频电磁屏蔽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北京市教委,2001~2004,项目骨干。
3.废旧电子电器资源化成套技术及关键设备,北京市朝阳区科委,2005~2006,项目骨干。
?
近五年来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
1.粉煤灰空心微珠的改性及其吸波特性研究,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作者, 2005.EI收录)
2.空心微珠表面金属化及其电磁防护性能研究,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作者,2003.EI收录)
3Study of metallic modification on the surface of synthetic fibre with high shielding effectiveness,2002 3rd Internatinal symposium on electromagnetic
???? ?Compatibility,第2作者,2002. (ISTP收录)

主持教师介绍
姓名: 左铁镛 职称:  院士
职务:  北京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
教师介绍:
姓名: 左铁镛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36年9月?
最终学历: 大学毕业? 职称: 院士? 电话: 010-67392556?
学位: 大学毕业? 职务: 北京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 传真: 010-67392675?
所在院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E-Mail: zuoty@bjut.edu.cn?
通信地址(邮编): 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100022)?
研究方向: 难熔金属材料、低塑性材料的强韧化及其成型加工;加工过程的数值模拟;新材料、新工艺研究;近年又开拓了生态环境材料与循环经济等新的研究领域。?
1-2教学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1.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导论,本科专业基础课,2学时/周,4届,学生总人数 400人;
2.环境材料,本科专业课,2学时/周,4届,学生总人数 160 人;
3.材料科学前沿报告,本科专业课,2学时/周,4届,学生总人数 400人。
近五年来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年限、学生总人数)
1.硕士生学位论文,共指导6人,毕业3人, 在读3人;
2.博士生学位论文,共指导9人,毕业6人, 在读3人;
近五年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1.关于我国当前工程管理教育现状的调查和分析研究,中国工程院项目,2004-2005,课题负责人;
2.全国工程师制度研究,中国工程院项目,2005?-2006,子课题副组长;
3.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生专业结构与内容改革,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项目,2002-2004,学术指导。
?
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不超过十项);(详见课程网站)
1.左铁镛,以素质教育为平台,构建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中国高等教育,2003年,第5期
2.左铁镛,授之以渔,中国研究生,2002年,创刊号
3.左铁镛,科学定位,立校根本――关于地方院校办学理念和实践的探索,前线,2001年,第10期
4.左铁镛,公丕祥,袁仁贵.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光明日报,2001年3月7日
5.左铁镛,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在中国大陆的开展与实践,海峡两岸面向21世纪科技教育创新研讨会论文集,23-26,中国武汉,2000.10
6.左铁镛,品德:素质教育的重点,大众科技报,2000年7月6日
7.左铁镛,对高校实验室建设和技术物资工作的看法,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第6期
8.左铁镛,加速人才培养,迎接世纪挑战,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详见课程网站)
1.左铁镛院士指导的博士研究生聂祚仁的论文“稀土钼/钨热电子发射材料性能与结构研究”2000年获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奖;
2.周美玲,左铁镛,René Flükiger教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索红莉“第二代高温超导线带材Ag基板织构研究及在单晶Ag,多晶Ag和织构的Ag带上外延生长双轴取向的REBCO-123(RE=Y,Gd,Nd)薄膜”2003年获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奖;
3.打造适合北京学生特点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
4.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二等奖,2001;
5.高素质材料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获北京工业大学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奖,2004。
?
1-3学术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
1.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对策研究,科技部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03-2005,课题负责人
2.依靠高技术促进循环经济研究,国家发改委项目,2005-2006,课题负责人
3.建设节约型社会战略咨询研究,中国工程院项目,2005-2006,课题负责人
4.材料环境协调性评价技术及其应用, 国家863项目,2001-2004,课题负责人
5.北京地区物料流分析及其数据库的建立,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01-2004,,课题负责人
近五年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
1.Zuo Tieyong, Du Wenbo. The developing strategy of Chinese magnesium and magnesium alloy. Journal of Guangdong non-ferrous metals.2005,
15(2-3):1-4
2.Tieyong Zuo, Tianmin Wang, Zuoren Nie. Ecomaterials research in China. Materials and design, 2001,22:107-110
3.Zuoren Nie, Tieyong Zuo, Ecomaterial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ctivities in China (Invited review/opinion), Current opinion in solid state & materials science,2003,7(3):217- 223
4.左铁镛.水泥工业:循环经济链的重要一环.中国建材,2005,8:20-22
5.左铁镛.构筑循环型材料产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新材料产业,2004,10:73-77
近五年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
时间)(不超过五项)(详见课程网站)
1.第六届光华工程科技奖,中国工程院,唯一,2006;
2.国家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二等奖:镧钼等热阴极材料及制备技术,国务院,排名第五,2004;
3.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新型稀土钼阴极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教育部,排名第五,2003。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汇款方式 | 会员注册 | 招聘信息 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 CopyRight©2004 版权所有
  京ICP证070553号   京ICP备10040123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8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