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队伍
参加人员介绍
? 黄君礼(1938—???)男,首席教授,博士导师,绿色化学与技术研究中心荣誉主任。国际水学会(IWA)会员,全国化工标准物质委员会二氧化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化标委水处理剂分会理事,中国化工学会无机盐专业委员会?理事,黑龙江省色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黑龙江省化工学会?理事,黑龙江省供水学会?理事,黑龙江省涉及饮水产品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多年来,一直从事“水分析化学”等课程的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教学工作。
近20年来,作为第一负责人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建设部和环保局、国家和省“八五”和“九五”攻关课题等16项,鉴定1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3等奖1项和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1,2等奖5项,以及省市级科技进步1,2,3等奖7项;和建设部二类优秀课程1项;发明专利3项和实用新型专利3项。在“中国给水排水”和“Water?Rrsearch“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约150篇,出席IWA等国际会议论文12篇,出版“新型水处理剂—二氧化氯技术及其应用”等专著3部及“新型消毒剂二氧化氯处理饮用水研究”等专集2册和教材1部。研究成果不仅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认可和好评,而且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在我国饮用水安全消毒技术与应用研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是我国著名的环境化学与工程专家。
王秀蘅(1973年-),?女??副教授 主讲《水分析化学》《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污水废水处理》《环境学(双语教学)》选用美国英文原版教材、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堂用英语讲授、组织学生讨论课和实践活动,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完成3个教学循环。教学效果突出,主讲的4门课程的学生评教结果均进入全校前50名,专家评教结果优秀。
王鹏(1957-),男,工学博士,教授。哈工大市政环境工程学院院长助理,绿色化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环境工程学科、应用化学学科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城市水质保障与可持续利用创新团队成员。
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1985年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研究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1996年获哈工大环境化工博士学位,1997年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博士后。1987-1988年日本东京工业大学UNESCO访问学者,1999年香港大学裘瑳基金访问学者,2005年香港理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现任中国化学会应用化学学科委员会委员、水处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微波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环境分会理事,中国色谱学会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高级会员,黑龙江省材料与测试学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色谱学会副理事长,哈尔滨材料与测试学会理事长,《应用化学》杂志编委。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校博士点基金、航天部、黑龙江省、解放军57613部队、哈尔滨市等科研课题40余项,其中“工业废水中某些重金属离子连续自动分析方法与装置研究” 获航天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3年),“松花江有机毒物污染综合防治”获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二等奖(2001年);“有机污染物定量构效关系及研究方法”获黑龙江省高校科技二等奖(2002年)。出版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31篇,EI收录40余篇,ISTP收录14篇;申请发明专利13项,已获授权3项。培养硕士研究生44人,博士生19人,博士后8人。
?
孙丽欣
?
冯琦(
1959.1.16)自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实验教学工作。先后为给水排水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和环境科学专业开设了《水分析化学实验》、《环境监测试验》、《给水处理实验》、《无机化学实验》和《环境化学实验》。在《水分析化学》课程的改革与建设中,作了大量的工作。开办了《水分析化学实验》的第二课堂。近年来,《水分析化学实验》又进行了开放式的实验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实验室的主人。
主持教师介绍
职务:
|
|
教师介绍:
|
?崔崇威(1963年-),博士,副教授,中青年骨干教师,工作勤恳,爱岗敬业,勇于奉献,团结同志,乐于助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作为一名民主人士,始终关心党的教育事业,积极参政议政,谏言献策,自觉维护党的团结,是中国共产党可靠的同盟者。长期从事本科和研究生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以及课程建设工作中积极探索,勇敢创新,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所承担的给排水工程专业技术基础课《水分析化学》2006年获得黑龙江省精品课程荣誉称号,该课程也是我校较早获得校级精品课程之一。他还积极参加院系两级的学科建设工作,主动担当班主任工作以及学院在辽宁省的招生宣传工作。先后获得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3项。教风端正,教学效果优秀,受到同行专家和学生的好评。认真参加科学研究,主持国家863项目1项,教育部春晖计划1项,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科技攻关项目各1项,参加973和国家自然科技基金各1项,其余各类项目10项,获得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41篇,SCI、EI收录文章10篇,培养硕士研究生15名(其中四名同等学历申请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