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简介 | 教师队伍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职称 | 学科专业 |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
戈宝军 | 男 | 1960-12-26 | 教授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负责人 |
梁艳萍 | 女 | 1963-10-01 | 教授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主讲 |
温嘉斌 | 男 | 1961-06-18 | 教授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主讲 |
孟大伟 | 男 | 1956-09-16 | 教授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主讲 |
付敏 | 女 | 1969-09-28 | 副教授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主讲 |
白红哲 | 女 | 1972-03-26 | 副教授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主讲 |
孙敏政 | 男 | 1948-09-08 | 教授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主讲 |
韩雪松 | 男 | 1974-12-09 | 讲师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辅导、实验 |
胡志强 | 男 | 1956-02-25 | 相当于副教授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实验 |
刘中男 | 女 | 1952-01-06 | 相当于讲师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实验 |
汤蕴璆 | 男 | 1932-11-25 | 教授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教学指导 |
?
教师队伍整体结构
一、学历结构:
主讲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5人,比例为71 %。
二、年龄结构:
主讲教师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1人,比例为16%,35岁-50岁的中青年教师5人,比例为83%。
三、学缘结构:
从不同学校取得学历的为4人,占主讲教师4/7,占梯队6/11。
四、师资配置:
本门课程的主讲教师6人,均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实验和辅导教师3人,辅导教师或实验老师与学生的比例约为1:60 ,学校要求主讲教师下实验室,与实验教师一起带学生实验,这种情况下师生比约为1:18。本课程组教师负责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的《电机学》课程的教学,教学效果优良,其中2人获得校优秀教师称号,1人获得校优秀主讲教师称号,2人获得学校教学名师称号,1人为省级重点学科后备带头人,1人为校级学科带头人,2人为校级学科后备带头人,课程负责人戈宝军教授被聘为2006年-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
为了适应社会对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同时为了配合高等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课程组一直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改革,教学时数从最初的180学时,经过120学时、85学时的过渡,最后确定为目前的64学时,课程的性质也随着专业体系的改革由电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变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内容上从以往的精、深、透向目前的广、博、宽转变,从以往的注重电机本体及制造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向注重电机基础理论、电机运行和电机应用转变,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充分考虑学生将来的实际需求。
课程组还积极参与教学研讨和教学改革,教学立项5项,取得了多项教学研究成果:《电机学》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电机学》多媒体课件研究与制作等教学课题;完成了《电机学》精品课程网站总体规划、网站建设、录像设计、多媒体课件制作、电子讲义制作与完善等工作。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随时浏览教学内容,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电机学教学中的难点克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与实践”、“电机学教学中的多种能力培养研究”等教学课题的完成丰富了教学方法,特别是针对当前生源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教学体系和教学理念的更新与探索,不断改进和优化了教学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获得多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课程组始终坚持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指导思想,所有教师都是科研的骨干力量。近五年来,课程组教师完成科研课题1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5项,横向课题8项。省部级科研成果获奖5项。课程组教师目前承担的科研课题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 项,省部级课题3项。在2003年我校电机与电器二级学科和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申报并获得批准,2005年我校在电机与电器省级重点学科评比中获得优秀,2005年我校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省级重点专业评比中获得优秀,这些工作中我们课程组均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一、培养措施:
鼓励课程组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除不影响正常收入外,在时间上提供方便,获得博士学位后,给8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和安家费;提供三屋一厨住房;鼓励到国外攻读学位和进修,在国外期间不停薪;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在评高级职称前可低职高聘,享受副教授待遇;提供教学与科研用房等等;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做到在精神上给予关心,在业务上给予指导,在生活上给予帮助;使他们能够情绪饱满的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当中。
二、成效:
45岁及以下的教师近五年博士后出站1名,博士毕业3名;职称晋升的教师4人。
三、需要说明:
我校原电机专业具有一个传统,不具备副教授职称的教师不允许主讲主干课,电机学主讲教师的产生需要严格的挑选程序,现在也需要1-2轮非主干课的主讲锻炼或电机学的辅导才有机会主讲电机学。
姓名: | 戈宝军 | 职称: | 教授 |
职务: | 教师 | |||||||||||||||||||||||||||||||||||||||||||||||||||||||||||||||||||
教师介绍: |
?
教学情况:
一、主讲课程
二、指导本科毕业设计
5届共30人
三、承担的教学研究课题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评估,教育部计划项目,2004.6-2005.11,第三名;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专业规范研究,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教育的战略和对策研究项目,2003.11 -2005.10,第四名,教学内容与体系;
3、面向老工业基地订单式培养模式探索,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项目(第二期),2004.4 -2006.12,第二名,培养方案制定;
4、“电机学”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哈尔滨理工大学,2005.6-2006.6,负责人;
5、电机学教学中的多种能力培养研究,哈尔滨理工大学,2005.6-2007.6,负责人。
四、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1、发挥专业优势量体裁衣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培养急需人才——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定制式”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试点,第四届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007.4,第一作者;(优秀论文)
2、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就业现状分析,教育部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第三次会议论文集,2003.9,第一作者;
3、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发挥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优势互补,第一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002.5,第一作者;
4、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第四届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007.4,第三作者;(优秀论文)
5、我校99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培养方案的制订,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气工程教育专委会全国年会,2000.1,第一作者;
6、The research on Flexible bilingual teaching about the courses of information based on game theory and synergetic,Proc.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2.11,第三作者;
7、电气类课程互动式CAI课件展析,第三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 2005.9,第二作者;
8、电力电子电路波形仿真软件开发,第三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 2005.9,第二作者;
9、基于多组态平台工控设备虚拟仿真试验教学的研究,电气与电子教学学报,2005.27(1),第三作者。
五、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1、教学名师奖,哈尔滨理工大学,2003年6月;
2、2002-2004年度优秀教师,哈尔滨理工大学,2004年8月;
3、“电机学”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4.12,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名;
4、大学学院教学自动管理系统,哈尔滨理工大学,2003年6月,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名。
?
学术研究:
一、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 能量变换器运行机理的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577012),2006.1-2008.12,负责人;
2、? 凸极能量变换器定转子结构、电磁理论与计算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077004),2001.1-2003.12,负责人;
3、? 特种电机的研究,国际合作项目09-3-17,国家科技部,2001.5-2003.4,负责人;
4、? 大型抽水蓄能机组同步起动及其仿真技术研究,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E9819),1999.1-2004.12,负责人。
5、? 发电电动机起动过渡过程和参数计算方法研究,哈尔滨市科技攻关项目(2006AA1CG027),2006.1-2007.12, 负责人;
二、发表的学术论文
1、同步电机异步-同步起动过程分析,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5, (5),第一作者;(EI收录05179069856)
2、不对称阻尼绕组凸极同步电机瞬态及超瞬态参数的分析与计算,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5, (3),第一作者;(EI收录05149025549)
3、能量变换器及其最新发展,电工技术学报,2005, (1),第一作者;(EI收录05119000201)
4、能量变换器定子漏抗的分析与计算,电网技术,2005, (3),第一作者;(EI收录05108878059)
5、Analysis of the double-machine coupling model of semi-synchronous starting,IEMDC'03(USA),2003.6,第一作者。(ISTP收录) ?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汇款方式 | 会员注册 | 招聘信息 | 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 CopyRight©2004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70553号 京ICP备10040123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819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