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点击排行榜  >>  测量学基础
课程简介 教师队伍  

■ 教师队伍
参加人员介绍
主讲教师情况⑴
2⑴-1
基本
信息
姓 名
杜培军
性别
出生年月
1975年10月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副教授
电 话
0516-3995708
学? 位
博? 士
职? 务
系主任
传 真
0516-3884756
所在院系
环境与测绘学院 地理信息与遥感科学系

E-mail

dupj@vip.163.com
通信地址(邮编)
江苏省徐州市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221008)
研究方向
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方法;数字测绘
2⑴-2
教学
情况
讲授课程:①《测量学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基础课,周学时6,总学时96,三届,学生共168人);②《地理信息系统》(测绘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周学时4,二届,总学时48,学生共117人);③《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基础课,周学时6,总学时64,二届,学生共113人);④地理信息系统进展(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专业课,周学时4,总学时32,一届,共54人)。实践教学:①《测量学基础》课程生产实习(地理信息系统专业),2周,共二届学生113人;②《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1周,二届,学生总数117人;③近五年指导毕业设计共24人。教学研究课题:①《空间分析与决策支持》讲义编写与配套CAI课件开发,中国矿业大学课程建设项目,2002-2004;②“地理信息系统”精品课程建设,中国矿业大学课程建设项目,2005-2007;③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特色培养,中国矿业大学课程建设项目,2004-2005;④《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双语教学讲义编写,中国矿业大学课程建设项目,2004-2006。教学论文①论高校新专业建设中的优势转换策略.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3(3)(第2);②基于VB可视化集成环境的测量学试题库管理系统研制. 测绘通报, 2000(3) (第1);③对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类课程设置的探讨. 测绘通报, 2005(1) (第1);④《地理信息系统基础》系列CAI课件研制. 测绘通报, 2002(7) (第1);⑤From Surveying and mapping science to Geomatics: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to Geo-spati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ternational IT conference on Geo-Spatial Education, 2000.7, HongKong(第1);⑥Systematic and Synthetic Thoughts and Methods (SSTM) in Geo-Spatial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IT conference on Geo-Spatial Education, 2000.7, HongKong(第1);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专业建设. 煤炭高等教育,2002(2) (第2);⑧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育的实践与思考,测绘通报(核心)2002(6)(第2)。教学表彰/奖励①测绘专业的拓展与教学体系改革,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第3);②地理信息系统,江苏省二类优秀课程,2000(第2);③中国矿业大学优秀质量一等奖,2002;④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中国矿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教材)二等奖(第2),2004;⑤中国矿业大学优秀教学质量二等奖,2003
2⑴-3
学术
研究
学术研究课题:①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高光谱遥感影像分类若干问题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4-2007项目负责人;②基于数据挖掘的高光谱遥感信息处理,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2005-2006,项目负责人;③高光谱遥感信息特征挖掘与应用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2-2003,项目负责人;④煤火监测的地面测试与试验分析,国家863项目,2004-2005,子课题负责人。学术论文(均为第1):①基于内容的遥感影像检索若干问题的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5, 34(3);②应用遥感影像更新地理信息若干问题的探讨. 科技导报,2004(12);③基于集合论的光谱相似性度量及在影像检索中的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4(增);④GIS支持下遥感图象中采矿塌陷地提取方法研究.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03 (2);⑤GIS在开采沉陷领域应用及与专业模型结合的研究.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3 (4);学术表彰/奖励:①采煤驱动下土地生态系统演变监控与重建的综合技术 全国煤炭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第7),2002;②煤矿区土地生态系统受损机理及其复垦重建的综合技术? 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第7),2003;③基于遥感和GIS的工矿区陆面演变动态监测与综合分析, 中国矿业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4(第1);④卫星遥感矿区应用的关键理论与技术研究? 中国矿业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第1)
                         
2. 主讲教师情况⑵
2⑵-1
基本
信息
姓 名
张书毕
性别
出生年月
1965年8月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教授 博导
电 话
0516-3883490
学? 位
博士
职? 务
系副主任
传 真
0516-3884756
所在院系
环境与测绘学院空间信息系

E-mail

zhanbsbi@vip.sina.com
通信地址(邮编)
江苏省徐州市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221008)
研究方向
测量数据处理,工程测量,GPS应用
2⑵-2
教学
情况
讲授课程:①《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测绘工程专业基础课,周学时6,总学时104,5届,学生共327人);②《测量学》(非测绘专业基础课程,周学时4,2届,总学时32,学生共120人);③《测量程序设计》(测绘工程专业课,周学时4,总学时32,1届,共58人);④《测量仪器与数字化测绘》(测绘工程专业课,周学时4,总学时32,2届,共117人)。实践教学:①“测绘工程专业毕业实习” 4届,62人;②“测绘工程专业毕业设计”, 5届,共28人;③“测量学基础实习”,4届;控制测量生产实习,1届;④ 数字化测图实习,2届。教学研究课题:①“测量学基础课程建设”,中国矿业大学课程建设项目,1999-2002;②“测绘专业基础教学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中国矿业大学课程建设项目,2000-2003;③“测绘学概论”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改革,中国矿业大学课程建设项目,2004-2005;④“测绘专业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中国矿业大学课程建设项目,2005-2007。教学论文①面向21世纪的测绘科技与教育. 测绘通报(核心), 1999(11)(第3);②《测绘学概论》课程教学效果分析. 高等教育研究, 2002(2) (第1);③加强“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的探讨,测绘通报(核心)2004(5)(第1); ④ 从“数字地球”看测绘工程专业的教育改革.测绘软科学, 2001(4) (第2); ⑤ 矿业特色测绘工程学科发展与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高等教育研究,2001(2)( 第2)。教学表彰/奖励①测绘专业的拓展与教学体系改革,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第2);② 测量学基础,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2000(第2);③中国矿业大学优秀质量一等奖,2002(第1);④测绘工程江苏省牌专业建设,2003;(第2)⑤测绘专业基础教育体系与教学改革,中国矿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第2);
2⑵-3
学术
研究
学术研究课题:①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高光谱遥感影像分类若干问题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4-2007,项目负责人之一(第2);②卫星测地技术用于矿山变形监测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企业委托2002-2006,负责人之一(第2);③ 利用GPS对矿区控制网的改造,2002-2004,企业委托,项目负责人(第1)。学术论文(均为第1):①Design & Realization of GPS&GIS Based Vehicle Monitoring system, 2002 International Symposiun GPS/GNSS;②The Improving Model and Application of GPS Double difference of satellite and Epoch, 2002 International Symposiun GPS/GNSS; ③秩亏自由网逐次平差及其应用, 测绘通报, 2001(8);④基于GIS的GPS车辆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测绘通报, 2002(6);⑤论困难条件下GPS控制网观测方案的优化, 测绘工程, 2002(4);学术表彰/奖励:①采煤驱动下土地生态系统演变监控与重建的综合技术 全国煤炭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第8),2002;②煤矿区土地生态系统受损机理及其复垦重建的综合技术? 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第8),2003;③卫星测地技术用于矿山变形监测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第8),2002
                         
2. 主讲教师情况⑶
2⑶-1
基本
信息
姓 名
汪应宏
性别
出生年月
1967年6月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副教授
电 话
0516-3883337
学? 位
博士
职? 务
系支部书记
传 真
0516-3884756
所在院系
环境与测绘学院土地资源管理系

E-mail

????? Wyh3337@163.com
通信地址(邮编)
江苏省徐州市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221008)
研究方向
工程测量、GIS应用、资源评价与资源经济
2⑶-2
教学
情况
讲授课程:①《测量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基础课,周学时6,总学时64,三届,学生共170人);②《土地与房产测量》(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基础课,周学时4,二届,总学时32,学生共170人);③《资源经济学》(测绘工程专业课,周学时4,总学时40,二届,学生共168人);④土地经济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基础课,周学时4,总学时40,三届,共170人)。实践教学:①《土地测量》课程生产实习(土地资源管理专业),4周,共三届学生170人;②《矿山测量》课程生产实习(测绘工程专业),4周,共两届学生117人设计;③近五年指导毕业设计共14人。教学研究课题:①《土地经济学》课程改革与CAI建设,中国矿业大学课程建设项目,2001-2003;②《土地经济学》讲义编写,中国矿业大学课程建设项目,2004-2006;③加强高等学校具有矿业特色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江苏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研究课题,2002-2003。教学论文①“土地经济学”课程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体会,《煤炭高等教育》2002(3)(第1);②多媒体辅助教学中若干问题探讨,《高等教育研究》2002(2)(第1);③测绘工程专业实习教学改革,《高等教育研究》2001(2)(第1);④测绘工程专业历年本科毕业生分配情况统计与分析,《煤炭高等教育》2003专辑(第1);⑤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培养计划的设计与特点,《高等教育研究》2005(2)(第1);⑥矿业特色测绘工程专业实习教学改革,《矿山测量》,2000(4)(第1)。教学表彰/奖励①测绘专业的拓展与教学体系改革,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第5);②《测量学》教材,中国矿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2(第4);③土地资源管理新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国矿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第4);④中国矿业大学优秀质量一等奖,2003(第1)。
2⑶-3
学术
研究
学术研究课题:①铜山新区土地均质区片划分及基准地价体系研究,2001-2004,项目负责人,已通过江苏省国土资源厅验收;②徐州市城市土地潜力分析与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的思路研究,2004-2005,项目负责人;③宿州市萧县金黄庄井田采矿权价值评估,2004-2005,项目负责人;④“三下”开采评价及资源补偿费确定的理论与方法研究,2001-2003,主要参与者。学术论文(均为第1):①煤炭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0(3);②误差传播定律的两个应用问题的探讨,测绘通报,2002(11);③土地级别调整方法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3(6) ;④我国推行矿产资源资产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有色金属》2001(2) ;⑤基于GIS的生产矿山资源评价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探讨,《测绘通报》2000(5)。学术表彰/奖励:①“三下”开采评价及资源补偿费确定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第3),2004;②煤炭资源价值与级差收益的理论、测算方法、模型及其应用研究,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4),2000;③矿产(煤炭)资源管理与保护的系列问题研究,徐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第2),2001。
                         
2. 主讲教师情况⑷
2⑷-1
基本
信息
姓 名
张绍良
性别
出生年月
1968年2月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教授 博导
电 话
0516-3885061
学? 位
博士
职? 务
系主任
传 真
0516-3884756
所在院系
环境与测绘学院土地资源管理系

Email

??????? slzhang@pub.xz.jsinfo.net
通信地址(邮编)
江苏省徐州市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221008)
研究方向
GIS应用、不动产估价、工程测量
2⑷-2
教学
情况
讲授课程:①《测量学》(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周学时4,总学时32,三届,学生共267人);②《地籍测量》(测绘工程专业课,周学时4,二届,总学时48,学生共168人);③《土地规划与利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基础课,周学时4,总学时56,三届,学生共170人);④《土地定级与不动产估价》(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基础课,周学时4,总学时64,三届,共170人)。实践教学:①《土地资源调查》课程生产实习(土地资源管理专业),3周,共三届学生170人;②《矿山测量》课程生产实习(测绘工程专业),4周,共两届学生117人;;③近五年指导毕业设计共23人。教学研究课题:①土地资源管理新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国矿业大学课程建设项目,2001-2003;②矿区土地复垦实验室建设,中国矿业大学“九五” “211工程”建设项目,2001-2003。教学论文①从研究现状谈土地科学学科建设,《中国土地科学》,2003 (1)(第1);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第3届全国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11月(第1);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的若干问题,《高等教育研究》,2002(3)(第2);④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培养计划的设计与特点,《高等教育研究》2005 (2)(第2)。教学表彰/奖励①测绘专业的拓展与教学体系改革,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第4);②矿山测量学,江苏省二类优秀课程,2003(第2);③土地资源管理新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国矿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第1);④中国矿业大学优秀质量一等奖,2001(第1)。
2⑷-3
学术
研究
学术研究课题:①地价空间变化规律及其在城市动态规划中应用,江苏省自然基金,2001-2003,项目负责人,已通过鉴定;②徐州市土地分类定级研究,2002-2004,项目负责人,已通过江苏省国土资源厅验收;③蚌埠市城市土地价格大调查,安徽省国土资源厅重点项目,2002-2004,项目负责人,已通过安徽省国土资源厅验收;④宿州市墉桥区农用地定级估价,安徽省国土厅试点项目,2003-2005,项目负责人,已通过安徽省国土资源厅验收;⑤宿州市区地价动态网络建立,2001-2003,项目负责人,已通过安徽省国土资源厅验收。学术论文:①弦线支距的简明计算公式及最大支距控制试验,测绘通报,2003(3),(第1);②城镇土地级别划分的两个实用数学模型,中国土地科学,2000(1),(第1);③城镇地价内涵及“1+1”模式,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1(2)(第2);④城市土地价格膨胀的影响,中国土地科学,2003(6)(第2);⑤进一步巩固与完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徐州市新《土地管理法》实施情况调查分析,中国土地科学,2003(2) (第2)。学术表彰/奖励:①土地开发整理与复垦的环境效应及案例研究,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5),2004。
                         
3. 教学队伍情况
?3-1
人员
构成
(含外
聘教师)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杜培军
1975.10
副教授
遥感科学与技术
教学改革与教学法研究,课件制作,课程讲授
张书毕
1965.8
教授
测绘工程
测量学教学改革与教学方法研究,实习指导
汪应宏
1967.6
副教授
测绘工程
网络课件制作
张绍良
1968.2
教授
土地资源管理
试题库开发
孙久运
1974.10
讲师
测绘工程
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网站建设
陈国良
1977.5
助教
地理信息系统
教学网站建设
3-2
教学队
伍整体
结? 构
本课程教学队伍知识结构合理,课题组7名成员学术领域涵盖测绘工程及以其为基础拓展设置的新专业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均从事相关学科专业的测量学课程教学与课程建设。成员中包括博士学位获得者5名,在读博士1名,教授3人,副教授2人,学历层次与职称结构合理;40岁以上1人,30-39岁3人,30岁以下3人,年龄结构合理。除课程教师参加实习指导外,本课程配备专职实习指导教师2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人,每届学生中指导教师与学生比例为1:9。主要成员中杜培军讲授《测量学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张书毕主讲《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测量仪器与数字化测绘》等课程,汪应宏主讲土木工程专业《测量学》课程,其他教师讲授《测量应用程序设计》、《摄影测量与遥感》等课程。梯队成员目前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土资源部项目等30余项,总经费200余万无。
3-3
教学改
革与教
学研究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①“测绘专业的拓展与教学体系改革”获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该成果主要解决了矿山测量专业的拓展和矿业特色测绘工程建设的相关问题,为建设测绘工程江苏省品牌专业提供了有力支持;②针对《测量学基础》课程教学的需要,组织编写了规划教材《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测量学》、《工程测量》等,教材得到20余所院校采用,获华东地区大学出版社教材二等奖、校优秀教材一等奖;③针对测绘工程专业计算机类课程设置与优化,开展计算机类课程体系改革,效果良好,论文发表于《测绘通报》;④在依托测绘工程专业发展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育的优势共享策略方面开展研究,促进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建设,获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论文发表于《高等工程教育研究》;⑤开展测量学基础教学改革、教学法研究与配套课程建设,完成校教学改革项目,发表相关教学论文6篇,推动了《测量学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⑥在校精品课程基金支持下开展了“测量学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精品课程建设,加强优秀课程建设,带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⑦在试题库开发、系列多媒体课件建设等方面开展教学研究,并应用于《测量学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等课程,效果良好,促进了多媒体教学的应用;⑧针对《测量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设立了课程实习、教学(生产)实习的模式,建立实习基地,相关论文发表于《矿山测量》等期刊;⑨开展测绘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双语教学的课程建设与准备工作,已计划对《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化测绘》等课程采用双语教学;⑩ 针对网络学习的需要,开展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形成了资源丰富的《测量学基础》教学网站,为校内9个专业提供支持,受益面大,促进了我校测量学教学工作。
3-4
师资
培养
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主要培养措施包括:①提高教学梯队学历水平,张书毕、杜培军、张绍良、汪应宏分别于近四年获博士学位,孙久运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杜培军2004年3月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出站;②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提高青年教师水平,张书毕、杜培军、张绍良于2004年在澳大利亚进行学术访问交流;孙久运2005参加学校赴英国双语教学教师培训;③鼓励青年教学参加高水平科学研究,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培养成效显著,青年教师作为测绘工程、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负责人,已成为“测绘学科与技术”学科的骨干力量;杜培军、张绍良入选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6名青年教师五年来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教材著作4部,获得各种省部级、校级教学与科研奖励24项。

 
4.课程描述
4-1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测量学基础》是测绘工程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目前教学时数72学时,其中课堂教学(含录象课)46学时,课程实习26学时。除课程教学以外,本课程在学期结束后还利用暑假时间安排有四周的集中生产实习。同时,该课程也是地理信息系统、土地资源管理等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是采矿工程、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地质工程、安全工程等专业的专业课程。
中国矿业大学自1953年在国内最早创办矿山测量专业开展测绘专业技术人才教育之初,就开设了《测量学基础》课程,该课程已有50余年历史。最初主要由苏联专家协助讲授,后由我国老一代著名矿山测量专家马伟民、孙振先等教授先后主讲,课程建设经历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与开拓。从1994年开始,测绘工程专业《测量学基础》课程由高井祥负责主讲,此后课程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在教材建设、多媒体教学、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改革、教学法研究、教学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实现《测量学基础》课程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测绘工程专业拓展与教学体系改革。
本课程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教材建设,1999年,由高井祥主编的教材《测量学》由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教材可供不同专业使用,为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学用书、普通高等学校十五规划教材。2001年,根据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测绘工程专业教材编写体系,由高井祥主编、联合多所大学的专家联合编写的《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由中国矿业大学出版,是国内较早的《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教材,对促进新形势下《测量学基础》课程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该教材已三次印刷,被20所余高校采用。
为了适应现代教育方法的要求,自1998年开始,课题组成员先后完成了中国矿业大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基金项目3项,开始进行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的制作,并初步完成了试题库开发,建立了《测量学基础》教学网站。
针对本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我们建立了校内、校外测量学基础实习基地,购置和配备了相应的测量仪器,能够满足10个班级即300名同学同时进行测量学实习的任务,为保证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提供了有力支持。
2000年,《测量学基础》被评为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这是课程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突破,标志着中国矿业大学《测量学基础》课程已成为一门高质量、高水平的课程。2002年该课程建设成果被评为中国矿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测量学》教材被评为中国矿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教材类一等奖,获得了专家一致认可。2004年度课程负责人主持的《测绘专业的拓展与教学体系改革》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本课程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服务于测绘工程专业教学的同时,本课程还为其他专业提供了有力支持,2002年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测量学基础》课程开始教学,由杜培军副教授主讲,讲授中充分吸收和应用了本课程的教学成果,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本课程教学内容也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木工程、交通运输、采矿工程、地质工程等专业得到了应用。
因此,《测量学基础》已发展成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设施齐全、教材内容先进、教学梯队合理、充分采用现代教育手段的一门优秀课程,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试题库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由于本课程建设的成果已为多个专业、多所院校所借鉴,因此具有良好的示范性,推广应用效果好,受益面广。
 
 

 
4-2 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
 
4-2-1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中国矿业大学作为一所直属教育部的综合型大学,在服务全国的同时,人才培养重点面向煤炭行业和苏北地方需求两个方面,测绘工程专业既要为煤炭行业培养矿山与工程测量人才,也要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高级测绘专门人才。中国矿业大学测绘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扎实、具有良好素质,掌握空间信息采集处理、表达与利用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能运用测绘、地理信息工程、资源开发与管理等的理论和技能,在矿山、勘测、城建、交通、土地、规划和房地产等部门,从事测绘、工程设计、管理和科学研究等工作的具有创新意识和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来源于全国20多个省,2002年前每年招生60人,2003年起每年招生90人。
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是:“激发专业兴趣,传授测量原理、培养实践能力、奠定学习基础”,即作为测绘工程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第一门专业课程,一方面要使学生了解测绘学的研究内容与应用前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作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先导和基础,通过本课程使学生掌握基本测量理论、原理与测量仪器操作技能,从而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本课程的目标在于:使学习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测量学的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常规方法与操作技能;掌握光学经伟仪和普通水准仪的操作与检校方法;了解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掌握测绘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了解现代测绘仪器;掌握小地区图根控制测量的外业测量与内业计算方法;具有测绘与应用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初步能力;了解数字化测图的一般知识,初步掌握全站仪的使用方法,为大地测量学、摄影测量学、矿山测量学、工程测量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牢固基础。
 
4-2-2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课程教学的内容可以概括为测量学基础理论、测量数据处理基本原理、测绘工程设计基本技能、地图测绘基本方法和测量仪器操作方法。教学总学时为46学时(其中课堂讲授42学时,录象教学4学时),知识模块与对应学时为:
1. 总论(2+2学时):测量学的基本内容与任务,测绘科学发展概况,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测量常用坐标系统,测量工作的内容和程序。其中2学时讲授,2学时录象教学。
2. 经纬仪及角度测量(4学时):水平角测量原理,经纬仪的结构,测回法及方向法测水平角,垂直角观测,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方法,全站仪简介,水平角观测误差。
3. 距离测量(3学时):钢尺量距,光学视距,视距测量误差,光电测距,直线定向。
4. 高程测量(4学时):水准测量原理,水准仪的结构和使用方法,普通水准测量,水准仪的检验校正,数字水准仪简介。
5. 误差理论基本知识(4学时):测量误差的概念、来源和分类,偶然误差的特性,精度的概念及衡量精度的数字指标,误差传播定律,中误差的计算。
6. 国家控制网的建立(2+2学时):控制测量基本概念,国家平面、高程控制网的布设方案,现代定位技术简介。其中2学时讲授,2学时录象教学。
7. 导线测量(4学时):导线的形状与布设、经纬仪导线的外业观测与内业计算,附合导线、闭合导线的近似平差。
8. 小三角测量(4学时):小三角测量的概念,小三角测量布网形式及外业工作,线形锁近似平差;三角锁、中点多边形与大地四边形近似平差简介;交会定点。
9. 高程控制测量(4学时):四等及等外水准测量,水准测量的精度,三角高程测量。
10. 地形图测绘技术基础(4学时):地形测图的基本原则,测图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编号,测图技术规范,图根控制技术方案,测图技术设计。
11.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4学时):测图的准备工作,地形的测绘,等高线原理,数字化测图基本原理,地物、地貌的测绘方法,地形图的拼接、整饰、检查、清绘和验收。
12. 地形图的应用(3学时):地形图的判读,地形图的量测工作,地形图应用。
 
4-2-3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如下:
测量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球面到平面的地图投影与测量平面直角坐标系建立是本课程的第一个重点,解决途径主要是通过录象教学、多媒体教学和课堂讨论的方式;并引入比较法教学,加深对测量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掌握。
② 测量误差传播定律:误差传播定律、根据观测值计算中误差是本课程的另一难点,解决途径主要是通过课堂讲授中的详细过程指导、例题讲授和课后作业结合,并通过答疑解决学生的问题。
③ 坐标正反算、方位角计算与导线计算:这是测量的基本计算工作;主要是通过板书讲授、课堂推导、实例计算、课后作业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扎实掌握这一方法。
④ 等高线原理:等高线是地貌的基本表达方法,通过录象教学、典型区域等高线分析、多媒体教学、动画、实例等途径结合进行教学,并与地形测图、读图相结合。
⑤ 地形测绘全过程系统化:测量学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具备地形测绘的能力,能够按照从控制到碎部的原则,根据有关规范和地形图图式,进行大比例尺测图工作。对这一重点的解决方法是通过理论教学的前后联系、系统整理和实践教学来进行,从而使学生具备地形测图全过程的方案设计、数据处理与地形测图能力。
⑥ 测绘仪器操作:仪器操作特别是经纬仪、水准仪操作是测量工作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本课程培养的重要方面。解决途径一是通过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习教学,由指导教师演示、学生实践并及时改进等途径;二是实行实验室开放运行制度,学生可以根据学习要求借用仪器进行操作、练习,教师提供相应指导;三是通过假期集中性教学(生产)实习,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提高仪器操作技能。
此外,本课程还通过教师定期答疑、网络答疑、在线测试系统、网络学习课件等途径,使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4-2-4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
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分为三个模块:课程实验教学、集中性教学(生产)学习和开放实验。
课程实验教学共26学时,是随着理论教学的进行,按照相应的进度安排实习环节,使学生通过实习巩固理论学习,培养实践技能。主要内容包括:(1)水准仪操作及高差测量;(2)水准仪的检验校正;(3)经纬仪操作及角度测量(水平角和竖直角);(4)经纬仪的检验校正;(5)等外及四等水准测量外业观测和内业计算;(6)经纬仪导线测量外业观测和内业计算;(7)经纬仪测绘法测图;(8)光电测距直角坐标法测图(含全站仪测图);(9)计算机绘图;(10)地形图的野外认读及应用。
集中性生产(教学)实习共4周,是按照测绘工作从控制到碎部、从高级到低级的原则,由学生自主设计和建立控制测量、进行控制测量数据处理,并进行1:500地形图测绘(包括数字测绘和传统经纬仪测绘),使得学生在具备一定的测绘工程设计、实践能力的同时,加深对所学课程知识的理解,巩固理论知识,强化专业技能。
开放实验是对本课程所属实验及相应仪器设备开放运行,学生可根据自己学习需要,按照有关规定随时申请使用仪器进行实习,教师将结合实际提供必要的指导,从而保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保证同学能够有足够的实习时间。
     
?
 


 
4-2 实践(验)课教学内容
 
 
4-2-1课程设计的思想、效果以及课程目标
 
 
4-2-2课程内容(详细列出实验或实践项目名称和学时)
 
 
4-2-3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
 
 
4-2-4考核内容与方法
 
 
4-2-5创新与特点
 
4-3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1)教材使用与建设
1996-2000年,课程教学使用教材为《测量学基础》(朱鸿禧主编,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6);1999-2001年,课程教学使用教材为《测量学》(高井祥主编,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2001年开始,根据全国测绘教育指导委员会对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的精神,高井祥主编了高等学校“十五规划教材”《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作为测量学基础课程使用的教材,该教材已在国内20余所高校得到了应用。
除了教学教材外,在教学中还参考了《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潘正风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测量学》(第三版)(测绘出版社,2000)、《测量学》(卞正富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等教材作为辅助教材和参考书,以吸收众家之长,优化教学效果。
(2)扩充性教学资料
为了促进学习主动学习,根据教学需要,由杜培军等编写了《测绘工程专业外语》讲义,使得学生在中文学习的同时,根据该讲义可以同步了解英语方面的专业知识,一举两得。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普及,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提供了国内外主要仪器公司、高等院校测量(测绘)学科所在单位网址,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第三,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指定了《测绘通报》、《矿山测量》、《江苏测绘》等期刊上的相关论文,以扩充知识面。第四,为提高学生专业软件设计与编程能力,结合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对坐标正反算、导线计算、水准路线计算等部分进行算法讲授,并鼓励学生课后编程实现,取得了较好效果。第五,与南方测绘仪器公司建立了良好合作,应用该公司赠送的南方CASS软件进行数字化测绘教学,教学效果良好。
(3)配套实验教材
在课堂教学实验中所使用的配套实验教材为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测量学实习教程》(由中国矿业大学卞正富教授主编)、测绘出版社出版的《测量学实习教程》和实验中心编写的实习指导书,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在集中性生产实习中,针对专业特点编写了测量学基础实习指导书,将相关规范、要求、地形图图式、技术方法等进行汇总,供学生实验时参考,保证了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实践性教学环境
在实践性教学中,由于测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因此我们建立了完善的测量学校内、校外实习基地,在满足课程实习以外,根据学习要求,实验室实现开放式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情况借使用仪器进行实践学习,并由实验室教师负责指导。另外,还在徐州市铜山新区、徐州矿务局等单位建立了校外生产实习基地。学生实习过程中通过对经纬仪、水准仪、全站仪、测距仪等仪器的综合使用的数字测绘软件的实习,能够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实验室开放式教学、地形测绘综合性实验都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
(5)网络教学环境
近年来,我们逐步开展了网络教学环境建设工作,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网络课件制作,根据本课程特点,制作了配套的网络课件,供学生浏览学习;二是制作网络答疑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留言或电子邮件的方式在网上提问,由教师进行回答;三是建立网络资料库,一方面整合现在网络资源,提供超链接,另一方面将有关扩充性资料上网,供学生自学;四是逐步制作教学录象并上网,为网络学习提供支持;五是根据教学需要,将教材配套的CAI课件上网共享,从而扩大本课程建设成果的受益面。
4-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含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
?
为了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注意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包括板书讲授、多媒体讲授、网络学习、录象课、示范教学等不同方法和教学手段综合应用,取得了较好效果。
其中板书讲授主要是针对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而且涉及较多计算、理论推导等的内容,主要是坐标正算、坐标反算、导线计算、水准路线计算、小三角测量、交会定点、误差理论与误差传播定律等,通过公式推导、计算实例等,循序渐进,注意学生的接受与知识消化。
多媒体讲授主要是针对仪器构造、仪器使用、地形图测绘等信息量大、相对容易接受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接触较多的信息量,并注重培养其后续的自学,考虑到课程特点,结合负责人主编的十五规划教材《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应用PowerPoint为主制作教学课件,形式灵活,使用方便。此外,考虑到到学生自学的需要,还采用Authorware软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提供给学生供课后自学。
在讲授过程中,注意将多媒体讲授与板书讲授有机结合,通过二者的优势互补,实现有关知识的融合与最佳传授。如在导线计算、水准路线计算等方面,均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结合进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网络教学主要是针对一般性内容,通过网络课件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个交互的学习平台,同时建立留言簿、答疑平台等辅助手段。目前我们已建立了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网络学习课件,供学生课后学习,学生使用后普遍反应较好。
录像课主要是通过测量学概论录像、大地测量学录像,使学生能够较快地建立测量学的基础框架和体系,直观形象地了解其中的主要问题和技术发展,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示范教学主要是针对仪器介绍和仪器使用方面,通过课堂实物介绍、实习前的操作示范等,使学生能够较快的了解仪器操作与使用方法,加强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方面,本课程负责人建设队伍先后主持完成了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材建设、试题库开发、教学网站建设等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在完成项目任务、发表教学研究论文的同时,极大地促进了本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水平。
可以看出,本课程教学中综合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录象教学、试题等现代教育手段,这些都为优化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教学改革中,本课程中注重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式教学和交互式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教学法研究和教学改革,已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课题组成员先后获得省部级教学奖励8项,校级教学奖励16余项。
     
?
4-5 教学效果(含校内同事举证评价、校外专家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要点)
?
本课程教学得到了校内同事的较高评价,本学科邓喀中教授、张华海教授、顾和和教授以及学校督导专家组专家在随堂听课、审查材料、了解学生听课情况等的基础上,一致认为本课程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方法得当,课程建设力度大,多种教学手段综合,实现效果明显,教学质量高。课程主讲教师近年来获得省级教学奖励3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课程梯队成员获得省级和校级教学奖励18项,并主持完成了6项中国矿业大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
同时,校外专家包括北京师范大学陈云浩副教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武文波教授、王家贵教授、山东科技大学成枢教授、太原理工大学葛永慧教授、付培义副教授、淮海工学院周立教授、安徽理工大学王宝山教授、湖南科技大学肖本林教授等都对本课程建设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并在所在学校采用了相关教材和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在近三年课程教学质量学生评价中,本课程的学生评价一直为“优”,课程主讲教师高井祥教授2003年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矿大教师(全校共10名),入选首届中国矿业大学教学名师(全校共3名)。近几届学生的课后教学情况调查、学习总结等环节,都对本课程教学质量、任课教师、实践教学等给予了较高评价。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效果受到了后续课程任课教师包括《大地测量学》任课教师张华海教授、《工程测量》任课教师邓喀中教授、《矿山测量学》任课老师顾和和教授、《地理信息系统》任课教师王行风讲师等的认可和好评。
课程教学录象带在教学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曾于1997年获江苏省电视教材二等奖,除我校教学使用外,还在多所高校中得到了推广应用。
2004年度,由课程负责人高井祥主持的教学改革项目《测绘专业的拓展与教学体系改革》获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武汉大学宁津生教授任组长,来自地图出版社、江苏省测绘局、同济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的七位专家组成的鉴定小组对该教学改革项目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其中《测量学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成果是整个教学改革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测量学基础》课程建设队伍也是教学改革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员。
 
 
5.自我评价
5-1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限200字以内,不超过三项)
?
(1)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教材、课件、习题库一体化建设;板书、多媒体、网络、录像等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教学改革深入全面,发表教学论文42篇,获得教学奖励24项。
(2)优化知识模块和难点内容教学,形成有效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建立实习基地,编写配套指导书,形成课堂、课外、开放实验、生产实习结合的模式。
(3)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与教学网站,实现资源共享,开发在线考试系统、网络答疑系统,课程成果推广应用良好,受益面较广。
5-2 本课程在国内外同类课程中的地位
?
根据我们对国内外相关高校同类课程的了解,目前采用自编教材进行课程教学、同时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测量学基础》课程教学、建设整合与共享课程教学资源的高校还不是很多,本课程在教学条件建设、课程建设队伍培养、教学网站建设、教学改革与教学法研究方面在国内相关高校具有较大的影响。而且根据对有关测量学基础教学研究论文的检索,中国矿业大学在测量学基础方面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在国内明显处于前列。可以说,本课程在国内同类课程中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特别在配套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与教学法研究方面成效显著,总体来看处于国内前列。
5-3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
?
目前本课程还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一是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件由于制作后使用的时间较短,只有3年左右时间,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二是目前配套申请者编著教材的实验教材尚未出版,有必要在目前已有素材的基础上,编写出版配套的实验指导书。
?
 
6.课程建设规划
6-1-1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及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是在巩固目前已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面向国内外测量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与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继续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学梯队的学术层次和业务水平,在省级一类优秀课程的基础上,将本课程建设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学研究成果争取获得江苏省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教材力争获得全国测绘教材奖。
具体建设步骤是:首先对现在资源进行整合,根据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发现问题,找出差距,明确不足,把握方向,集中力量,形成优势,通过调研、分析,明确进一步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其次,对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教学录象等进行编辑、修改、充实和完善,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教学需要;第三,加强教学队伍建设,在教学梯队人员学历水平、职称结构等方面全面加强,强化青年教师培养;第四,按照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要求整理资料,建立课程档案,保证课程建设的规范化、信息化;第五,邀请校内外专家对本课程进行评价,不断改进课程建设。
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计划是:2005年实现和进一步完善电子教材上网、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上网、网络课件上网、教材上网、教材配套CAI课件上网、习题库上网;2006年将实习指导书上网,完善网络环境下的试题库和交互式测试系统,改进网络交流和答疑平台;开发在线作业提交与评阅系统;2007年对网络课件进行修改、完善和提高,将课程教学梯队成员的教学录像上网,以形成全面配套的网络学习平台;2008年通过本课程的示范作用,在完善《测量学基础》课程教学网站的同时,推动测绘工程专业其他课程上网,特别是将本课程的网络答疑平台、在线考试系统等同时为多门课程服务;2009年对全部网站内容进行升级,形成共享资源丰富、示范性强、应用效果好、推广价值大的国家精品课程。
6-1-2 三年内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时间表
2006年:在为2005级新生讲授《测量学基础》课程的同时,录制60%以上课堂教学时数的录像,以每节课为单元进行内容组织,进行编辑、制作,于2006年10月前上网;利用实践教学环节的时间,完成40%以上实验教学指导与教师仪器操作的录像,并制作编辑后上网。
2007年:在为2006级学生讲授《测量学基础》课程的同时,录制剩余全部内容的教学录像,制作、编辑后上网;录制其余实践教学录像并上网;同时,在2007年12月前录制其他主讲教师每人不少于10学时的教学录像并上网,从而实现《测量学基础》课程教学录像上网。
2008年:优化和整理教学录像资源,在上网的同时,形成教学录象光盘版,与课件一起随教材发行。
6-2 本课程已经上网资源
本课程目前已上网的资源名称包括:
[1] 《测量学基础》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日历、教案等材料;
[2] 《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教材与配套CAI课件;
[3] 《测量学》教材与配套CAI课件;
[4] 《测量学基础》模拟题、习题与近年试卷;
[5] 《测量学基础》网络课件;
[6] 体现课题组成员教学研究成果、科研研究水平的其他材料;
[7] 部分教学录象。
课程试卷及参考答案链接(仅供专家评审期间参阅)
?
 
 
7. 学校的政策措施
所在高校鼓励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措施及实施情况:
?
中国矿业大学十分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在中国矿业大学为落实教育部第二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制定的《中国矿业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行动计划》(中矿大[2005]12号)中提出了实施“名师、精品课程工程”,“力争用五年时间建成40门左右校级精品课程、20门左右省级精品课程和5门左右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要求。为加快系列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学校制定多项鼓励政策。首先,对获得国家、省级精品课程的课程,学校保证在主管部门资助建设经费的基础上给予不低于1:1的配套建设经费,同时在教师年度考核中给予主讲教师较多的教学奖励绩点。其次,学校设立精品课程专项建设经费,通过立项形式重点资助建设基础好、通过一两年建设能够达到国家精品课程标准的优秀课程。第三,开展评选校级精品课程工作,在给予一次性奖励的基础上,并保证每年给予校级精品课程一定的建设经费,用于课程网站的及时更新。
到目前为止,2003年、2004年国家精品课程学校配套经费已经到位;2003年、2004年精品课程建设立项19项,资助经费37万元;第一次校级精品课程评选工作正在按计划进行。
?
?

 
8. 说明栏
?
1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学术兼职与个人荣誉称号
高井祥,男,1960年4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中国矿业大学矿山测量专业本科毕业,1999年获中国矿业大学“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学科博士学位。现为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333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煤炭行业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学校后备学科带头人。目前任国际矿山测量协会(ISM) 第十二届大会(2000-2003年)秘书处副秘书长、ISM第一委员会委员、中国卫星全球定位系统(GPS)协会理事及教育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测绘学会测绘教育委员会委员、徐州市青年科协理事长。
杜培军,博士,副教授,2001年获中国矿业大学“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学科博士学位,2002年3月-2004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国家重点学科进行博士后。现为“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博士生导师(破格,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博士学位副教授)、学科建设负责人,“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学科硕士生导师。入选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校十佳青年教职工、校优秀骨干青年教师。兼任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理事、江苏省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学会理事,国际环境信息科学学会、中国环境遥感学会、中国图象图形学会会员、中国煤炭学会会员。
张书毕,博士,教授。2003年获中国矿业大学“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学科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矿业大学测绘工程专业负责人,兼任中国测绘学会矿山测量专业委员会委员、秘书,入选中国矿业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汪应宏,博士,副教授。2005年获中国矿业大学“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学科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矿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负责人,入选中国矿业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张绍良,博士,教授。2004年获中国矿业大学“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学科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矿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建设负责人,兼任江苏省地理学会理事,入选中国矿业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
?
2 课程说明
中国矿业大学目前有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土地资源管理、地质工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土木工程、交通运输、采矿工程、安全工程等专业开设《测量学基础》或《测量学》课程。本次申报精品课程为测绘工程专业《测量学基础》课程,本课程建设的成果如教材、多媒体课件、习题库、网络课件等都已为其它专业的教学所采用,同时本课程建设队伍基本承担了以上各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
?

主持教师介绍
姓名: 高 井 祥 职称:  教授 博导
职务:  校教务处长
教师介绍:
?? 高井祥,男,1960年4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中国矿业大学矿山测量专业本科毕业,1999年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333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煤炭行业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学校后备学科带头人。2002年被评为校“优秀党务工作者”。目前任国际矿山测量协会(ISM)第一委员会委员、中国卫星全球定位系统(GPS)协会理事及教育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测绘学会测绘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评估分会理事、中国煤炭教育协会副秘书长、徐州市青年科协理事长。
??? 1982年至今一直在中国矿业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著作及教材5部,在国内外会议及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EI检索4篇,ISTP检索2篇。完成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司局级奖励3项。现从事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处理、房地产评估、计算机、测量工程等方面的研究。
??? 主讲的专业基础课《测量学基础》课程全校综合评分91.7分(全校测评课程总数897门,本门课程得分排序第3位),学生评价为:优。在2003年校学生会举办的“我最喜爱的矿大老师”评选活动中,获得“我最喜爱的矿大老师”称号(全校选出10名)。
二、教学获奖
1、1997年,“矿山测量系列课程的改革与配套建设” ,获江苏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二)???????????????????????????
2、1997年,《测量学》(教学录像片),获江苏省级优秀电视教材二等奖(排名第一)
3、2000年,“测量学基础” ,获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排名第一)
4、1999年,《测量学》,华东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教材学术专著二等奖(排名第一)
5、 2002年,测绘专业的拓展与教学体系改革,中国矿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综合类)一等奖(排名第一)
6、2002年,《测量学》教材,中国矿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教材类)一等奖(排名第一)
7、1998年,矿业特色测量工程专业学科发展与教学改革的探索及实践,中国矿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三)
8、1997年,“测量学基础” ,获校级优秀课程(排名第一)
9、1995年,《数据分析与测量数据处理》,获校级优秀教材奖(排名第二)
10、1995年, “矿山测量系列课程建设” ,获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二)
11、1994年,获学校93~94年度校级优秀教学质量奖
12、1990年,获“1990年优秀教学成果奖” 校级一等奖
13、2003年,“测绘工程”专业,获江苏省品牌专业(专业建设负责人)
13、2004年,“测量学基础”课程,获中国矿业大学精品课程,获江苏省推荐参加国家精品课程评选(排名第一)
14、2004年,“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矿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综合类)二等奖(排名第二)
三、科研获奖
1、解析法与数字地籍的研究,1993年获国家土地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
2、江东区地籍调查研究成果,1996年获浙江省土地管理局优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
3、矿区环境灾害卫星监测技术系统,2002年获得中国矿业大学“九五” “211工程”建设成果奖二等奖(项目负责人)
4、卫星测地技术用于矿山变形监测的理论与应用研究,2002年获山东省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年中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5、沛县地籍调查试点的分析与研究,1993年获学校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三)
四、教材、专著
1、《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2002年第2版(高等学校“十五”规划教材).2004年第3版(高等学校
?? “十五”规划教材).
2、《测量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2002年第2版(高等学校“十五”规划教材).
3、《工程测量》.煤炭工业出版社.2000年第1版(高等学校“九五”规划教材).
4、《测量学》(教学录像片,排名第一).1995年.
5、《控制测量学》(教学录像片,排名第二).1996年.
6、《SURVEYING》(教学录像片,排名第一).1997年.
7、《测量数据分析理论与应用》.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8、《数据分析与测量数据处理》.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二作者
五、教学研究论文
1、《测量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配套课程建设,煤炭高等教育,2000年第6期,第1作者
2、《测量学基础》配套课程建设与教学效果优化,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第1作者
3、建好校内实习基地,加强实践教学,煤炭高等教育,1994年第3期,第1作者
4、Goinformatics and land management in mining areas. 98 FIG Commission2 Seminar on University curricula, teaching
?? method and quality assurance. Wuhan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Press. 1998,第1作者
5、From Surveying and Mapping to Geomatics: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to Geo-Spati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he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Spatial Education,2000年7月,香港国际会议,第2作者
6、基于VB可视化集成环境的测量学试题库管理系统研制,测绘通报,2000年第3期,第2作者
7、矿山测量系列课程的改革与配套建设,高等教育研究,1996年第2期,第2作者
8、煤炭高校测量学教学评估方案初探,煤炭高等教育,1993年第3期,第3作者
9、配合94级教学计划修订,改革《测量学》教学,教学研究与管理,94年第2期,第2作者
10、新建学院本科教学管理及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第5作者
11、多媒体环境下的《测量学》教学模式探讨,2003年全国测量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4期,第1作者
12、高校内部教育教学评价的研究与实践, 煤炭高等教育,2004年第3期,第2作者
13、Research of Teaching Material: Programming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Softwa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2003.8,第2作者
14、Study on the Conception and Ensuring System of Talents Cultiv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Mining Engineering of
??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2004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Copyright@2004, American Society for Engineering
??? ?Education,第2作者
15、Study and Practice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form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
??? Proceedings of the 2004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Copyright@2004, American Society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
??? 第3作者
六、学术论文
1、China Mine Surveyors and Mine Districts Environment Treatment.Proceedings of the 10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ine Surveying (ISM).Australia,1997.11
2、空间三维交会在矿区开采沉陷监测中的应用.有色金属.1995(4)
3、A Review of mining Subsidence Monitoring of China.WISSENSCHAFTLICHE ARBEITEN DER FACHRICHTUNG VERMESSUNGSWESEN
?? DER UNIVERSITAT HANNOVER.ISSN 0174-1454,Nr.217,1996
4、New Development of Data-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in Building Deformation Monitoring in Mining Subsidence
? ?Areas. WISSENSCHAFTLICHE ARBEITEN DER FACHRICHTUNG VERMESSUNGSWESEN DER UNIVERSITAT HANNOVER. ISSN 0174-1454,
?? Nr.217,1996
5、矿区GPS网坐标转换的高崩溃污染率抗差估计.地理信息世界.1997(1)
6、矿区GPS网坐标转换的抗差模型.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9(2)
7、GPS网与地面网约束条件的序贯平差.河海大学学报.1999(1)
8、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 of mine surveying technology in mining areas.In: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Proceedings of the ’99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ited by Xie Heping).
?? A.A.Balkema Publishers, Rotterdam Netherlands, 1999
9、空间直角坐标协因数阵投影计算公式. 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协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1999
10、GPS技术在矿区井筒变形监测中的应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2001(4)
11、最小绝对值与最小二乘联合抗差估计,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8(1)????????????????
12、矿区地籍图编制方法的探讨,中国土地科学,1995(1)
13、专家系统在土地估价中应用,中国土地科学,1995(3)
14、测量归心改正模型的完善,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7(1)
15、面积量算的方法、精度及其评价 ,矿山测量 ,1997(1)
16、全站仪测量界址点时棱镜位置对精度的影响,矿山测量,1994(4)
17、全站仪在矿区三维监测中的应用研究,金属矿山,1996(12)
18、论宗地界址点编号,测绘通报,1995(5)
19、加入“WTO”对我国房地产业的影响,南方房地产, 2001(3)??? ?
20、数字地籍测量外业自动记录研究,矿山测量,1996(4)
21、现代测绘技术在解决矿区资源与环境问题中的应用探讨,环境工程, 1998(3)
22、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房地产评估中的应用,房地产评估,2000(8)
23、基于“3S”技术的城市环境监测与管理系统研究,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00(2)
24、矿区土地资源利用与矿区可持续发展,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1999(增刊)
25、沉降数据序列分析方法研究,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学报,2004(2)
26、强污染单历元GPS形变信号的提取和粗差识别,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4(1)
27、绿色开采中的测绘保障措施,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4(2)
28、建设“数字徐州”,促进城市信息化发展,中华科技学报,2004(2)
29、GPS单历元形变信号的小波降噪,测绘科学,2004(1)
30、形变时序数据性态特征确定方法研究,测绘工程,2004(1)
31、沉降观测数据分析方法探讨,测绘通报,2004(3)
32、Mine Surveying Cause of China,国际矿山测量协会(ISM)第29th主席团会议论文(保加利亚),2001.09
33、在动态变形区建立高程基准的理论与方法,中国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协会2003年会论文,2003.09
34、环境信息电子申报与远程监测系统集成研究,计算机工程,2004(13)
35、基于GIS的徐州市防灾减灾数字化平台探讨,中华科技学报,2004(3)
36、基于掌上电脑的全站仪自动测量的实现,《测绘通报》,2004(8)
37、Establshing altitude datum in dynamic deformation areas,Proceedings of the 12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ine Surveying (ISM),China,2004.09
38、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and control of ground residual deformation over the longwall goaf, Proceedings of the
?? ?12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ine Surveying (ISM),China,2004.09
39、Research on mine dynamic deformation monitoring with GPS ??satellite geodetic technique,Proceedings of the 5th
??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ited by Yuehan Wang. A.A.Balkema Publishers,
?? ?Rotterdam Netherlands, 2004
40、Research on constructing heavy buildings over the longwall goaf, 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 ?on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ited by Yuehan Wang. A.A.Balkema Publishers, Rotterdam Netherlands, 2004
41、GPS动态监测数据特征提取与变形预报,首届测绘青年科学家论坛(中国测绘学会举办)论文,2004.07
七、教改项目
1、“矿区与城市测量系列课程建设”,1995年通过学校鉴定,评价优秀
2、“《测量基础》课程建设”,1996年通过学校鉴定,评价优秀
3、“测量学CAI课件及相关课程建设”,2000年通过学校鉴定,评价良好
八、科研课题
已完成项目
1、1993年,解析法与数字地籍的研究,国家土地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
2、1993年,沛县地籍调查试点的分析与研究,获学校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三)
3、1996年,江东区地籍调查研究成果,浙江省土地管理局优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
4、1996年,GIS支持下矿井地应力的遥感遥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结题,主要参加者
5、1996年,开采引起的岩体内部非连续性移动规律的研究(煤炭基金),已结题,主要参加者
6、1996年,GPS技术在资源开发中的应用(教委博士点基金),已结题,主要参加者
7、1997年,不规范岩移观测站数据处理模型及稳健求参(煤炭基金),已结题,主要参加者
8、1999年,淮南市地籍控制网的建立与精度研究(淮南市土地局项目,8.0万),已结题,项目负责人
9、2000年,徐州市房地产评估专家系统(徐州房管局项目22.5万) ,已结题,项目负责人
10、2000年,兖卅矿区GPS基点及似大地水准面的建立(兖矿集团项目19.7万),已结题,项目负责人
11、2001年,兖州矿区地表沉降GPS监测(兖矿集团项目19.4万) ,已结题,项目负责人
12、2002年,卫星测地技术用于矿山变形监测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兖矿集团项目14.0万) ,已通过省级鉴定(国际先进水平),项目负责人
在研项目
1、2002.01 ~2002.12,开采沉陷非线性动态力学预测理论及应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174051,5万),等待结题;
2、2000.12~2003.12,基于GIS和GPS的井筒破坏机理与控制方法研究(江苏省“333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基金,10万),项目
?? 负责人
3、2000.2~2003.5,鲍店煤矿工广区域(主、副井)变形监测研究(兖矿集团公司,34.8万),项目负责人
4、2003.07~2005.11,数字化城市综合信息系统建设,47万元(江苏省计委),项目负责人
5、2002.12~2003.9,兖州矿区地表沉降GPS监测(兖矿集团公司,15.9万),项目负责人
6、2003.09~2005.10,污染源信息电子申报与远程监测集成系统,30万元(江苏省计委),项目负责人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汇款方式 | 会员注册 | 招聘信息 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 CopyRight©2004 版权所有
  京ICP证070553号   京ICP备10040123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8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