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点击排行榜  >>  统计学
课程简介 教师队伍  

■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 统计学 一级学科:  07 理学
二级学科: 0716 统计学类 教学层次:  本科
负责教师: 曾五一 学校名称:  厦门大学
院系名称:   申报状态:  已获奖
申报级别: 国家级 申报文件下载:  无下载文件
获奖名称: 获奖年度:  2006
主页地址: http://jpkc.xmu.edu.cn/tongjixue/index.html或http://210.34.5.90 是否交换: 
浏览次数: 3987 网上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课程介绍:

4-2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
4-2-1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定位
厦门大学统计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是我国经济管理类统计教育与科研的重要基地。本课程组所开设的《统计学》课程是面向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它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是经济管理类统计学本专业的入门基础课(目前我校统计学专业每年招生约100人左右),另一方面又是全校经济与管理类其他专业的方法基础课(目前我校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每年招生约900人左右)。上述两类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既有共性又有差别。共性在于都是授予经济学学位。差别在于统计学专业培养的人才,更加注重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的培养,属于既能从事统计调查、分析和预测,也能从事其他经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二、课程目标
?? 本课程的基本目标是:系统地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及其在经济管理领域中的应用。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统计思想,培养对统计的兴趣,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和应用这些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4-2-2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本课程课堂总学时为60学时,实验课时10学时。具体实施时,可根据不同授课对象(统计学专业或非统计学专业)适当取舍。
第一模块:讲授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描述统计的基础知识。课堂讲授12学时,实验课4学时。其中包括:(1)绪论(3学时);(2)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3学时);(3)统计表与统计图、统计分布的数量特征的度量方法(6学时);(4)Excel在描述统计(含统计图表)中的应用(实验课4学时);
第二模块:讲授一般的统计方法。课堂讲授24学时,实验课6学时。其中包括:(1)概率、抽样和抽样分布(6学时);(2)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6学时);(3)相关与回归分析(6学时);(4)Excel在推断统计与相关回归分析中的应用(实验课4学时);(5)时间序列分析(6学时);(6)Excel在时间序列分析中的应用(实验课2学时);
?? 第三模块:讲授属于社会经济特有的统计方法。课堂讲授24学时,实验课2学时。其中包括:(1)统计决策(6学时);(2)统计指数(6学时);(3)统计综合评价(6学时);(4)国民经济统计基础知识,该模块属于专门领域的统计问题。课堂讲授6学时。
4-2-3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上述第二模块与第三模块是本课程的重点。对其讲授的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涉及较多的数学公式,其证明和推导比较繁琐;二是计算量较大,手工难以完成。
对此我们主要采用以下解决的办法:
区别不同授课对象,确定授课的内容和课时。对于非统计学专业的同学着重讲授统计思想和如何应用统计方法,不作过多的数学推导和证明。对于统计学专业的同学,因为其后续课程还要对国民经济统计作更深入的讨论,因此省略第三模块中有关国民经济统计的内容,适当增加其他章节的课时,在课堂上,教师侧重讲授统计的思想、基本原理及运用和一些最必要的证明,至于数学公式推导过程,则将其上网,供学生查阅。
开设实验课,引导学生运用统计软件,上机运算,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 尽可能利用案例教学,利用具体的案例深入浅出地解释有关原理与方法。
4-2-4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
一、课程设计的思想、效果以及课程目标
?? 给出实际案例,要求同学利用计算机软件实现有关的统计计算和分析。通过实验课,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实际动手能力,同时加深对有关统计方法及其应用步骤的理解。
二、课程内容(详细列出实验或实践项目名称和学时)
1)Excel在描述统计(含统计图表)中的应用(实验课4学时);
2)Excel在推断统计与相关回归分析中的应用(实验课4学时);
??? 3)Excel在时间序列分析中的应用(实验课2学时)。
三、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
??? 由教师用20分钟时间,进行演示。然后布置具体的案例,让同学自行完成,并报告结果。
四、考核内容与方法
??? 根据同学的上机报告,考核同学具体的掌握情况。
五、创新与特点
??? 改变以往计算机教学与统计方法教学“两张皮”的现象将统计学方法的教学与计算机上机融为一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
?
4-3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
《统计学》课程组的成员曾主编过多本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统计学教材。其中主要有:①《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黄良文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0年出版),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本高等学校统编的文科用统计教材。该教材于1988年获得国家教委颁发的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②《统计学》(钱伯海、黄良文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是原国家教委组织编写的财经类核心课程教材,经投标评选,由本学科点承担编撰工作;③“九五”期间教育部确定的国家级重点教材《统计学原理》(黄良文主编、曾五一副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出版),该书于2001年获得国家统计局颁发的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统计优秀教材奖(不分等级);④《统计学》(袁卫、庞皓、曾五一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2005年第二版),该书是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⑤《统计学导论》(曾五一、肖红叶主编,科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该书已通过专家评审被列入“十一五”国家规划重点教材。
目前,我校统计学课程使用的教材为《统计学概论》(曾五一主编、陈珍珍、罗乐勤副主编,2003年出版),同时配有相应的教学指导书和习题。该书根据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体系,将以往分别开设的《统计学原理》和《数理统计学》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努力贯彻“少而精”和“学以致用”的原则,尽可能做到结构合理,概念明确,条理分明,深入浅出。该教材已被10多所高校采用,2005年获国家统计局授予的全国优秀统计教材二等奖。
厦门大学图书馆和经济分馆,有丰富的参考书籍和各类杂志,为学生课外主动学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为了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对于每个章节都开出必要的参考资料,同时建立网上的案例分析和参考资料库,便于学生下载和自学。
厦门大学校、院、系都配备有计算机教学实验室,学校网络畅通,并对全体学生开放。学院经济教学实验中心,采用千兆以太网技术和拓朴结构技术,全部计算机联通国际互联网,通过实验中心主力服务器和网络交换设备,实现先进的内部网功能,拥有功能完善的数字投影系统和多媒体网络 CAI 系统,实现了教学、科研和项目合作之间资源动态调配共享和网络多媒体教学等功能。学院和计划统计系还鼓励教师建立博克式主页或教师个人网站,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提供了方便的条件。
在实习条件方面,计统系与福建省统计局及城调队、企调队,厦门市统计局及城调队、企调队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并在这些单位建立了实习基地。
?
?
4-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含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
???
1.本课程注意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在阐述问题与讲授难点的过程,采用提问和分析的教学方式,对那些学生似懂非懂的问题,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学、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答疑。例如,在讲授第一章《绪论》时,我们不是按照教材照本宣科,而是举出多种生动的例子,并组织大家进行分组讨论,帮助同学理解统计学的总体框架、统计学的重要作用,以提高同学的兴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采用案例和模拟教学法。授课教师编选了不少统计案例,在教学过程结合案例来介绍理论及相关背景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其理解程度。例如,在讲授第十一章《统计综合评价》时,我们不仅介绍了有关的方法和应用,还给出一个案例《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统计考察》,要求同学们先利用案例中给出的有关数据和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让大家讨论,还有哪些可以进一步改进的地方,鼓励大家做进一步的研究。
3.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为了拓展课堂教学的时空范围,优化教学资源的使用,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我们加大了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根据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更多地应用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目前我校所有《统计学》课程已全部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各教学班的规模从40人-120人不等。还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网络资源供学生下载和阅读,内容包括:所使用的统计学教材的电子文本,分章节的统计案例和参考资料等等。
5.初步建立智能化的题库和考试系统,目前已收入近千道习题及其解答。利用该系统可以很方便地随时抽选各类题目,组成不同试卷,供考试和自测之用。该系统全部建成并完善后,我们拟利用该系统进一步改革现有的作业和考试方式。相当一部分作业的布置、考试出卷和作业、考卷的批改,可利用计算机进行。
?? 6.在教学内容上,注意引进国外最新教科书的有关内容并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另外,还在部分教学中采用了双语教学的方式,促进本课程的教学与国际接轨。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汇款方式 | 会员注册 | 招聘信息 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 CopyRight©2004 版权所有
  京ICP证070553号   京ICP备10040123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8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