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点击排行榜  >>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
课程简介 教师队伍  

■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 一级学科:  08 工学
二级学科: 0802 材料类 教学层次:  本科
负责教师: 余志明 学校名称:  中南大学
院系名称:   申报状态:  已获奖
申报级别: 国家级 申报文件下载:  无下载文件
获奖名称: 获奖年度:  2006
主页地址: http://netclass.csu.edu.cn/jpkc2006 是否交换: 
浏览次数: 9421 网上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课程介绍:

中南大学拥有完备的有色金属学科体系,形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有色金属学科群,其中属于国家重点学科的有:“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有色金属冶金”、“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等6个学科。
中南大学的材料学科始建于1951年,是国家首批一级学科博士点学科。现有“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材料计算科学与虚拟工程”5个二级博士点学科,其中“材料物理与化学”和“材料学”为国家重点学科,“材料加工工程”为湖南省重点学科,是我国唯一以有色金属为主,并兼有无机非金属等材料的学科。学科拥有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国家工程中心、一个国防重点实验室、一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个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和一个国际新材料产业化中心,是我国有色金属材料重大基础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和多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50多年来为国家有色金属材料工业培养了本科生8000余名、研究生1000余名,培养了我国有色金属材料工业60%的企业家和技术专家。
中南大学材料学科设有“金属材料工程”、“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和“材料化学”4个本科专业。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材料学科的各专业一直是中南大学的优势专业,在国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中南大学在材料领域一些令人瞩目重大成就和对国防建设的突出贡献的取得,中南大学材料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日益增加,其本学科生源在中南大学一直名列前茅。从2003年起,中南大学开始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进行本科招生,每年招生人数约500人。2004年材料类专业录取分数线仅次于6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排在全校第二。
材料学科是中南大学的优势和重点发展的学科,近年来每年培养的专业人才(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接近600人,而美国全国每年培养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仅约2000人。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普通教育转变的形式下,中南大学提出的“创新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在该定位的指导下,为适应材料科学与工程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应对未来市场竞争对材料类人才的需求,材料学科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学生经过系统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理论知识学习和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毕业后可从事材料性能和服役分析评价、材料制备、新材料研究开发,以及从事与材料有关的基础科学研究。
本课程作为材料学科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材料类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其基础性强,适应面宽。除适合于本学科的“金属材料工程”、“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和“材料化学”专业外,还适合于其它相近专业。是以上这些专业的后续专业课(如“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加工”、“有色金属熔炼与铸造”、“先进材料制备技术”、“材料的力学性能”、“粉末冶金学”、“粉体材料加工”、“材料物理性能”等)的理论基础。该课程对专业课的学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南大学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上逐渐形成了“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的培养模式。为与此相适应,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在适合原金属材料及热处理,金属材料压力加工、复合材料三个传统专业的主要内容基础上,吸收了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以及功能材料的有关内容。
课程目标
面对纷繁众多的材料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内容,本课程的课程目标是在“强调共性、强化基础”的原则下,通过教学使学生达到以下5点要求:
1)掌握材料多尺度结构(电子结构、晶体结构、纳米结构、微结构)的基本知识,其中主要包括:不同尺度结构的特点、描述晶体完整结构和非完整结构的数学方法,以及材料结构测试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
2)熟悉材料相图的基本理论,能熟练运用常见材料的二元相图、三元相图;
3)掌握材料在制备和服役过程(凝固、沉积、固态相变、服役等)中微结构形成和演变的一般规律;
4)了解材料的“成分—结构—制备—性能”之间的“四面体”关系,形成从该“四面体”关系来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
5)熟悉并掌握结构材料高性能化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了解功能材料高性能化以及结构功能一体化的基本原理。
4-2-2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本课程分5大知识模块,其顺序为:材料多尺度结构g材料的相图与微观组织g材料制备过程中组织结构演变g材料电子结构与物理性能g材料设计基础。
本课程共需144学时,其中课堂教学130学时,实验课14学时。此外,还设有为期2周的综合性实验。
【模块1】材料的多尺度结构(36学时+实验课4学时)
主要内容为:物质的电子结构与结合键(2);晶体结构及其表征方法(点阵、对称性、空间群)(8);晶体结构研究方法-倒易点阵(2);晶体的非完整结构(12);合金相结构及形成规律(6);陶瓷材料中的晶体相结构(2);非晶态金属(2);高分子材料的结构(2)。
实验课1:X-射线结构分析(2);实验课2:金相显微镜使用及样品制备,2学时。
?
【模块2】材料的相图与微观组织(36学时+实验课6学时)
主要内容为:相图热力学与相图研究方法(6);纯金属凝固与组织特征、定向凝固(8);二元合金相图及其组织特征(10);三元合金相图及其组织特征(12)。
实验课3:熔铸实验,2学时;实验4:典型二元合金显微组织观察与分析,2学时;实验5:三元合金显微组织观察与分析,2学时
?
【模块3】材料制备过程中的组织结构变化与力学性能(40学时+实验课4学时)
主要内容为:固体金属中的原子扩散(6);固态相变(16);材料塑性变形基础(8);回复与再结晶(6);超常规制备技术基础(4)。
实验6:变形、力学性能测试、组织观察,2学时;实验7:金属塑性变形后再结晶组织观察与分析,2学时。
?
【模块4】材料的电子结构与物理性能(8学时)
主要内容为:材料的电学性能与能带理论(3);材料的光学性能的能带理论基础(3);材料的磁学性能及其结构(2)。
?
【模块5】材料设计举例(10学时)
主要内容为金属材料的强韧化(6);陶瓷材料的强韧化(2);高聚物材料的强韧化(1);复合材料的强韧化(1)。
?
【综合性实验】(2周)
选择某个成熟材料,学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从材料制备→加工成型→性能检测→数据分析的全过程。
?
(注:园括弧内的数字代表课时数)
?
4-2-3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本课程重点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不同尺度下材料结构的特点及其对材料性质的影响。这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发展到今天,融合物理、化学等相近学科的最新成果后形成的现代材料基本理论的核心,是今后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方向,也是课程的难点之一。
2)材料“成分-结构-制备-性能”之间的“四面体”关系。这是进行材料研究的永恒主题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者永远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宽专业厚基础”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
3)制备加工过程中材料组织结构演变的规律。
?
2.课程的难点及解决的办法
【难点1】晶体非完整结构中的位错理论
晶体结构中的一维缺陷——位错是材料强度理论的基础,涉及到晶体学、弹性力学和热力学等理论知识,是本课程的难点之一。
解决办法:1)充分研究学生理解的难点,进行有针对性备课,教师课堂讲解时突出重点;2)采用多媒体电子课件,省去板书过程中画图的时间,课堂中可以由更多的时间来讲述和讨论;3)适当增加课外作业,通过课外练习加深理解,提高熟练程度;4)利用晶体结构的先进计算机软件(如。。。。。)帮助学生理解。
【难点2】三元相图
三元相图结构复杂,教学中难以在课堂中版书出来,初学者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
解决办法:1)教师认真研究三元相图的特点,充分熟悉其理解的难点,从而在讲课时做到有的放矢;2)采用PowerPoint电子课件可有效地解决课堂上三元相图画图困难问题,教师就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讲解。
【难点3】“四面体”思维方式的培养
材料“成分-结构-制备-性能”之间的“四面体”关系是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核心问题,对此的了解和掌握的程度一个体现了从事材料工作人员的专业基本素质。如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养成从该“四面体”关系出发的思维方式,是对本课程教学提出的挑战。
解决办法1在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和强调成分结构制备性能四面体的思想2通过列举材料应用中的实例强化“四面体”的概念
4-2-4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
一、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
1.实践教学课程的目的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是工程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对实验教学环节有严格的要求。本课程设置了7个“常规实验”和1个“综合型实验”。此外,结合课程教学还安排了“实习”和“创新试验研究”。旨在通过这些实验教学环节达到以下目的:
1)针对部分章节讲授完毕后进行的局部知识的重复和感性认知,增强学生对讲授知识部分印象;
2)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形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生产的整体印象;
4)在提高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2.实践教学的内容
(1)常规实验
实验1:X-射线结构分析:衍射峰标定、晶体结构判定、点阵常数和晶面间距的计算,2学时
实验2:金相显微镜使用及样品制备,2学时
实验3:熔铸实验,2学时
实验4:典型二元合金显微组织观察与分析,2学时
实验5:三元合金显微组织观察与分析,2学时
实验6:变形、力学性能测试、组织观察,2学时
实验7:金属塑性变形后再结晶组织观察与分析,2学时
(2)综合性实验(2周)
熟悉常规有色金属合金制备的整个过程。选择某个成熟合金体系,由学生自己完成制定从制备→加工成型→性能检测→数据分析的全过程实验方案。
(3)实习(3~4周)
学生到生产第一线进行认识实习,全面了解材料的生产过程。
(4)创新实验研究(课程持续期间)
组织学生进入教师课题组进行具体材料研究。
?
3.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师指导方式和考核方法
1).常规实验
常规实验是结合所学部分章节进行的实验,由主讲教师讲授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由实验室人员准备实验条件,主讲教师、实验室工作人员共同指导、答疑,学生提交实验报告后批改、返回。
2). 综合性实验(2周)
在主讲教师指导下,对某个成熟材料,由学生自己完成制定从制备→加工成型→性能检测→数据分析的全过程实验方案,学生以3-4人为一组,每组之间的工艺条件不同。每组在完成一个固定工艺条件下的材料制备、加工、数据收集后,3-4组同学共用数据,每个学生独自完成数据分析并提交综合性实验报告,实验指导教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现场指导、答疑。考核方法:教师结合现场提问、考察和学生撰写的实验报告对学生进行考核。
3).实习
利用课程持续的2个学期之间的假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工厂的生产车间进行认识实习。通过对某个具体材料的生产过程的认识,全面熟悉材料生产制备过程的感性认识。考核方法:学生写出实习报告,教师对实习报告进行批改和评分。
4).创新实验研究
在课程持续期间学生分组进入教师的课题组,在教师指导下由研究生带领进行具体科研课题研究,熟悉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的过程、特点,提高动手能力和激发创新思维。考核方法:学生将研究结果写出研究论文发表,并每年举行2次本科生学术报告会。
?
二、实践教学的效果
通过上述环节的实践教学,在加深学生对本课程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大幅度提高了工程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近4年本科生共参与完成了80多项课题研究,其成果论文编辑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与工程学院本科生创新论文集”4集。
2.有30余件本科生科技作品参加了全国“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预选赛,其中6件作品获国家或省级“挑战杯”奖。
3.近3年本科生在各种公开发表的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
4近3年本科生就业率一直高于98%。
?
4-3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
一、教材使用与建设
80年代中期以来为适应材料科学与工程本身的发展,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与其它学科(如物理学科、化学和计算机学科)的相互渗透,本课程的教材进行了三次较大的调整和更新。经历了从“金属学原理”到“物理冶金基础”,再到“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的演变,已经形成了以有色稀有金属为主,同时兼顾其它各类材料的“厚基础宽专业”专业基础课。教材内容从有色金属材料为主发展到结构金属材料为主同时兼顾功能材料,即以金属材料为主并兼顾无机非、有机高分子和复合材料的综合材料科学与工程体系。同时,为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引进了优秀英文原版教材。本课程先后采用的教材有:
1.《金属学原理》,授课讲义(中南大学材料系主编,1979)。
2.《物理冶金基础》(曹明盛编,冶金工业出版社,1986)。
3.《物理冶金基础》(唐仁政编,冶金工业出版社,1997)。
4.《材料科学基础》(郑子樵主编,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5.《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materials》, (D. R. Askeland and P. P. Phulé, Thomson, Singapore, 2003).
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学习资料
1.材料发展前沿领域系列讲座。通过定期的针对本科生周末讲座,让学生及时了解材料研究的最新进展、最新科技成果和发展趋势,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详见网址)
2.网上作业系统和考试系统,供学生复习、考试用。
3.教学资料库。学生可及时查阅与课程有关资料。
4.不定期进行专业知识扩展的讲座。其目的是引导学生体验、欣赏探索知识的过程和及时补充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最新发展起来的较为成熟的理论。
【例1】晶体的倒易点阵。一般教材中只直接给出倒易点阵的数学定义式、性质和用途。为了讲述倒易点阵的物理本质以及其数学表达式的来龙去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将授课时间扩充为2学时。主要内容包括:1)晶体的微观周期性结构的平移对称性: ;2)X-射线周期性的表述:波矢量 ;3)两种周期性物质的相互作用;4)倒易点阵的物理定义和数学定义式的推导。(详见网址)
【例2】晶体表面自由能的各向异性。晶体表面自由能是晶体材料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其各向异性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在本课程教学中将余志明教授的新近研究成果“一种晶体表面自由能的计算方法”(物理学报,2005)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及时补充最新知识。
5.购买有关晶体结构计算机软件(如功能非常强大的晶体结构模型软件MS Modeling,)进行课堂演示。并将原版教材中的晶体结构模型软件CaRIn Crystallography挂在课程网上供学生上网学习。
三、实验教材
《实验教学大纲》,柏振海等编,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热处理实验指导书》,曹显良等编,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金属学实验指导书》,柏振海等编,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金相试样制备与显示技术》,韩德伟编,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金属硬度检测技术手册》,韩德伟编,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 《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程》,曹显良等编,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
四、实践性教学环境
1.常规实验室
1).金相实验室,面积200平方米,配备镶样机9台,抛光机20台,以及金相显微镜30台。每次至少可容纳1个班学生的实验课。
2).熔铸实验室,面积300平方米,配备各种常规熔炼炉10台、真空熔炼炉4台。每次可容纳2个班学生的实验课。
3).材料热处理实验室,面积400平方米,配备各种常规或真空热处理炉10台。每次可容纳2个班学生的实验课。
4).材料力学实验室,面积240平方米,配备各种硬度试验机12台,电子拉伸机2台,热模拟机1台。每次可容纳1个班学生的实验课。
5).材料物理性能实验室,面积150平方米,配备有差热分析仪、热膨胀分析仪等设备。每次可容纳1个班学生的实验课。
6).X光实验室,面积60平方米,配备有X光衍射仪2台。每次可容纳15-20名学生的实验课。
7).电镜分析室,面积140平方米,配备有扫描电子显微镜2台,透射电子显微镜1台。每次可容纳30-35名学生的实验课。
以上实验室总面积1200平方米,可满足本科学生进行常规实验的需要,实验开出率达到100%。合理调配以上实验室资源为学生开出“综合性实验”课。
2.创新试验室
我校材料学科所属的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有色稀有金属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其它的部省级重点实验室作为创新平台向学生完全开放;同时,教师的科研课题组的资源也向本科生开放。在本课程1年的授课期间内,学生可以进入教师的科研组开展创新实验工作,深化本课程所学知识。
?
五、网络教学环境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网络教材1部已上网运行3年,现正在不断更新和提升。学生可通过校园网在寝室上网进行学习;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精品课建设的网上作业系统和网上考试系统已经建成,学生课在网上做作业和进行考试,教师可在在线答疑、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 本课程教学资料(包括PowerPoint课件、习题及参考答案),学生均可从网上阅读、下载教师讲课课件。
?
4-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含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
???
一.“WWW”教学思想和方法(涉及面100%)
将我国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理念应用于本课程的教学中。“传道”定义为讲授知识“是什么?(What is it?)”;“授业”,即解决所学知识“有什么用?(What is it for?)”的问题;“解惑”,则要回答所学知识“为什么如此?(Why is it?)”的问题,称之为“WWW”教学方法。三者中“传道”和“授业”关注的是问题的本身,而“解惑”强调则是寻找答案的过程。该教学方法的目的是:通过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
【例】在晶体的倒易点阵的教学中,不局限在“传道”和“授业”层面告诉学生倒易点阵“是什么”和“有什么用”,而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解惑”的层面上引导学生思考倒易点阵“为什么有如此的数学表达式”上。授课时间也由原来的10分钟左右增加为2学时。主要授课内容包括:(1)倒易点阵的数学定义式、性质和应用;(2)晶体的微观周期性结构的平移周期性()和X-射线周期性(波矢量)的数学表述;(3)该两种周期性物质的相互作用;(4)倒易点阵的物理定义和数学定义式的推导(详见课程网址)。教学思路和方法如下图所示:
?
通过“WWW”教学,与学生一起体验和欣赏发现和创造的过程。从而,使专业基础课教学起到既传授知识又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学习兴趣、启发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作用。教学实践表明,该教学方法效果很好,学生对此反应热烈;同时也能促进“教学相长”。
?
二.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的目的是紧跟材料科学与工程发展的前沿,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学外语,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实现通过英语学知识。
针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发展迅速,知识更新速度块的特点,充分发挥本课程教师中归国博士和留学回国人员的优势,从2003年起,在国内率先引进优秀英文原版教材作为本课程双语教学的参考用书。
1.在反复比较国外流行的密西里大学D. Askeland教授和匹兹堡大学P. Phulé教授共同主编的大材料类的教材“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Materials”和美国犹他大学W. Callister教授主编的教材“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的基础上,最后确定采用前者作为本课程双语教学的教学用书。为此,材料学院拆资数万元购进该教材,以借阅的方式提供给上课学生。
在使用原版教材的过程中,并不是盲目的追从,全盘照搬。通过认真研究了国外教材的特点,我们发现国外教材虽然知识涉及面大,但在基础理论方面也明显不如国内教材的系统深入,与我们的“厚基础”的培养目标不符。为此,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些教材在美国的教学对象、课时多少和外围课程设置情况,从而确定了不完全依赖原版教材的原则。教学中,添加了更加详细的基础理论的内容,如:位错理论;二元相图、三元相图、力学性能的微观机制、回复再结晶等,从而弥补了原版教材的不足。
2.双语教学中采用英文作业、考试英文命题等方式,强化了双语教学效果。
3.通过国际合作,聘请了日本秋田大学后藤正治教授讲授了“金属的位错理论”;根据中南大学与澳大利亚Monash(2+2)合作办学协议,安排澳方Simon教授讲授本课程的“金属的强化理论”等内容,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普遍采用双语教学。但由于教材数量限制,原版教材教学在每届学生中挑选英语成键优秀的学生组成1个大班,70人左右。
?
三、开放式教学
定期学术讲座。由任课教师就本人的研究课题、材料研究前沿领域、新材料发展趋势作专题学术讲座,学生参加学术报告的情况记入平时成绩。例如,晶体表面自由能的各向异性是晶体材料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也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在本课程教学中通过学术报告的形式将余志明教授的新近研究成果“一种晶体表面自由能的计算方法”(物理学报,2005)介绍给学生,及时补充最新知识。学术讲座要求100的听课学生参加。
不定期学术报告。组织本科生参加国外访问学者、在国外工作的校友等的学术报告。借此开阔眼界和补充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最新发展起来的较为成熟的理论。不定期学术报告只针对有兴趣的同学。
互动式教学。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上讲台参与讲课和讨论。例如,让计算机能力强的学生上台讲述计算机软件CaRIn Crystallography操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
四、强化实践性教学
开设综合性实验课(涉及面100%)。本课程是工程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增设了综合性实验课。在原有7堂常规实验课的基础上增设一个为期2周的综合性实验课,该实验课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
现场实习(涉及面100%)。本课程教学时间为一年,利用两个学期之间的假期组织学生下到工厂、企业、研究单位等进行认识实习,使学生初步熟悉材料生产工艺,加深对我国材料工业的生产现状和水平的认识。为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打下基础。
将创新实验纳入课程教学(涉及面约20%)。在本课程一年授课期间学生分组进入教师的科研小组,使之在接触最新研究课题熟悉研究工作的同时,巩固、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
五、充分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涉及面100%)
利用电子课件信息量大、版作图书精确、形象的特点,使讲课更加生动,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例如:
(1)在讲授“Bravais点阵”一节时,充分利用PowerPoint电子课件形象地展示了“原子堆垛”与“晶体结构”的关系,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2)在讲授位错的运动时,利用PPT电子课件的优势,显示出了“扩展位错”的形成的晶体学基础,并动态地演示出“扩展位错”的运动,帮助学生的理解不全位错和层错的形成以及位错的运动,解决了教学中的难题。
为了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我们每学期开展2次电子课件制作体会和经验的交流。电子课件的采用使备课质量大幅度提高,增加信息量,从而有更多的课堂讨论时间。
购买有关晶体结构计算机软件(如功能非常强大的晶体结构模型软件MS Modeling,)进行课堂演示。
?
六、网络教学
1.开设课程网络考试、管理系统(见下图)。通过网上作业、网上考试、网上答疑进行教学。提高了学习效率。
?
?
2.将原版教材中的晶体结构模型软件CaRIn Crystallography挂在课程网上供学生上网学习
?
七、改进成绩评定体系
从原有单一书面考试形式改变为口试、笔试、课程论文以及平时作业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考试体系,同时采用计算机进行教学和成绩管理(见下表)。为真实、合理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评价学生的能力打下了基础。
?
?
?
八、学生参与课程教学质量管理
本课程建立了学生评价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方法。具体做法是要求学生课代表(5人)在每次上完课后填“教学质量评价表”(见下表),期终统一交课程负责人,以作为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改进教学的客观依据。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汇款方式 | 会员注册 | 招聘信息 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 CopyRight©2004 版权所有
  京ICP证070553号   京ICP备10040123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8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