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点击排行榜  >>  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
课程简介 教师队伍  

■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 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 一级学科:  07 理学
二级学科: 0706 地质学类 教学层次:  本科
负责教师: 赵鹏大 学校名称:  中国地质大学
院系名称:   申报状态:  已获奖
申报级别: 省级 申报文件下载:  无下载文件
获奖名称: 获奖年度:  2006
主页地址: http://unit.cug.edu.cn/2006jpkc/kckcllyff2/intr/10.html 是否交换: 
浏览次数: 7485 网上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课程介绍:

学 科 简 介

一、学科基本情况

《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是形成于上世纪40年代的一门新兴独立学科。也是寻找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综合应用学科。上世纪40年代初期创建于原苏联,而欧美等西方国家本学科则属于矿山地质或经济地质学中。我国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从原苏联引进本学科,并于50年代中期在我国新建的各地质院校正式成立找矿勘探教研室,同时开出了找矿勘探地质学课程。我校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点起源于1952年原北京地质学院矿产普查与勘探系,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建立本学科并创建了“找矿勘探教研室”,同时开出“找矿勘探地质学”课程。是国内最早开展矿产普查与勘探教学与研究的机构之一,1984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1988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国家重点学科,1994年成为我校 "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所在学科,并建立了“矿产资源定量预测及勘查评价”部级开放实验室。1998年被批准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2002年再次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5年以本学科点为主干,联合地球化学、矿物、岩石、矿床学和地层古生物学建立了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自1952年以来,我校已培养了数千名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的本科生,1960年开始培养硕士生,1986年开始培养博士生。为立足国内,培养与国际水平相当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如本专业曾先后培养出欧阳志远、汤中立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随着国内外矿业事业的前进,也促进了本学科理论和技术方法的不断发展。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矿产资源勘查形势的转变本学科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在国内外主要体现为逐渐加强了矿产预测及勘查理论的研究和新的勘查技术方法的试验和应用,计算机技术也开始应用于本学科的各个领域,综合勘查、综合评价及矿床技术经济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我校在传统的《找矿勘探地质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研究派生并发展了《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学》、《矿床统计预测学》、《地质技术经济学(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等新的边缘学科。与此同时,科学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至今先后承担(或参加)本学科领域的国家、省部级及横向协作项目约130余项,其中已完成近110项,在此期间编著出版了《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学》、《矿床统计预测学》、《矿床勘查与评价》、《地质技术经济学》、《重砂找矿与分析》、《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等多种教材,出版专著近50部,发表论文400余篇,这些工作和成果大大丰富了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的内容,也为进一步发展这门学科创造了条件。目前我校以赵鹏大院士为学术带头人的《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已发展成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一个教学和研究中心,总体上接近国际水平,某些方面已达到国际水平。

通过近50年的发展和完善,本学科在国内外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主要的研究方向为: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矿产勘查与评价、矿床统计预测、矿床技术经济评价。危机矿山隐伏矿体定位预测、系统勘查与非传统矿产资源的开发,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特色研究领域,目前在国内具有重要的影响。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国内外著名学者,其中中科院士1名,博士生导师4名,教授7名,副教授2名。赵鹏大院士先后提出的“地质异常”“非传统矿产”和“三联式”找矿理论体系,已逐步应用到矿产勘查过程中去,越来越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做为首批国家级重点学科,本学科点与学校的相关学科共同构成了“211”工程建设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及地学信息学科群。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负责科技部、国土资源部、国家计委委托的国家和部委科技攻关项目和重大项目数十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并陆续开展了与生产部门之间的横向科研--生产协作项目研究。有关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20余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展示了本学科点教师雄厚的科研实力与创新能力。特别近10多年来,本学科研究人员在危机黄金矿山地质找矿方面,已获得C+D级工业储量40余吨,直接经济价值40多亿(人民币),“中国黄金报”、“中国矿业报”、“中国冶金报”等多家报纸进行报道。

二、我校本学科沿革及特色

??? 1.研究领域及方向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对比

在国内同名的《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中有两类不同内涵的学科点,一类为中南大学的广义的《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另一类是我校这样的真正的《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本重点学科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其中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包括矿床统计预测)、矿床勘探中数学模型研究等方向已具有国际水平。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矿床统计预测、矿产勘查中的数学模型及计算机应用的某些方面、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矿产勘查中的某些理论问题(如地质异常和科学找矿、系统勘查及勘查模型研究等)处于本学科发展前沿。

??? 2.我校在发展矿产普查勘探学科中所做的主要贡献、学术上的主要创见、创新及其社会、经济及学术效果

1)学科带头人赵鹏大教授,在该学科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及突出贡献,在国内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近年来他先后提出了求异理论和地质异常等新概念,系统论述了科学找矿的理论和方法,归纳出一套完整的矿床统计预测的基本理论、基本准则和基本方法,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矿床定量预测学科体系,并在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地质大会上宣读了有关的科学论文。赵鹏大院士新近提出的"三联式"成矿预测新理论、新思路,更强调地质基础的重要性,并以识别、揭示提起新型的、隐式的和深层次的成矿地质信息――各种类型和尺度的致地质异常为重点,对于指导我国资源勘查、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矿产勘查理论和方法发挥了重要作用。成矿多样性和矿床谱系的研究也从一个新的角度和视点拓展了矿产勘查的思路。

2)在矿床勘探理论和勘探方法研究领域,从上世纪50~60年代开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开创性研究工作。为我国找矿勘探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方面的成就主要反映以下几个方面:率先提出了“区域勘探评价”概念,首次从大区域角度研究矿床勘探程度、勘探经济及合理勘探程序,丰富了找矿勘探地质学的理论基础。深化和拓宽了矿床勘探的理论基础—矿体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提出了矿体变化性分类,矿体变化性质的定量研究方法以及地质体数学特征等概念,在地质勘探界引起广泛重视。此外,关于特殊类型矿床的勘探方法研究提出了新的独到见解,其系统研究成果具有普适性方法意义。如1960年,赵鹏大院士在在"矿产普查与勘探"教材建设中,第一次将"矿床勘探中矿体地质研究"作为专门章节编入教材,希望加强矿产勘查的理论基础。在对个旧锡矿的条状矿体、细脉带型矿体等特殊类型的复杂矿体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矿床地质勘探方法,在勘探手段的合理选择、勘探精度的正确确定和勘探工程最佳布局等方面均提出了独到见解,而且首次利用数学模型模拟矿床勘探过程。因而成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生产部门的重视。80年代以来,他对找矿勘探地质学的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进一步完善了该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他在《矿床勘查与评价》专著中,针对矿产勘查难度日益增大的趋势,提出了集“理论找矿、综合找矿、立体找矿、定量找矿”为一体的科学找矿新思路和新方法,引起同行的高度重视。以他为学科带头人的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于1988年被首批评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3)在教材建设和研究生培养方面我校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主编了“找矿勘探地质学”和“矿床勘查与评价”、“矿床统计预测”、“地质勘探中的统计分析”、“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学”、“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地质技术经济评价”、“重砂找矿及分析” “矿床勘查评价理论与方法”等教材,并从60年起在我国首次招收本学科研究生,多年来共培养博士生数十名,硕士生近300名,这些研究生毕业后均已成为各条战线的技术骨干力量。

4)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本学科带头人赵鹏大教授多次出席国际地质大会并宣读论文,并负责筹备组织了30届国际地质大会的分组学术活动。在29届大会上荣膺克伦宾奖章为我国地质界赢得了荣誉。80年他主持了国际地质对比计划98号专题首次在我国举办的矿产资源定量预测研讨班,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多次在我校举办了“矿产资源国际学术讨论会”,有十多个国家,包括国际数学地质协会主席McCammon教授在内的一批著名地质学家出席会议,会议受到中外学者高度赞扬。

??? 3.我校本学科的发展阶段,在国内学术地位的变化及趋势

上世纪50-60年代:开始阶段,翻译了苏联本学科创始人克列特尔所著《矿产普查与勘探》一书,主编我国第一部《找矿勘探地质学》教材,增加了矿床勘探的理论基础—矿体地质研究的有关内容。60年始在我国首次招收本专业研究生。开展了区域勘探评价和特殊类型矿床勘探方法研究。编辑出版了“数理统计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译文集,此书在我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上世纪70年代中期-80年代末:发展阶段,重点开展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研究,特别是建立了矿床统计预测的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并开拓了地质体数学特征研究领域,出版了一系列论著教材,本学科点被授予硕士授权点,博士授权点。

1988年-1993年:88年本学科点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点。这一阶段在学科的理论建设上赵鹏大教授系统地提出了科学找矿和地质异常理论,熊鹏飞教授等开展了系统勘查研究,石准立、卢作祥、范永香等教授在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研究方面,李万亨教授等在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研究等方面都获得了重要进展。在这阶段,国际学术交流十分频繁,出席国际地质大会,举办国际学术讨论会,出国访问和讲学,外国学者来访等十分活跃。

1994年-2005年:94年本学科点被列为我校 "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所在学科,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在学科的理论建设上赵鹏大院士提出了的"三联式"成矿预测新理论、新思路,对于指导我国资源勘查、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矿产勘查理论和方法发挥了重要作用。成矿多样性和矿床谱系的研究从一个新的角度和视点拓展了矿产勘查的思路。张均、曹新志、魏俊浩等教授在隐伏矿体定位预测和危机矿山深部及外围成矿预测研究方面获得了重要进展。本学科点1998年被批准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2002年再次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5年以本学科点为主干,联合地球化学、矿物、岩石、矿床学和地层古生物学等学科建立了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本学科和国内外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多次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和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等有着国际交流合作项目。

综上,我校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在国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本学科的优势主要表现在:①研究方向稳定,特色明显,具有前沿性,研究领域较齐全,覆盖面广;②找矿实效明显,为多个资源危机矿山找到新的储量和资源量;③创建了矿产资源定量预测理论与方法体系,已在全国被广泛应用;④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⑤具有知识和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且富有创新精神的学术集体。但应看到,目前队伍较明显老化,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任务十分繁重,中青年后继乏人,特别缺乏中青年骨干教师。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逐步改善学术梯队结构,加强学科梯队的队伍建设。唯有如此,才能保持本学科的先进地位,并不断有所发展。

三、主要研究方向

经过近50年的发展,本学科已形成了几个具有鲜明特色、稳定、具有前沿性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矿产勘查学基本理论,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矿床统计预测及矿产资源定量评价,矿床勘查中数学模型及计算机的应用,矿产经济及矿床技术经济评价,重矿物找矿矿物学及矿物包体找矿研究等广泛的领域,重点研究方向是矿产资源定量预测及勘查评价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本学科近期的主要研究方向

(一)成矿预测新思路、新理论与新方法:

1.大型矿集区的成矿预测;

2.主要金属矿产危机矿山资源预测和评价;

3.找矿靶区的快速优选和评价;

(二)资源定量评价新理论、新方法与新技术:

1.矿产资源定量预测、评价理论及模型;

2.深层次成矿信息提取及非线性理论模型;

(三)非传统矿产资源及接替型矿产资源基础研究:

1.新类型矿床发现与评价的基础研究;

2.低研究区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理论与方法;

3.深部矿产资源勘查评价方法技术。

本学科为了适应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满足市场对专门人才的需求,不断调整和充实学科的研究方向和内容。作为本学科学术带头人的赵鹏大院士对学科发展和课程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在学科发展的各个阶段都能把握全局,创新性地提出新概念、新思路,使学科发展和课程建设始终处于国内、国际前沿,使传统学科具有新兴学科的活力。本学科设定的1.矿产勘查的新理论新方法;2.资源定量预测及评价;3.非传统矿产资源研究;4.危机矿山找矿;5.资源·环境联合评价与管理等研究方向既涵盖和发展原有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内容与优势,又向外延伸拓展并与新兴学科交叉形成新的特色。

四、学术带头人与学术梯队

赵鹏大教授是我校国家级重点学科点“矿产普查与勘探”的学术带头人,矿产普查勘探和数学地质两个学科的博士导师,并于1993年11月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他在40多年教学和科研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矿体地质及其变异理论,开辟了区域勘探评价、地质体数学特征、地质异常等崭新的研究领域和学科方向。系统地总结了科学找矿及定量预测和评价的基本理论、基本准则和基本方法,建立起完整的矿床统计预测学科体系。上述研究均属学科前沿,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赵鹏大院士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并于1992年荣获国际教学地质协会颁发的最高奖克伦宾奖章,以表彰他作为“中国数学地质的创始人、教育者入研究者”的突出贡献和功绩。

赵鹏大院士具有广泛的国际学术交往和联系。1980年在北京主持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98号专题在我国首次举办的矿产资源定量预测及计算机应用研讨班。多次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并报告论文。1990年在我校成功地组织并主持了“矿产资源统计预测国际学术讨论会”。在29届和30届国际地质大会主持Ⅱ-22-4专题组的讨论。

在学术带头人的带领下,本学科点目前已建成了一支技术力量雄厚、层次结构比较合理的学术梯队。现有中科院院士1名,博士导师5名,教授9名,副教授4名。这是一支相对年轻的、处于学科发展前沿的、充满发展潜力和创新精神的学术队伍。尽管如此,学术梯队建设,特别是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仍然是学科建设中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学术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是:降低各个层次的年龄水平,使整个队伍更加年轻化和富有活力;改善并拓宽队伍成员的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以更好地适应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经济的需要。

五、教学和人才培养

??? 1.师资队伍建设

截止到2005年底,固体矿产普查与勘探研究方向的教学研究和实验人员由12位构成,其中有教授6人(含1名院士,4名博导)、3名副教授(含1名高级工程师) 。高级职称的比例可达77%,从事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指导工作的为9人次。近两年来专业教师中主持或参加科学研究项目的人数为100%(不含教学研究)。专业教师平均年龄为44.5岁。教师中博士学位所占的比例为62.5%。

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争取在最近几年内引进博士或博士后高级地质人才(引进人才的研究方向为构造地质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3~5人次,争取引进一名物探方面的高级实验师。并对45岁以下的有发展潜力的年轻教员要求出国进修深造,为该学科的发展积蓄人才。

??? 2.教材建设

矿产普查与勘探是我校第一批重点学科,教材建设配套根据研究方向所开出的课程为: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教材:“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1988年版和2003年版”;矿产勘查与评价,教材:“矿产勘查与评价,1987年版,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2001年版”;矿床统计预测:教材:“矿床统计预测,1983年版和1994年版”:矿床技术经济评价,教材:“地质技术经济评价,1987年版,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的理论与方法,1994年版”;矿业开发地质,教材:“矿山地质学”,1991年版和1998年版;危机矿山找矿与评价,教材:“综合勘查技术与方法,内部教材,正式出版教材编写基本脱稿”。

??? 3.教学研究项目

矿产勘查与评价是重点学科的主干课程(60~80学时),该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材的修订、实验课的建设以及任课教师的选择,领导和全体教师都很重视,并经常进行教学研究讨论。近年来为了促进本课程教学改革和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特设立了部级教学研究项目“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CAI课程、“矿产资源评价CAI课件研制和校级“矿床统计预测实习课件”、“资源经济与管理课程教学软件”、“资源勘查工程品牌专业建设”等多项教学研究项目,并发表了“对提高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若干实践与思考”等多篇教学研究论文。

??? 4.教学实习基地建设

矿产普查与勘探(固体矿产方向——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是面向社会实用性很强的一个学科,这个学科的教学环节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教学生产实习。鄂东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Fe、Cu矿产生产基地,地质资源丰富,交通比较便利,开发研究程度较高,是建立大型综合生产实习基地理想选区。最近几年,资源系在全体教工的努力下,先后很多教师(如赵永鑫、李志德等老师)在这里开展了建立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该基地现在初步成形。在大学生的教学和生产实习中逐渐发挥作用。教学生产实习基地目前由铁山、铜录山、铜山口三个矿山为基本实习单元,根据每年的教学和分班情况,分别有不同的教师带队实习。

实习基地主有两部分构成,校内综合实验室:内容包括矿山的基本地质图件(三面图等)、矿区及外围的成套的岩石学标本,矿山内不同矿石类型的标本,以及和其配套的相应的光、薄片、多媒体教学课件等。另一部分是不同矿山矿山实习场地的选择,每个实习场地要求地质现象典型、现象类型丰富,要包括:地层、构造、岩浆岩、矿体类型、围岩蚀变等典型矿山地质内容,同时尽量有不同类型的探矿工程(槽探、竖井、斜井、平硐、沿脉、穿脉、上山、下山、天井、地井和钻探)。通过与金属矿山合作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科学研究的稳定基地,使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具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通过拓宽学科研究领域,引进各种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的实验手段。从而使培养的人才具有更广泛的市场适应性。通过改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培养多学科交叉综合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人才培养质量在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把本学科点建成立足国内自主培养高质量和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基地。

六、科学研究

1.本学科点先后完成了“六五”、“七五”、“八五” “九五” “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博士点专项基金、地矿部重点研究项目等共100余项,总经费1000余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22项/300万元,省部级项目41项/450万元,横向协作项目78项/820万元。经评审鉴定,达到或部分达到国际水平的有12项,国内首创8项,国内先进水平16项。获奖项目共28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省部级奖24项。其中“湖北大冶铁矿地质特征及深部成矿预测”、“1:20万图幅(铜陵幅)矿产资源总量预测方法研究”、“山东招远金矿点检查、重要矿床研究及金矿成矿预测”、“矿床经济评价”、“新疆喀拉通克成矿带金矿控矿因素及成矿规律研究”等科研报告,分获1985、1988、1990年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新疆北山远景成矿区综合研究与手提式矿靶区圈定”获国家科委、计委和财政部颁发的“七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地质勘探中的统计分析”,经国家教委组织著名专家评审鉴定,认为“总体上达到了国际水平,其中部分数学地质方法的应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地质体数学特征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获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并入选全国优秀图书展。

2.以赵鹏大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地学信息重点学科群项目,在矿产资源预测、勘查、评价、开发和保护一体化的前提下,实现地质资源、技术经济及环境综合效益最优勘查理论、勘查技术和方法。重点研究和开发针对"三难矿床"(难发现、难识别、难勘查)的定性、定量及定位勘查理论方法。主要研究成果有:基于地质异常理论的区域矿产资源定量预测评价系统。赵鹏大院士新近提出的"三联式"成矿预测新理论、新思路,更强调地质基础的重要性,并以识别、揭示提起新型的、隐式的和深层次的成矿地质信息――各种类型和尺度的致地质异常为重点,对于指导我国资源勘查、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矿产勘查理论和方法发挥了重要作用。成矿多样性和矿床谱系的研究从一个新的角度和视点拓展了矿产勘查的思路。本学科点的上述科研项目,充分发挥了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实战性强的优势,紧紧围绕国家建设急需解决的重大技术课题,紧密结合地质、矿业部门生产实际,运用科学找矿理论和定量预测技术手段,为寻找发现和勘查评价国民经济急需的矿产资源作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与此同时,上述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矿产勘查学科的内容,促进了定量勘查学的发展,推动了地球科学的定量化和现代化发展趋势。

3.本学科点在国内外共发表论文数百篇,其中进入SCI的有19篇。这些论文质量较高,提出了若干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以及新的研究领域。例如赵鹏大教授提出的“地质体的数学特征”、“矿产统计预测的变量研究”。“地质异常理论”等。

4.出版专著近50部,教材18套,译著8部,译文40篇。其中《矿床统计预测》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地矿部优秀教材奖。《矿床勘查评价理论和方法》结合国内外矿床勘查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提出了完整的课程体系。

七、实验室建设

组建了固体矿产勘查方向的综合勘查实验室,目前该实验室已有多种类型的找矿勘查设备,如GPS定位仪、磁力仪、重力仪、激电仪、测汞仪、γ能谱、X荧光仪等。并建立有“矿产资源定量预测及勘查评价”部级开放实验室。2005年以本学科点为主干,联合地球化学、矿物、岩石、矿床学和地层古生物学建立了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该重点实验室主要围绕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的形成过程、分布规律和勘查评价的总体研究方向,重点解决 ①岩石圈物质组成、结构和演化与成矿地质背景;② 层圈相互作用和成矿作用动力学;③成矿系统与矿产资源分布规律;④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⑤岩石圈与矿产资源探测技术。①-③构成了以矿产资源的物质基础、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为核心的理论基础研究,④-⑤则形成了以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理论、方法和技术为内容的应用基础研究。

八、本学科的主要学术创新

??? 1.不断拓展学科方向,丰富教学内容

上世纪60年代,赵鹏大院士对个旧锡矿的条状矿体、细脉带型矿体等特殊类型的复杂矿体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系统的矿床地质及勘探方法,在勘探手段的合理选择、勘探精度的正确确定和勘探工程最佳布局等方面均提出独到见解,而且首次利用数学模型模拟矿床勘探过程。因而其成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生产部门的重视。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他对找矿勘探地质学的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进一步完善了该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他在《矿床勘查与评价》专著中,针对矿产勘查难度日益增大的趋势,提出了集“理论找矿、综合找矿、立体找矿、定量找矿”为一体的科学找矿新思路和新方法,引起同行的高度重视。

上世纪70年代, 在吸取国外先进理论和大量实践基础上,赵鹏大院士等率先在国内提出了“矿床统计预测”的基本理论、准则和方法体系,并以此为内容,编写了教材和专著,在学校中开设了“矿床统计预测”课程,从而创立了“矿床统计预测”新学科方向。至今,矿床统计预测已成为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和我国地质勘查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世纪70年代,卢作祥教授等率先在国内开设出“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学” 课程,上世纪80年代, 李万亨教授等率先在国内开设出“矿产勘查中的地质技术经济评价”课程,

在找矿难度越来越大、探测非传统矿床成为国际地矿学界关注热点的今天,赵鹏大院士又把地质异常、成矿多样性及矿床谱系的联合分析研究作为成矿预测和找矿的新的“切入点”,创立了“三联式”成矿预测新理论。能否识别和充分提取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地质异常,是决定成矿预测和找矿成败的关键;成矿多样性分析是明确区域勘察对象,选择勘察目标,保证综合勘察效果所必须,同时也是分析和评价区域成矿环境有利度和差异度的重要依据;矿床谱系的建立是从时间上、空间上和成因上分析区域成矿规律的结果。这三者的实现将会提高成矿预测和找矿的成功率和效果。“三联式”找矿成绩显著:在云南元江地区预测中提交铜储量为44.54万吨;在安徽、新疆、山东、陕西、长江中下游及云南等地的矿产资源预测评价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2.率先把定量研究引入地学领域

早在前苏联留学期间,赵鹏大院士就开始在找矿勘探中运用数学分析解决问题,回国后便首开我国数学地质学研究,系统地研究矿床勘探中数学模型的应用问题,把找矿勘探地质学的任务确定为分析成矿地质条件、圈定成矿远景区域、研究地质体变异特征、查明矿床形成和分布规律,进行地质、技术、经济和环境评价,并确定合理开发途径,主要包括地质体物质组成分析、结构构造特征分析、成因过程分析、类型异同分析、发展演化历史分析、地质技术经济分析等。早在60年代,赵鹏大院士就创造性地将概率模型应用于个旧锡矿复杂矿体勘探过程的模拟,为选择合理勘探手段,提高钻孔见矿率提供了科学基础,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64年,他提出应用数理统计研究矿床合理勘探手段及工程间距的途径和方法,比美国学者科克(Kock)、林克(Llink)在《地质数据统计分析》一书中提出的类似方法早6年。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矿体变异数学模型,为矿床勘探类型的定量划分提供了可靠准则和依据。1975年起,又率先在我国开展矿产资源定量预测的研究工作。先后在江苏、安徽、湖北、内蒙古、云南、新疆等地的一些矿区或成矿远景区开展了不同比例尺成矿定量预测工作。在吸取国外先进理论和大量实践基础上,于1983年提出了“矿床统计预测”的基本理论、准则和方法体系,并以此为内容,编写了教材和专著,在学校中开设了这方面的课程,从而创立了“矿床统计预测”新学科方向。至今,矿产资源总量预测已成为我国地质勘查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3.教学科研密切联系并直接服务于生产实践

本学科在几十年的教学科研活动中始终如一地坚持实践第一,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第一,以及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建设与发展思路。认为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实战性强,不仅要把握住世界地质科学发展的前沿,而且更要把握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前沿。一方面,在经济建设前沿中发现问题,进行总结提炼,推动理论前沿的研究;另一方面,又把理论前沿的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之中。并始终把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放在科学研究的首位。

九、本学科发展目标

??? 1.本学科点的中长期目标

将国家资源安全及经济发展需求与学科前沿紧密结合,以寻找国家战略性与紧缺矿种资源为己任,根据国家对重点学科点应承担的任务要求,考虑到国内外本学科的趋势,本学科点中长期目标是加强本学科的理论研究促进学科发展,重视解决我国矿产勘查提出的实际问题,探索学科前沿,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为矿产勘查事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 2.成为研究并提供难发现难勘查新类型矿床的有效勘查理论和方法技术的研究基地。

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吸引国内外人才参与研究。建立世界各种重要类型典型矿床的综合数据库及三维立体模型库,提供研究者进行类比。建立典型矿床发现过程及勘查过程的信息库及动态模型,多方案模拟矿床发现及勘查过程,从而指导新矿床的预测、发现,并帮助确定预测及勘查的最佳途径。系统建立矿产资源定量预测和评价的数学模型,提供有效实用的专家系统软件。

??? 3.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

通过培养矿产普查勘探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把本学科点建成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地质科技人才的基地,使培养人才的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4.大力加强实验室建设,积极实行多学科交叉,建设好一支技术力量雄厚、层次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本学科点已有中科院院士1人,博导5人,教授9人,副教授4人,今后建设的重点是加强年轻后备力量的培养,进一步完善梯队的知识和专业结构。

??? 5.更广泛地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联系。

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并合作培养博士生。参加国际地质大会等国际学术会议,邀请访问学者来校讲学并派人回访以加强学术联系和交流。积极筹备召开有关专题的国际学术会议。

??? 6.教学方面中长期目标

1) 本学科点原有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已全部投入使用,运行正常。依托和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重点开放实验室作为研究基地,积极进行科研立项,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大力加强科技成果开发及推广利用,不断增强学科自我发展能力。

2) 加大改革力度,发挥学科优势,更直接的介入国民经济主战场,从根本上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可能性论证基础上,“十一五”期间与1-2个大型金属矿山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负责找、探、采、选、综合利用和环境评价以及科学管理等生产全过程的技术攻关,解救危机矿山,延长老矿山寿命并使其 再创重大效益,同时建立起稳定的科研、教学和实习基地。

3)进一步加强大学本科的教材建设工作,分期分批修编已有教材,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坚信在赵鹏大院士带领下,“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在新世纪将跃入一个新水平,取得新辉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汇款方式 | 会员注册 | 招聘信息 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 CopyRight©2004 版权所有
  京ICP证070553号   京ICP备10040123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8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