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点击排行榜  >>  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
课程简介 教师队伍  

■ 教师队伍
参加人员介绍
张均教授,男,1956年1月生,汉族,中共党员。1978年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矿产勘查专业并留校任教,1988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获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工学硕士学位,1998 年获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1995年被遴选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6年被授予全国黄金科研先进个人。1998年被遴选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入选原地矿部跨世纪科技人才计划。曾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主编研究生教材1部,出版学术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
魏俊浩,男,1961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主要从事矿产普查与勘探和矿床地球化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作为研究人员和项目负责人共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及横向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成果奖和优秀论文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6篇(SCI、EI)。现被聘为:“中金黄金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该公司战略发展委员会委员,“内蒙古金陶公司独立董事”,“山东烟台鑫泰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高级顾问,“内蒙古敖汉旗人民政府”地质顾问,“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矿床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
李建威,李建威,男,1970年9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毕业于在中国地质大学矿产地质系,获矿床学学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获矿产普查与勘探博士学位。1998年7月起在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是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兼任资源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三分室主任、湖北省青年科学技术协会副会长。自1999年起先后四次前往香港大学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从事科研合作和访问进修。2000年晋升为副教授,2003年破格晋升为教授,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04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壳幔交换动力学”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
张晓军男,1974。12生,河南省舞阳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讲师。1997年中国地质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学士学;2002年中国地质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学位目前在中国地质大学从事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任资源学院资源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主管教学与实验室), 国土资源部“资源定量评价与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一分室“系统勘查实验室”主任。主要的研究方向:成矿预测、矿产勘探、资源环境经济联合评价。

主持教师介绍
姓名: 赵鹏大 职称:  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
职务:  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校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名誉校长
教师介绍:
赵 鹏? 大 院士
赵鹏大1931.5—  ),男,满族,辽宁清源人,中共党员,1980年任教授,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1995),地质勘探学家、数学地质学家。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958年在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研究生毕业并获副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矿产普查与勘探、数学地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校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名誉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及地质勘探、矿业、石油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会长、矿产勘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数学地质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九屇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定量地层委员会表决委员,IAMG杂志《不可再生资源》(Nonrenewable Resources)编委及IAMG杂志《计算机与地学》(Computers and Geosciences)通讯编委,《中国地质大学学报——地球科学》主编。曾任国际地质数据委员会亚洲地区代表、国际数学地质协会专门委员。

??? 他建立了我国的矿产资源定量预测理论及方法体系,开创了“矿床统计预测”新学科,提出了“地质异常”、“地质体数学特征”、“三联式”成矿预测、非传统矿产资源新研究、新概念、新内容及研究方法,并在这些学科的发展前沿上培养了20余名博士生和硕士生。他主持完成的“宁芜地区铁铜矿床统计预测”,作为“宁芜盆地铁铜矿床成矿规律研究”组成部分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20万图幅矿产资源总量预测方法研究”、“新疆喀拉通克成矿带铜镍金资源量预测研究”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地质勘探中的统计分析”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矿产统计预测》获地质矿产部优秀教材二等奖;主持的“矿产定量勘查新理论研究及评价分析系统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以他为首的科研集体近年应用地质异常理论和矿产统计预测方法,在新疆北山地区发现铜镍硫化物远景成矿带2条,在东准噶尔发现金矿带1条。

??? 他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教育研究论文3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9部,主持撰写大型科研报告10余部,其代表作有《矿床统计预测》、《地质勘探中的统计分析》、《矿床勘查与评价》、《试论地质体数学特征》、《初论地质异常》、《高等地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Theories and Principles of Mineral Deposits Prediction in large Scale》、《The Geological Anomaly and Mineral Prediction》等。主持的教学研究项目“地学类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法及途径”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
?
?
?

??? 他于1960年被评为北京市文教界先进工作者,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88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获国际数学地质协会最高奖——克伦宾奖章,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亚洲人。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汇款方式 | 会员注册 | 招聘信息 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 CopyRight©2004 版权所有
  京ICP证070553号   京ICP备10040123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8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