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 《数学史》课程现在是我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限选课程,全校各专业跨专业选修课程,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科学硕士,教育硕士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最早可追溯到1960年代开设的《自然辩证法》内容,文革中有所中断.1978年恢复高考又重新开设《自然辩证法》,并作为正式课程.1986年以后更名为《数学思想方法》.20世纪90年代末更名为《数学史》. 课程对促进学生的数学文化修养和对数学宏观认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提供了从更高的高度俯视中学数学知识结构的平台,我校毕业的特级教师游家騋尤其推崇数学史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同时,我系毕业生考入科学史和哲学专业的硕士,后来成长良好,有些甚至作出了突出贡献,比如:原中国科技馆馆长王渝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级专家徐友渔.这个时期主要由老一辈从事高等数学研究和教学的教师兼任。
20世纪80年代,这门课程在数学教育类课程建设中发展起来,并由数学教育教研室分化出这门课程的主干老师,数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要学习1个学期,周学时数为4,一直延续至今。从教学内容来看,主要是把数学史结合在数学思想发展,数学哲学思想方法的介绍中。这时课程建设,还进行了初期的有关数学史书籍的购置和收藏,丰富了图书资料。
20世纪90年代,这门课程迎来了较快的发展。数学教育专业的本科生,数学系所开办的研修班和学科教学论的科学硕士都要开设《数学史》课程,除自身教师外,还从外地聘请专门从事数学史研究专家进行开课,并对本科生开设讲座。特别是,原自然科学史馆馆长王渝生博士多次到我校开设数学史讲座和数学史课程,扩大了数学史在学生中的影响,一些学科教学论专业的硕士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还写出了质量较高的数学史科研论文。
20世纪末,全国高师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数学系为学生单独开设《数学史》课程,特别是,李文林教授1998年在北京大学开设《数学史》选修课影响全国。至此,数学史从原来高雅的学术殿堂走进了课堂,数学史研究学者也主动关注推动数学史在教育中的影响。在我国1999年开始研制的新世纪基础教育的数学课程标准中,也突出表现出了对数学的文化特征的关注,而这一特点的实现无疑数学史是最合适的。因此,在各种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中,数学史也无疑成了一门“必修”的课程,特别是在2003年出版的全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明确把《数学史》作为高中的一个选修板块,并要把数学文化的教育渗透所有的课程板块。这样数学史就凸显在各个层次的数学教育的潮流的位置,颇为世人关注。
在上述背景下,加之我校是以教师教育为主体的四川省重点师范大学,数学史自然是数学系本科生课程改革最为关注的课程。从2000年开始,我校在全省帅先单独为本科生开设数学史课程,在基础数学硕士专业开始单设数学史研究方向培养研究生,数学史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开始大规模进行.一方面,在传统方向上继续发展,比如继续聘请有影响的数学史专家为我校学生开始数学史讲座和学术交流;另一方面,我们开始进行自身的学术和教学团队的建设.一批老年教授和中青年数学教授开始转入或涉猎数学史研究,比如何家儒教授,本课程负责人蒲志林教授;引进在数学史方向有专攻的专家,比如徐品方教授;引进数学史专业博士,比如潘亦宁老师;一些原来从事数学教育研究的老师自然成为从事数学史教学与研究主体.我们已经构建了一种具有各个专业背景各个年龄层次的数学史教学科研团队,为数学史课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学术保障。在数学史的研究与教学中,注意将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结合起来,在职前的学历教育与职后的继续教育中进行实践,产生了一批学术和教学成果.近年有徐品方、张红合著《数学符号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由徐品方、张红、宁锐《中学生数学简史》即将出版,同时组织全省高师院校编写大学《数学史》教材,也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并准备筹办一次国际数学史会议。体现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结合的课件获得了3项第五届全国多媒体大赛三等奖,1项优秀奖.这些为我校数学史课程的发展奠定了学术基础,同时也无疑奠定了我校数学史课程在全省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学科带头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