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点击排行榜  >>  食品保藏原理
课程简介 教师队伍  

■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 食品保藏原理 一级学科:  08 工学
二级学科: 0814 轻工纺织食品类 教学层次:  本科
负责教师: 刘达玉 学校名称:  四川理工学院
院系名称:   申报状态:  已获奖
申报级别: 省级 申报文件下载:  无下载文件
获奖名称: 获奖年度:  2006
主页地址: http://61.139.105.132/spbc/ 是否交换: 
浏览次数: 6210 网上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课程介绍:

4-1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我校1983年开办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在三年级下学年开设《食品保藏原理》课程,专业基础课、必修课,60学时,一直由食品教研室承担其教学任务。1986年春天第一次给学生开出该课程,由刘清斌、刘忠义老师主讲,1990年以后,主要由刘达玉等老师主讲,现在,已有5名具有教授或副教授职称的老师(其中1名具有博士学位)担任该门课程的教学。
从开设以来, 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都有很大提高,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学校加大了课程建设管理力度和实验室建设投入力度,教师们热情高,使命感强,开展了包括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技术等教学改革活动,进而推动了该重点课程的建设. 本课程最早使用教材:《食品工艺学》上册,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天津轻工业学院、无锡轻工业学院合编。1995年以后,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针对西南地区产业发展的要求,编写了《食品保藏原理》补充讲义。1996年,该课程列为学校重点建设课程,与重庆罐头食品总厂合作,录制了罐藏录象教学片,深受我校学生欢迎,现在,该教学片已被西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贵州工学院等12所高校采用。1998年,学校立项《食品保藏原理》教学内容改革研究课题,并用于教学之中。2000年,我们编印了《食品保藏原理》习题集。2001年,我们也参照了相关新教材:《食品工艺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赵晋府主编;教材:《食品加工工艺导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马长伟等主编。2002年,通过对西部经济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市场的分析,经过对学生就业市场的调查,结合扩招的新情况,我们在补充教材的基础上,编印了新的讲义教材,同步修订了实验教学讲义。2003年开始,部分内容采用双语教学,同时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准备工作。
《食品保藏原理》以理论/原理教学为主,该课程也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也要通过实验、实习才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因此,该课程鼓励学生进行部分开放性实验。实践教学主要在后续工艺课程中进行,通过实验、实践可以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校的支持下,我们同时加强了实验室及其仪器设备的建设。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以产学研为纽带,该课程在周边的4家食品保藏加工企业建立了实践基地。
《食品保藏原理》课程不仅在上述教学与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发展,而且在承担教学研究项目和教材编写任务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其中3位教师被聘为全国高协教材编写委员会委员,这为今后承担教研课题和教材编写工作奠定了基础。
?

?
4-2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
4-2-1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科学定位是地方工科院校办出特色的前提。坚持立足地方、依托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方针。我校是省属工科院校、四川省生物工程本科人才培养基地,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为四川经济发展服务。本课程使学生能掌握现代食品保藏的基本理论,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连接,学会分析和解决贮藏过程的技术问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
4-2-2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第一篇 食品冷冻保藏(18学时) 第一章 食品变质的原因 ?第二章 食品冷却? 第三章 食品的冻结? 第四章 食品的冻藏? 第五章 肉及肉制品的冷加工工艺? 第六章 果蔬的冷藏工艺
第二篇 食品罐藏(18学时)? 第一章 食品罐藏容器? 第二章 食品装罐与排气? 第三章 罐藏微生物与食品传热?? 第四章 罐头杀菌时间的计算? 第五章? 罐头的压力平衡? 第六章? 罐头杀菌装置及操作要领?
第三篇 其它保藏(24学时)?
第一章 食品干藏? 第二章 食品腌渍和烟熏保藏? 第三章 食品辐射保藏? 第四章 食品化学保藏? 第五章 食品保藏高新技术
?
4-2-3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难点:罐藏食品杀菌时间的计算。解决办法提出了折算系数的概念,已发表在《农产品加工学刊》,第一作者,2006年第1期。其它重点难点,多数已经研究解决,具体内容见负责人发表的教改论文。
4-2-4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
?
本门课程无实验课程教学,但鼓励学生参加开放性实验。开放性实验内容主要与学生家乡农产品贮藏加工实际问题、教师科研、企业难题为主。
?
?
?
?
4-3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1 教材使用与建设??????????????
本课程最早使用教材:《食品工艺学》上册,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天津轻工业学院、无锡轻工业学院合编。同时,我们也把《食品冷藏工艺学》、《罐藏工艺学》作为参考教材。1995年以后,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针对西南地区产业发展的要求,编写了《食品保藏原理》补充教材。2000年以后,我们也参考试用教材:《食品工艺学》,轻工业出版社,赵晋府主编;教材:《食品加工工艺导论》,中国农大出版社,马长伟等主编。我们与四川大学合作,2006年3月,合编教材《食品保藏原理》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现在学生主要采用该教材。
2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我们所使用的《食品保藏原理》扩充性学习资料是主要由我校食品教研室收集、编写完成。从1995年开始他们就收集和编写《食品保藏原理》补充复习资料,2000年第一次印出来后,很快受到学生欢迎;现在,这本资料已经成为学生结合教材进行高效预习、复习和考前准备的不可缺少的扩充性资料。
3 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
在进行《食品保藏原理》教材建设的同时,本专业后续课程食品工艺实验教材的建设也取得了相应的进展。一直使用的是我校自己编印的《食品工艺实验》教材,经多次修改和补充完善,使该教材具有内容先进性、系统性和全面性。为了满足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我们对食品实验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改革调整,适当增加了农产品深加工实验,构成了基础制作实验、综合性大实验、研究性实验等三大板块,形成了从低到高、从基础到高新、从接受知识型到培养综合能力型逐级提高的实验课程新体系。
4实践性教学环境
经过近20年的发展,该专业实验室面积达到2050m2,仪器设备537台(件),其中冷冻干燥等贵重仪器设备12台(套)。本学科面对目前扩招的实际情况,多渠道筹措实验室建设经费,如与企业共建共享,争取重点实验室、人才培养基地等专项经费。实验费用和设备经费逐年增加。学校在几年前专门成立了实验管理科,负责教学实验室的系统建设和日常条件维护,同时加强实验室统筹建设和科学管理,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实验条件,达到优化配置、资源共享的目的。
5网络教学环境
网络教学已经纳入学校现代化教育体系,2003年学校获国家西部校园网建设资助500万元,为网络教学提供了重要条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和录象教学片。目前,学生可以在网上浏览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等材料,以此为新的起点,我们正在进一步提高网络化教学的水平。
?

?
4-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含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
1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
??? 针对食品工程专业是工科应用型专业的特点,我们在教学工作中,灵活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①课堂精讲与课后自学相结合。精讲是指讲重点、讲难点、讲方法论、讲知识结构和体系,自学是指:规定1/6的教材内容由学生自学、课堂抽查掌握程度。②理论与实验结合,用理论来分析实例,以实例来加深理论,以实验加问题为切入点建立探索为本的教学新模式;③?《食品保藏原理》多媒体双语教学法,坚持分层次教学,普班选用更高层次教材,并增加了保藏理论的深度,讲授一些保藏技术的研究方法,组织学生开展保藏研究型实验的设计和操作。职教班对理论部分的要求略低,但更加强调实践技能的训练;④采用《食品保藏原理》多媒体教学法,录象片教学。由于借助了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中已显示出高信息流的教学特色。⑤采用一些工厂实际问题作为作业,然后加以分析评讲,增强学生对理论的应用能力。通过以上方法,学生首先了解到原理的实用性,教师的不可替代性,因而学生相当认真,觉得听课就是一种享受,兴趣很大。通过对知识体系的分析,增加了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2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
现代教育技术正在迅速而深刻地变革着传统教学。由于我们从事的《食品保藏原理》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和必修课,我们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反应较快、应用较快。目前,已经形成了如下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①大量下载和购买国外《食品保藏原理》教材及其相关资料,存储到统一的(移动)硬盘上;② 各个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自身处置教学资料的需要,下载和组织所需的资料;③?教研室制备统一的多媒体光盘,分发到每位教师; ④鼓励教师对多媒体进行更新和创新,使用英语进行教学;⑤基于本教研室教师课堂录象上网的网络教学。
?? ?1998年,我们完成了校级教改课题“《食品保藏原理》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改革研究”,2000年,我们完成了校级教改课题“生工系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研究”。以上研究全部都在教学中实施。并且获2005年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校级成果奖1项,发表教学改革论文11篇。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汇款方式 | 会员注册 | 招聘信息 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 CopyRight©2004 版权所有
  京ICP证070553号   京ICP备10040123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8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