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
|
主讲教授
|
教师介绍:
|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先后承担国家教委外国留学生教材《中国概况》、国家教委古籍整理研究所《中国近代先进人士学习外国的心路历程》、国家教委课题《史学概论》教材的编写。主持过清华大学历史系自定课题《戊戌变法史研究》、北京市“九五”规划课题《五四知识群体研究》及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985”项目《中国近现代学术史》子课题《中国近代史学科在清华的兴起》的研究。目前正在从事的研究课题有北京市“十五”规划课题《1920-1927年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中国思想史资料集》(近现代卷)。
学术论文:
1, 蔡乐苏:《西方文化危机的影响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上),《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56-68页。?
2,蔡乐苏:《西方文化危机的影响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国》(下),《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59-67页。 3, 蔡乐苏:《青年时期毛泽东的‘真中国’观念浅探》,《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4期59-63页。 4, 蔡乐苏:《[毛泽东早期文稿]中几个关键词语释义》,《北京大学学报》1993年第6期34-43页。 5, 蔡乐苏:《青年毛泽东‘大本大源’观念探义》,炎黄文化研究会举办“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毛泽东与传统文化》209-220页,武汉出版社,1994年。
6, 蔡乐苏:《唯实唯民,胜利之本》,《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1-8页。 7, 蔡乐苏:《重新理解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思想的内核与意义》,《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2期31-37页。 8, 蔡乐苏:《维持原状、充分利用--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是如何处香港问题的》,见《党史信息报》1997年4月16、5月1日。 9, 蔡乐苏、曾静:《弹性的符号—抗战时期中共言说中的孙中山与三民主义》,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第14-23页。
获奖情况:
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1996年); 《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2000年,第二署名人 |
开课情况: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专业必修课,每周2学时,
???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原著研读》专业必修课,每周2学时,
??? 《毛泽东思想概论》,公共基础课,每周2学时。
学生情况:
指导硕士研究生17人,其中15人毕业,2人在读。博士研究生5人,其中2人毕业,3人在读。
教学相关论文:
1,《着眼于培养学生对历史的通解通识--中国革命史教学与教材建设的若干思考》,《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3期63-67页。
2,《清华大学开设“毛泽东思想概论”的思路和体会》,《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5期;
3,《从‘三大法宝’到‘三个代表’》,2003年教育部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举办“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入选论文。
教学获奖情况:
清华大学教学工作优秀成果二等奖,清华大学,2004年,第二署名人;
清华大学优秀教材评选一等奖(《毛泽东与二十世纪中国》),清华大学,2004年,第二署名人;
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人民政府,1997年,第二署名人。 |
| |
 |
|
|